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褐背拟地鸦
释义

概述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鸦科

中文属名:拟地鸦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Hume,1871

拉丁文名:Pseudopodoces humilis

同物异名:Podoces humilis Hume,1871,Pseudopodoces humilis saxicola Stresemann,1928

英文名:Hume's Groundpecker

物种特征:体型甚小(19厘米)的沙灰色拟地鸦。下体近白,眼先斑纹暗色;中央尾羽褐色,外侧尾羽黄白。幼鸟多皮黄色并具皮黄色颈环。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黑色。

叫声为细弱拖长的吱吱声,也作短促的吱吱声接以快速的哨音cheep-cheep-cheep-cheep。

常栖于林线以上有稀疏矮丛的多草平原及山麓地带。喜牦牛牧场。常在寺院或住宅附近挖洞营巢。两翼及尾抽动有力。飞行显弱且低,两翼不停地扑打。

扩读

褐背拟地鸦为地栖性鸟类,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生活在2800-5500米的温性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环境中,高寒草甸是它们集中分布和栖息的地方。喜伴随放牧的畜群和牧民聚居点活动。性机警、活跃,行走时双脚跳跃,喜站立地表高处了望。洞穴营巢,古籍记载的“鸟鼠同穴”,其中的“鸟”就包括褐背拟地鸦。不过,褐背拟地鸦并非利用鼠兔的洞穴,而是自行打洞。洞口位置选择在垂直断壁上距地面30-50厘米的位置,垂直断壁,即或大致平行地面向里打洞。洞直径5-8厘米不等,洞道长约100厘米,然后洞道突然膨大,内垫以纤细干草以及动物毛发等。每年的4-7月是其繁殖期,产卵5-7枚。卵白色。当发现香鼬等能进入其洞道的天敌时,褐背拟地鸦立即鸣叫报警,同伴会迅速在此聚拢,进行围攻,甚至会招引聚居此处的几种雪雀前来助战。攻击时从空中俯冲,用尖利的喙啄天敌的头部。香鼬见此状一般会匿藏洞穴或缝隙中,坚守不出。于是,褐背拟地鸦的战斗群逐渐散去。9月是褐背拟地鸦维修和营造洞穴的季节,此时会在牧民家的围墙上出现新的洞。由于墙壁厚度有限,这些新打的洞往往会穿墙而过。褐背拟地鸦的喙和爪十分尖利,有时会将牧民用牦牛毛编织的厚实帐篷打穿。它的胆量很大,会不请自到地到游人的帐篷、甚至越野车里来嬉戏、觅食。

灭鼠后的草场,褐背拟地鸦数量明显减少。原因可能是由于灭鼠减少了与鼠类同穴的雪雀的数量,致使发现天敌、报警和驱逐天敌时的合作者数量减少。对褐背拟地鸦来说,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增加了。

褐背拟地鸦是杂食性但偏肉食性的鸟类,因而在高原生态系统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对控制草原虫害有着积极意义。藏药中,用其肉晾干捣细,可治发烧后出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