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鹤舞
释义

大自然中的鹤舞

生活在我国东北平原上的丹顶鹤每年四月初发情期间,雄鹤主动求爱,引颈耸翅,总是“嗝——嗝”地叫个不停,而雌鹤则随着翩翩起舞,报以“嗝啊——嗝啊”的回答,雄鹤、雌鹤对歌对舞,你来我往,一旦婚配成对,就偕老至终。由于在这个过程中,两只仙鹤载歌载舞,歌声悠扬,舞姿婆娑,事后两只仙鹤又能白头偕老,因此自古以来,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把丹顶鹤择偶过程中对歌对舞看成吉兆,美其名曰“鹤舞”。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野生丹顶鹤被一直作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加以照顾,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到东北观鹤舞已经成为“驴友”们到东北,特别是吉林必不可缺的旅游项目。

朝鲜族的鹤舞

简介

《鹤舞》最早只是大型宫廷歌舞“五方处容舞”中的一种穿插表演形式。到了李氏王朝时期,鹤舞在表演上有了新的变化:两只鹤围绕两朵莲花进行舞蹈,成为独立的《鹤立莲花台舞》。鹤舞传入中国已有百年的历史,经民间艺人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使其更为完善,并得以在民间流传,深受群众的喜爱。解放初期在延边地区各县市普及,目前在安图普及最为广泛。鹤舞主要通过模拟鹤的悠闲动作,如搭颈、啄鱼和摆臂等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朝鲜族人民崇敬仙鹤的精神信仰和对善与美的强烈追求。鹤舞经由朝鲜移民传入中国。1952年,安图县万宝乡(现为万宝镇)农民业余文艺汇演时,鹤舞第一代传承人金再善表演了“鹤舞”。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文艺工作者的挖掘和整理,鹤舞得以流传。1989年,在全州文艺汇演中,安图县代表队表演了《鹤舞》,获得第一名。1997年《鹤舞》被收入由国家文化部主编的《中国朝鲜族舞蹈集成》一书中。

我国朝鲜族长期从事北方水稻生产。为了便于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和管理,他们多采取集体劳动、相互协作的劳动形式。人们每逢下地,都将“扁鼓”和“唢呐”与农具一起带往田间。休息时,人们便在明快的鼓乐声中即兴起舞,以欢乐的歌舞荡涤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即兴歌舞便逐渐形成了游乐性的朝鲜族民间舞蹈,贯穿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之中。

朝鲜民族自古以飞鸟为民族图腾,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把“鹤”视为天界与神仙相依的飞鸟而称作“仙鹤”。随着科学的进步,虽然人们思想中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但对仙鹤的喜爱与崇敬却始终留存。人们把仙鹤作为长寿和幸福的象征,把仙鹤栖息之地认作是吉祥之地。据说,朝族男子在一身素白衣裤外另罩一件黑色背心的传统服饰,是来源于对“仙鹤”白羽黑翅的仿照。而且,在出席正式场合时,还要特地戴上一顶犹如“鹤冠”的黑色纱帽,给人以高贵、素雅之感。

《鹤舞》出现早期,舞蹈者的服装就像丹顶鹤的复制品一样,逼真至极。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传入我国的《鹤舞》由于民间艺人的加工,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与朝鲜半岛上的《鹤舞》差别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在服装上体现得最明显。舞者的服装用羽纱缝制,一般染成青色,双手拇指和食指上固定用竹筒削制的长长的“鹤喙”,利用舞者灵巧的双手来表现丹顶鹤对歌的优美情景。表演之时,虽然只有一位舞者在舞台上表演,但看起来却像一对仙鹤在对舞,亦真亦幻。

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很难发展,专业表演机遇越来越少,发展举步维艰。有表演才能并掌握鹤舞艺术的人才老龄化,骨干力量流失严重,老、中、青、少年人才断档,青黄不接,致使鹤舞面临濒危。

特点

《鹤舞》主要通过模拟鹤的悠闲动作,搭颈、啄鱼和摆臂等动作,描绘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态,形象地表现了朝鲜族人民崇敬仙鹤的精神信仰和对善与美的强烈追求。它是朝鲜族民间舞中唯一的鸟类假面舞,其动律和动作以模拟鹤的形态,特征为明显标志、朴素、柔和、舒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演形式。

《鹤舞》起源历史悠久,朝鲜族独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它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研究的价值,对于研究朝鲜族舞蹈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舞蹈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对《鹤舞》保护

由安图县传承、挖掘和整理的朝鲜族传统舞蹈“鹤舞”,以其较高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日前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鹤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去年,安图县将鹤舞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初正式通过。针对缺乏专业人才,相关理论研究水平低的实际,从去年开始,安图县政府每年拨出专款两万元,用于人才培训和建立表演基地,并成立了安图县朝鲜族艺术培训中心,把鹤舞列为培训内容重点。今后,安图县将在旅游景区建立以《鹤舞》为主要内容的舞蹈表演队,建设以鹤舞为重点的民俗文化体系。

不过,我国在试图把《鹤舞》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却受到韩国的质疑。韩国很多人认为,我国朝鲜族的“本国”是朝鲜和韩国,而《鹤舞》最早也是在韩国先出现的,因此中国并没有为《鹤舞》申遗的资格。对此,我国一些资深专家指出,虽然我国的《鹤舞》是在朝鲜半岛上原有的《鹤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在经过近1个世纪的发展,我国的《鹤舞》已经独树一帜,与韩国的《鹤舞》差别很大,因此我国完全可以为安图县《鹤舞》申遗。

鹤舞(三灶鹤舞)

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由广东省珠海市申报的“鹤舞(三灶鹤舞)”入选,列入传统舞蹈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珠海鹤舞分布在珠海市金湾区三灶,源于宋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鹤舞表演时伴有打击乐,气氛欢快而热烈。它是三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模仿白鹤的神态动作,研究白鹤的生活习性而创造出来的民间舞蹈,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鹤歌鹤舞按照它原来的样子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世博期间,三灶鹤舞将演绎仙鹤临门、觅食、洗嘴、梳毛、嬉戏等过程,造型逼真,舞姿生动传神。

词典解释

1.《韩非子·十过》:“ 平公 曰:‘寡人之所好者,音也,愿试听之。’ 师旷 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於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后即以“鹤舞”形容优美的舞姿。

唐 郑愔 《奉和幸上官昭容院献诗》之二:“鸾歌随风吹,鹤舞向鵾弦。” 唐 武三思 《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笔动鸾回,弦调鹤儛。”

2. 比喻大雪飞舞。

陈毅 《沁园春·山东春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词:“正 辽东 鹤舞,涤瑕荡垢; 江 淮 斤运,砌玉浮雕。”

明代诗人邵宝诗作

诗作简介

【作品名称】鹤舞

【创作年代】明

【作者姓名】邵宝

【作品体裁】诗

诗作原文

【鹤舞】

误向丹丘共羽流,多情今得此亭幽。

长鸣似与高人语,屡舞谁于醉客求。

风羽九逵能抗晚,野心万里欲横秋。

试将衣袖闲招引,转尽花阴意未休。

作者介绍

邵宝[明](1460~1527),字国贤,号泉斋,别号二泉,无锡人。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卒于世宗嘉靖6年,年68岁。登成化20年(公元1484年)进士。授许州知州,历户部员外郎、郎中。历为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宸濠向索诗文,严拒之。教生徒以致知力行为本。又革除当地亲死不葬不之陋俗。为身守正,不交权势。进浙江按察使、右布政使,为避免劳民伤财,奏停处州银矿,转为湖广布政使。正德四年(1509),迁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时刘瑾擅政,邵宝入京绝不与通,遂被劾致仕。刘瑾败亡,起邵宝为贵州巡抚。未几,升户部侍郎。改左侍郎。又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拜南礼部尚书,恳辞不就。嘉靖初(公元1522年)起复前职,仍辞去。卒,赠太子太保,谥文庄。平生好学,博综群籍,学者称二泉先生。宝为李东阳门人,故诗文皆宗法东阳;文典重和雅,诗清和澹泊,尤能抒写性灵。著有《容春堂前集》20卷,后集14卷,续集18卷,别集9卷,又有《简端录》、《大儒奏议》、《慧山记》、《漕政举要录》、《学史》、《端简二馀》》、《定性书说》(均四库总目)等,并行于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