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贺天健
释义

贺天健(1891~1977.4.2),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家、书法家;江苏无锡人;原名贺骏,又名贺炳南,字健叟,别署健父、阿难等;幼年喜欢绘画,在业师指导下,养成对客观景物凝神谤视的习惯;早年通过实地写生,领悟画理,视野日见开阔,画技日益提高,善用水墨,层层尽染,沉厚匈满,设色讲究层次,多用复色;尤长于青绿山水,并演变而自成一格,风格豪放跌宕,富有时代气息,;其书法成就很大,笔势劲力方峻;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曾获世界美术博览会一等奖;出版有《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册》等,著《学山水画过程自述》。

中文名:贺天健

别名:贺骏,贺炳南,字健叟,健父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日期:1891年

逝世日期:1977年4月2日

职业:画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曾获世界美术博览会一等奖

代表作品:《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册》《学山水画过程自述》

人物简介

贺天健(1891~1977.4.2),画家,宇健叟,别署纫的香居士,斋名开天天楼。江苏无锡人。

幼年家贫,八岁学画,十四、五岁时对从无锡到宜兴一带的山岭峰峦进行观察,始知古人画中的皴法皆来自自然。

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无锡、南京艺专任山水画教师,1924年,任上海美专山水画教师。43岁时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45岁起以卖画为生,1950年起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后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丹麦康纳画会会员。

擅长中国山水画,偶写人物,亦作花卉,工书法。山水画风崇尚清代吴渔山、梅瞿山,后期重视写生,创自家风格。

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龙门十二品》。

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及丹麦举办个人画展。1982年在上海举办遗作画展。

作品《九月桐江桕子红》藏中国美术馆,《河清可俟图》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锦绣河山图》参加世界博览会后被印度国家收藏。《镇江象山》、《江南风光图》、《登庐山诗意》分别入选第二、三、四届全国美展。

出版有《贺天健画集》多种,著有《学画山水过程自述》,发表有《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美》等论文。

贺天健精研山水画,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出入传统诸法而自创新境。其画以“师法五代两宋山水画法度与精神,为今日创作的路径”,所谓“宋人格律,元人笔意”。他的山水画变化多端,丘壑深具,各家皴法,无不头头是道,更以草书法运宋元之技,颇为放纵。更精于设色,认为自然瞬息万机,本无固定色,宜用复色作多层次表现。

人物年表

1907年 考入苏州单级教员养习所。

1909年 以书画为业,曾任中华书局图画编辑、上海民国第一图书局筹备处编辑部国画教授、无锡积余高等学校国文教员兼美术教员。

1910年 去南京求学,后转至上海,进中华书局任编辑员。翌年考入南洋中学,并在民国第一图画局从事绘画。

1914年 任无锡积馀小学国文教员兼美术教员。翌年寄寓上海,专事画艺创作和研究。

1915年 在上海从事书画艺术的创作和研究。

1920年 在无锡创办锡山书画会。

1921年 和友人创办无锡美术专科学校。曾任南京美专、上海美专、无锡美专国画教授,中国画会主任委员。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

1923年 被推为中国画会主任委员,主编《画学月刊》,编印《国画月刊》,出版《中国现代名画汇刊》。

1924年 和1926年,与胡汀鹭等先后创办无锡美专和锡山书画社。

1929年 又与人在沪组织蜜蜂画社。期间曾在无锡、南京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

1942年 主编出版《中国现代名画汇刊》。

1953年 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1956年 任上海画院副院长。

1959年 创作国画《九皇山梅山水库》,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参加世界美术博览会荣获一等奖。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河清万里图》。着有《学画山水自述》一书,并出版《贺天健画集》多种。

1960年 受聘为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会员。

32岁后任无锡、南京艺专和上海美专山水画教授,并主编过《画学月刊》、《国画月刊》。解放后曾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丹麦康纳画会会员,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会员。

1962年 在丹麦举办个人画展,被誉为“水墨画大师”。

1977年4月2日 病逝于上海。

艺术经历

从上世纪初开始形成的海上画派,风起云涌众多活跃在画坛上的智者,一展丰采尽显为艺术的虔诚。对于近一个世纪的画坛而言,贺天健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存在。

由山水站立画坛

贺天健,早年自称“百尺楼头一丈夫”。江苏无锡人氏,年少时孤贫困惑性格内敛怪癖,似乎唯有对学习诗书画兴趣广泛,这完全得渊于家学涵养。他父亲蓉初,喜好书画小有成就,他祖母工诗,这对母子组合对贺天健年幼心灵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从贺天健十几岁时勾摹明人画稿中,清晰地分辨出,大师少年的起步和铺垫竟是如此厚实。二十岁进入南京国民大学深造,后不知何故于同年辍学,旋即考入上海中华书局任国画编辑。

事隔仅一年,在1912年任上海民国第一图书局筹备处编辑部图画员,真正开始了绘画艺术生涯。他的起步在民国元年。回想海上画派振兴之初,早期能排得上号的,屈指数来也就二十来人,代表的有四位:任伯年、吴昌硕、虚谷和蒲作英。他们在绘画艺术上的成就,承上启下开生面的数花鸟人物画等等。可惜山水画不知怎么成为了他们的弱项,四人中就算蒲作英水墨山水画堪称上品,但难以逃脱笔墨轻率草逸作戏之嫌,不能修成正果。

包括张子祥、吴秋农、陆廉夫等等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终惜囿于大小“四五”而未能脱颖而出。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贺天健的一跃而起,在海派山水画创作上新意迭出涉猎广泛,有所建树有所突破。在画坛上清气扑鼻,开拓出一个崭新的法门。同时贺天健将中青年时期亟待完成的科目系统完整地解决了。

随时代奠定大气

随着年龄阅历画理思路日渐成熟的贺天健,知晓该怎样在画坛上游刃有余。怀揣一腔对中国绘画艺术的钟爱,演变成一种神圣的事业。这个时期贺天健出任多家艺术学院的国画教授,主编《国画月刊》并在上海、北京、无锡和天津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现代海派山水画的基石在夯实,贺天健的影响力始终在稳步中频频向上的。艺术家要用作品讲话。

早在1953年,被中央美术学校民族美术研究所聘任研究员,获此殊荣的,在上海可能就贺天健一人。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不但受聘为画师,而且担任了副院长之职,那个时期贺天健的才情才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必要回顾一下贺天健的创作履历,他的山水画从吴历、王入手,兼容原济、残,上溯宋元王蒙、夏圭诸家,重视师法自然,坚持“一枝秃笔走天下”,十分注重写生体会足迹踏遍名山大川。提出“甄陶天机,融代物我”,要有仰俯天地之大气,不能局促于“南北宋”,要有博取众长的勇气,才能丰满自己。在《黄山派和黄山》一文中,总结出“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浙派得黄山之质”的精辟论述。在绘画实践中,他强调严谨的过程是质量与数量并重,并称“画现代画要有时代精神。山水画中即使不画人,一树一石一泉也应有时代气息。画要耐看耐读,即能吸引观众进入画里的境界。”这是针对当时的提法贺天健的大声疾呼。

教学生有喜有悲

贺天健在画坛在社会上盛誉之后,显然冲着名气前来求教的不计其数,印象中徐志摩夫人陆小曼便是他的入室弟子。当然也有作为学生并寄予厚望的到最后却令他十分失望的事例。

这里讲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贺天健收留过一位叫杨石朗的不生,浙江海昌人,自幼喜欢书画,尤喜作山水画,他视为得意门生。杨石朗认为书画当以造化和师古人为主,也不排斥请教当代的名家,学习经验教训,以免少走迂远的弯路。

杨石朗叩拜贺天健门下,他悉心教诲认真辅导,光教授皴法不下几十种,并选择指定古代各家摹本,说实在的他对石朗抱有很大的期望,曾经把石朗当作唯一的继承人。不料天有不测之风云,社会的纷繁使杨石朗经不起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并见异思迁。认为吴湖帆桃李天下,凡是吴门弟子,大多富于收藏,杨石朗耐不住寂寞,言明吴湖帆更盛于贺天健,不顾恩师的感受进而转拜吴湖帆为师。一下子使贺天健有了唐诗所说的“林园手种惟吾事,桃李成荫归别人”的郁闷。此时,贺天健又迁怒吴湖帆,称其夺走爱徒,有损友情。就是这样一次变故,两位现代山水画大家就此断绝来往。

些许年后,他们仍然同在海上画坛的屋檐下,又同在上海中国画院担任画师,桥下的水流过去就过去吧,由朋友一再游说撮合,才慢慢言归于好,可是各自内心的阴霾不免耿耿不释。

这起纷争的缘由完全是杨石朗掀起,想来过去有许多转投门下的范例,其实只要处理恰当,也许就不会像这样一石击千浪了!透过事件的过程,反倒突显出贺天健的素养积淀。解放以后,他收过不少学生。归纳他们对老师的心得是难以溢表的,教画育人,从传承传统的分上,本身就是对文化向心力的有机生命的延续。

为世界留下大美

贺天健长期蛰居在上海襄阳南路一所公寓里,名曰“开天天楼”。沈柔坚先生讲起,文革前由于工作关系常去画斋聊天。“开天天楼”中窗明几净,琳琅图书陈列满架,很容易看出主人的学识渊博,畅游艺海的孜孜不倦,来往客人频繁,其中见有学生朋友同道居多。贺天健生性好客煮茗清谈,话语深邃风趣至极,一旦触及书画山水儒雅便是滔滔不绝。沈柔坚讲:他爱描绘垂柳,常以柳枝为素材,藉以抒怀胸臆,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词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赏析佳作十余幅,立意章法经营位置各不相同。时而柳条温婉低吟,时而淡墨疏构野渡舟横,远迷烟水之致,挥写意境的高超清逸,堪称佳绝也。

因此,我们从1991年,欣逢贺天健百岁诞辰纪念日谈起。在《贺天健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上,才较完整地领略了大师的无尽丰采。记得沈柔坚作为主持人,激情高亢,不知是高兴是欣慰,还是掺杂着某种同道朋友同事之情。言之,他对贺天健的评价,代表了大多数热爱艺术的人的共同心声,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其实贺天健的绘画艺术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文化遗产,告诫我们:若要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学问研究方面取得第一流的成就,就必须对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了如指掌。包括时代背景,画家一路风尘的跌宕,伴随一股清气的儒雅,激越的心情总归平静,那种深层次的蕴涵与理念,绝对不是以当今画价沉浮为定论的。贺天健无需炒作,留世佳作的芬芳属情理之中的,何况懂的人有而且在不断增长。我们常在思考,为什么绘画艺术能把人们的孤寂不安统统掩盖住,喷涌的是愉悦与情调,其中的内涵映象的是一种浓缩的美。这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可遥不及的,林风眠做到了,贺天健也做到了,是那样的直白无瑕,那样的通透完美。

贺天健带着理想远行了,一个画家来到世上的使命和伟大之处,有上佳作品留世传承足矣。能让人们常常念及,是敬仰是慰藉看来都不重要了,因为有了过程。

艺术评价

在近代山水大家中,能以画者态度画画的除了张大千,大约就是贺天健了。我所谓的“画者”指的是对于画理孜孜不倦的求索或者曰:用脑画画也。而同样身为“画者”,张大千凭藉的是纵横的才气,而贺氏则是自发的对于画理的思辩。

贺氏很早就认识到了学山水画和学画山水之间的区别,为此贺氏提出了山水画与现实之中的真山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世界上有三个山水境地:一是人世间的山水实境,一是唐宋历代诗里的山水境地,一是画里边的山水境地。”最初的贺天健认为人世间的山水始终没有诗画之中的山水好,为了证实这一点,他曾多处寻觅与诗画中相似的山水实境。

后来的贺天健因着“四王”一派的画家常在画上题写临仿抚拟某家笔意,而究溯根源,直上追宋元后,才恍然大悟“才知道宋元人的画所以好,是从真山真水里去学来的”于是,又改变了对真山真水的看法,以“师法造化”来要求自己。

贺天健对于画学的理性思辩,一方面可以从他的课徒稿中认识:从唐至清,一代一代系统的演变;将真实山石与古本名作加以对照。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教学生画山水的独特思路:贺天健在教学生临摹临本的时候,往往给学生挑选不清楚的印本临,因为贺氏认为如果临清楚的临本,临的人不要动脑筋了,就不能发现问题。一定要有了矛盾而后有解决的机会,学生在这时也用得着老师的帮助。可见贺天健在当时的同辈画人中是最注重用脑画画的一个。

贺氏的书风早年学赵子昂的小楷体,颇为精工整饬,廿三岁后改写龙门十二品、张猛龙碑、张黑女碑,直至三十七岁后又开始改习褚河南、虞世南、李北海。

有人评价贺天健的画是豪迈、英爽、秀劲、逸宕、精奇、伟丽,其实不为过,贺天健在近代书画史上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大家。

张大千的山水独具潇洒,吴湖帆的山水极见静娴,而贺氏的山水应为豪迈。

作品赏析

关山图

贺天健是近代上海中国画会的创始入之一。他从九岁开始学画山水,先师承清初吴历、石涛、石溪、梅清、渐江等法,后取法宋元诸家之长,终得“宋人格律,元人笔意”。他还注重画史、画论方面的研究和艺术修养的提高,常游名山大川,并将传统笔墨与在自然中发现的笔法融为—体进头发行创作。其作品呈现着法度谨严、布局变化多端、笔墨清迈俊逸、意境幽远的特征。

贺天健的《关山图》,纸本设色,纵179.5厘米,横69.5厘米,作于1936年。画中树林漫山遍野,雾气漫漫与茫茫水面相呼应,“一派浩莽之气”。“一条小路高深入远处,关外天半插数峰”,又使画面生出“绵密幽邃的情致,使人在这种氛围里发生旅途杳渺之感”(贺天健<学画山水过程自述》)。画面近处有——院落,几间屋舍错落有致,屋内有二人似在闲谈。门口一女子正探头张望,看院外一孩儿童在玩耍。不远处一人骑驴前行,一人随后。这些铺设、点缀,既显示出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照,又增加了生活气息,还不使山石、草木过多而致气机壅塞。近景、中景的树,以淡青、朱砂或曙红染少许,其它处的丛林虽未设色,但有层林尽染、秋高气爽之韵。为使画面协调,并突出秋意,门口的女子和路边的护栏亦施以红色,并与落款处押角章的朱砂色相呼应。全画赋色和谐,从远景、中景到近景,石青与赭石混用自然,颜色由淡渐浓。倘若只以浅绛、水墨出之,画面则显单凋。近树用朱砂、石绿点色,虽重却因纯度及位置得当,而使颜色突出秋意,既产生对比,又过渡自然,可以说是艳而不俗。同时,由于近景用色绚烂,也消解了远景突起的山峰用浓墨、焦墨所带来的沉闷。山石主要运用了披麻皴和雨点皴的方法,可看出作者借鉴了董源、巨然的画法,但比董、巨松动的用笔更见浑劲坚结。

此画题识:“平生最有荆关意,终觉倪黄一派平。不是纵横矜俗眼,老夫笔底若天成。丙子岁暮,饮酒十斗,制此奇境,十日成之。江左贺天健并题。”该画的构图在局部上借鉴了宋画《雪麓早行图)。作为大幅画作,山、水、瀑布、人、动物、树木,桥梁、屋宇、楼阁俱全,可谓繁复。但由于章法结构毫不松弛,是以“s”形的山路为主线贯穿全画,宛如一条飘动于层峦叠嶂之中的玉带,使得境界愈觉邃远而空灵。驭繁,繁而不乱似奇取胜。自董其昌倡南宗画以来,奇、险遂为邪道,而平淡天真成为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此类元季倪云林、黄公望可称为典范。在董其昌眼里黄公望仍不免有些“纵横习气”。贺天健反其道而行之,虽然曾于南宗上着力,但更倾JC、北派山水,他不避奇、险,不任才使气,而追求自然天成之境,最终“熔南北画风十一炉”,自创新境。此作无论用笔、赋色,还是在意境上,均有所突破。

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毛主席1936年2月创作的这首《沁园春.雪》,笔力遒劲,挥洒纵横,诗情奔放,舒卷自如,恢宏的气势引发了多少画家激情挥笔,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都曾以毛主席的这首词意创作了气势磅礴的山水佳作,在风格上各有千秋。海派画家贺天健据此词意创作的《北国风光》,堪称贺天健的鸿篇巨制,豪迈之情溢於言表,雄浑壮丽之气直面而来,锐不可挡。

贺天健擅长山水、人物、花鸟、书法,尤以山水著称。他的山水崇尚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法度与精神,主张山水画研历代名迹。他善於运用各种笔法、墨法、皴法及金碧青绿等用色的手法,或工或写,或水墨淡彩,或青绿重彩,变化丰富。贺天健十分重视师法自然,遍历名山大川。傅抱石曾说:“贺老的笔墨沈雄□茂,而又秀逸多姿,贺氏的山水画不论寻丈大幅,或是尺幅小品,青绿重彩,或是水墨淡彩,给人感受生活气息浓厚,气势雄壮,境界开阔,有强烈时代和艺术感染力。” 有人评价贺天健的画是豪迈、英爽、秀劲、逸宕、精奇、伟丽,其实不为过,贺天健在近代书画史上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大家。张大千的山水独具潇□,吴湖帆的山水极见静娴,而贺氏的山水应为豪迈。

贺天健独创秃笔法,其山水国画作品以大气雄浑著称。这幅丈二匹的《北国风光》,全用唐人金碧晕染之法,极为壮丽,可称贺天健第一。画面气势磅礴;论空间,长城逶迤,纵横万里;论时间,朝夕轮换,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皑皑,风止雪霁;论地形,大好河山,绵延不断……借主席词意,加之丰富的想象,高度的概括,一气呵成。无怪乎傅抱石称誉贺天健为“是继四王後三百年又一个山水画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

贺天健的传世作品不多,估计有千件。他去逝後遗作300馀件捐赠给上海中国画院。80年代初他的作品开始进入海外拍卖市场。近年来,其力作《东坡玩月图》在1997年朵云轩拍卖会上以10.78万元成交;《山水》在1998年嘉德拍卖会上以7.92万元成交;2001年,他的力作《松鹤永年》估价3—4万元,最後以22万元成交;2002年,他的《江山揽胜》在上海敬华拍卖会上以46.2万元成交,高出估价近4倍。此幅《北国风光》曾作为1999年嘉德春拍图录的封面,出现在拍卖会上,并以57.2万元成交,创贺天健作品的市场最高价。但无论是从贺天健的艺术成就来看,还是从目前艺术市场的发展来看,这一价位大大低於作品的实际价值,因此有著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升值空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3 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