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褐翅燕鸥指名亚种
释义

褐翅燕鸥指名亚种(学名:Sterna anaethetus anaethetus )体长约37厘米。额白,连接白色眉纹,延伸至眼后方;头顶和枕及后颈黑色,上体黑褐色,双翅颜色更深浓,尾呈深叉状;穿眼纹黑色,在后方与头顶黑色相连,颈侧及下体白色;飞羽腹面黑褐色;飞行时翅的前缘及外侧尾羽白色;嘴和脚黑色。食物主要是鱼类、甲壳类和海洋软体动物。分布于日本南部琉球群岛、菲律宾、中南半岛沿海,经过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至澳大利亚周围沿海,包括洛德豪岛和诺福克岛。

中文学名:褐翅燕鸥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Sterna anaethetus anaethet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鸻形目

科:鸥科

属:燕鸥属

种:褐翅燕鸥

亚种:褐翅燕鸥指名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Scopoli, 1786

英文名称:Bridled Tern

外形特征

褐翅燕鸥指名亚种成鸟夏羽:额和眉纹白色,眉纹延伸至眼后;眼先、穿眼纹、头顶、枕、后颈均为黑色,粗著的穿眼纹向后延伸,与枕及后颈的黑色相连,形成宽阔的黑色羽区;后颈下部灰色,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均暗褐色,尾长,外侧尾羽逐渐尖长,最外侧尾羽的基部和外翈为白色,端部暗褐色;肩、翅上覆羽和飞羽均暗褐色,内侧覆羽的内翈白色而端部暗褐色,两翅的褐色比背部更暗;下体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白色;飞羽的腹面黑褐色。

成鸟冬羽:和夏羽相似,但白色前额和眉纹不鲜明,头后至后枕污白而具黑褐色纵纹。

幼鸟:前额、眉纹白色,头顶至枕各羽黑褐色,羽缘灰白色,形成褐白色纵纹,呈斑杂状;后颈似头顶,而黑褐色纵纹粗阔;背及翅上覆羽具狭窄的灰棕色羽缘;上体褐色较成鸟稍淡,颈侧、胸侧淡灰色,其余体羽似成鸟。

虹膜暗褐色,嘴、脚和爪黑色,幼鸟脚呈肉褐色。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大海,是典型的海洋鸟类,仅在恶劣气候及繁殖季节才靠近海岸或岛屿。单独或成小群活动,频繁地在海面上空飞翔和降落于水面上。飞行轻盈有力,嘴部垂直朝向水面,缓缓搧动双翅搜索海面食物。一旦发现即收翅直插水中,然后又直线升入空中,不善潜水。有时低飞触及水面,也常栖于海面漂浮物上休息,晚上常栖停在航船桅杆宿夜。叫声似“wep-wep”,警戒叫声为沙哑的“kee-errr-krr”。

食物主要是鱼类、甲壳类和海洋软体动物。

生长繁殖

褐翅燕鸥指名亚种的繁殖期一般认为是5—6月,中国广东南澳外海小岛乌屿岛上每年5月初飞抵繁殖,幼鸟长成出飞时已是9月上旬至中旬。集群营巢繁殖,通常营巢于海岛和海岸岩石上,南澳乌屿岛上的鸟则在低矮茂密的灌木丛下面的泥质地面及草丛中营巢繁殖。每窝产卵1—2枚,多数为2枚。卵呈淡灰白色,壳上散布有许多大小不等的斑点,小的斑点直径在1 mm以下,大的则可达到2.5 mm,斑点深褐色、棕褐色,还有大形浅色的隐约色斑。卵的大小为43—48 mm×30—34 mm。孵化期28—30天。

分布范围

分布于日本南部琉球群岛、菲律宾、中南半岛沿海,经过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至澳大利亚周围沿海,包括洛德豪岛和诺福克岛。中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繁殖鸟、夏候鸟);南沙群岛太平岛、香港(旅鸟)。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