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赫德明 |
释义 | 赫德明(Joseph Hesser)于1867年9月29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Trier)附近的拉尔(Lahr)。1882年他去了位于荷兰与德国边境的一个小城史泰尔(Steyl),此前不久,杨生神父(Arnold Janssen)正是在那里新建了一个传教修会:圣言会。 1. 赫德明概述赫德明(Joseph Hesser)于1867年9月29日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城市特里尔(Trier)附近的拉尔(Lahr)。1882年他去了位于荷兰与德国边境的一个小城史泰尔(Steyl),此前不久,杨生神父(Arnold Janssen)正是在那里新建了一个传教修会:圣言会。 在史泰尔学完了中学课程并顺利毕业之后在维也纳的圣加俾额尔大学(St. Gabriel)主修哲学与神学。1893年6月25日,副主教安格勒尔(Angerer)在圣加俾额尔将他祝圣为神父。 1893年9月17日,13位传教士离开修道院到各地去传教,其中三位来到中国传教。除了赫德明神父,还有若瑟·施耐德神父(P. Josef Schneider)和薛田资神父(P.Stenz)。 在薛田资神父的日记中,我们能简略描述出当时的旅行路线:这三人于9月18日启程,坐火车朝莱茵河上游方向行驶进入瑞士境内。从瑞士的巴塞尔经过琉森进入意大利,然后又从米兰到热那亚。1893年9月25日,他们乘坐“拜仁”号从意大利热那亚出发,经过那不勒斯、埃及的塞得港、苏伊士运河、也门的亚丁港到达斯里兰卡的科伦坡。从科伦坡启程,经过新加坡,到达香港。 三位传教士在香港参观了第一所天主教孤儿院。几天之后“拜仁”号启程北上,并于1893年10月29日抵达上海。要进入中国内陆还需办理一系列手续,三人在驻上海的法国遣使会(Congregatio Missionis, CM)里住了一个星期。当时,赫德明访问了坐落在市郊徐家汇的耶稣会(Societas Iesu, SJ)。之后他们乘坐中国的船只往长江上游的重庆驶去。三位传教士在重庆的法国耶稣会处住了一段时间。“三位传教士从欧洲初来乍到,他们穿上中国式的服装,一开始他们的辫子并不是用由头发绑成的,而是用丝绸做的假发。”他们在本地租了一条乌篷船,用了20天的时间沿着京杭大运河抵达济宁。 可惜,此后薛田资神父和赫德明神父分开了,仅存的只有赫德明神父后阶段的一些信息:1894年在济宁的坡里庄学习汉语,从1895年至1897年在季家山等地工作。1898年在单县,又到济宁,开始指导济宁的传教员学校。1899-1901年在济宁,同年发终身愿。1903年在戴家庄任传教士学校校长。1904-1915年在济宁,指导传教士学校。1912年将学校搬到济宁草桥口,草桥口的学校于1915年被关闭。1915-1920年在济宁和戴家庄,1919年2月7日他因政治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承担战争责任)应该离开山东,但济宁的官员保护了他,因此他可以继续留在济宁。1920年6月15日,他因心脏病突发在戴家庄去世。 2. 赫德明所属的圣言会团体赫德明神父所属的德国天主教传教修会圣言会(Societas Verbi Divini,简称SVD),于1875年由杨生神父(Arnold Janssen)在荷德边境小镇史泰尔(Stely)创立。1879年4月20日,圣言会著名传教士安治泰神父(Johann Baptist Anzer,1851—1903)和福若瑟神父(Josef Freinademetz,1852—1908)抵达香港,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中文以后,于1882年1月18日来到鲁南地区阳谷县的坡里庄开始传教。他们的传教工作遍布鲁南地区方圆60,000 平方公里的范围,涉及人数达9,000,000人。1885年12月,罗马教廷设立鲁南地区代牧区,并提名安治泰神父为代牧长,他于1886年1月24日在史泰尔被祝圣为主教,5月担任山东圣言会会长。 1892年8月初在坡里庄举行第一次教区大会。1896年9月,在济宁开始建立教堂。1899年5月11日在荷泽建立另一所教堂。1900年,义和团运动对圣言会在山东的传教工作和教堂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圣言会还分别于1902年3月和同年10月在兖州府和济宁各办一所中学。 3. 晚清时期传教士的贡献晚清时期传教士通过众多社会性和公益性的途径,例如建造医院、孤儿院和学校,得到了部分中国民众的信任,通过人与人之间善良美好的共通点,传播基督的好消息(福音)。 传教士无疑为当时的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一项也包括了把西方科学文献翻译成汉语。晚清时期的传教士们为中国的教育体制,特别是汉语教科书的撰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门户开放政策70年之后,甚至在以后更长的时间里,一直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对清末时期传教士陈旧的描述与评价中,他们的工作首先被视为所谓的“文化侵略”,之后这种评价的局限性便显而易见:“在‘文化侵略’方式的主宰下,对基督教在华传教士的研究成为对传教士的大批判,局限于非常狭隘的范围内,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根本无法进入史学家的视野。这种描述和评价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 而上世纪末八十年代缓慢开展起来一种“文化交流方式”的萌芽:“认为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除了‘配合’帝国主义侵略外,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 4. 赫德明及其所属圣言会对教育的贡献在赫德明看来,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因此值得深入分析教育对他和他所属的宗教团体来说有着何等意义。 史料证明:早在1884年时,圣言会已经在山东西南部阳谷县的坡里庄开办了一所教会学校。圣言会最早到中国的两位传教士安治泰(Johann Baptist Anzer,1851-1903,德国籍)和福若瑟(Josef Freinademetz,1852-1908,奥地利籍)负责管理工作。在随后几年中,圣言会创建了大量公立学校。1890年时有54所公立学校和1205名在校学生。1891年时有122所公立学校和1860名在校生。 赫德明在一篇文章中写了自己领导的教会学校一天的日程安排:“早上4点半起床。然后马上与其他的基督徒一起进行早祷,然后参与第一台弥散圣祭。在第二台弥撒中他们进行默观祈祷。然后学习直到早上7点。 7:00吃早餐 7:45 学习 9:00 宗教课 10:00 休息时间 10:45 学习 11:45 众祷 12 :00 吃午餐 14:00 圣经历史 15:00 学习 15:30 喝下午茶 15:45 学习 18:00 在教堂里参加教理课 19:00 吃晚餐,随后学习或做静默祈祷。 这个教会学校里有年龄在20和30岁之间的40名学员。入学的前提是这些年轻人已经能够阅读汉语,书写汉字。学员全免住宿费和饭费,但衣物必须自备。 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后,圣言会的传教士们开始正常的活动,他们继续建立学校。因为古老的科举制度已经在1905年废止,这样的教育填补了空白,而对中国来说也正呈现出一个新时代。圣言会韩宁镐神父的认识有先见之明: “从旧中国过渡为一个现代的新文化世界——我们坚信这是在整个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巨大事件——这个意义深远的历史进程开始了,这个进程酝酿已久但总是遭到阻碍,而现在正在显而易见地高速发展。” 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科学的教育对中国迈入现代化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正如赫德明的同会弟兄韩宁镐神父非常清晰与明确的叙述一样: “现在中国需要并且渴望有现代化的学校。高官领导们乐意伸出手抓住这个十分有益的机遇。对传教使命来说现在时间和机遇都到来了,我们该到这些地区去了。长期闭关自锁的门已经打开了。” 大部分学校也清楚地意识到:现在的教育不再是仅针对少数候选人的一项特权,就如从古至今起作用直到1905年废除的古代科举制度一样。现代的教育应对所有人尽最大可能地开放。 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民主化做了一部分的贡献,而这贡献不可小窥。值得引起关注的是传教士对女子学校的建立。对古代中国女性地位有所认识的人都会知道教会学校对女性解放所起的作用,而如此大的作用却没有被给予足够高的评价。 最大的进展还是发生在位于济宁的中德学校。1906年时,学校有124名学员。学校还招非基督教的孩子。由四名圣言会传教士和四名中国籍教师授课。学习的课程有:汉语、德语、英语(从五年级开始)、数学、历史、地理、绘画、歌唱和体操课。 从学校成功毕业之后,就可以进入济南府的高校深造。仅仅通过校方所选的 课程就可得知,这些学校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像地理或历史以及外语这些学科,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没有被拟定入案。 正是在山东这个早前是农村的土地上,教会学校作为媒介引入了现代科学理念和知识,这个贡献也是不可低估的。圣言会传教士所做的改革性贡献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可。出于山东政府的提案,四位圣言会传教士因对教育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而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5. 赫德明的主要作品宗教类: 《古经略说》、《新经略说》(1905年,山东兖州府) 非宗教类: 《汉语语法》(1905年,山东兖州府) 《汉语成语、俗语和俚语》(1909年,山东青岛) 5.1. 关于《古经略说》和《新经略说》 在此之前,很多《圣经》翻译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而这对平民百姓来说事实上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赫德明的翻译作品满足了这个需要。现在,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阅读和理解《圣经》成为了可能(或者至少说有些可能)。圣言会传教士在山东的传教成果几乎无一例外地和穷苦的人民阶层有关,而他对《圣经》历史简明扼要的概述也是极为正确的做法。《圣经》对非宗教人士来说也必然属于关于人类历史的伟大作品,因此我们也能把这两部赫德明的作品看作是为人民大众的教育而作出的贡献。 此外,不仅是赫德明,而且圣言会传教士中的许多人都既用德语又用汉语公开发行了许多书籍和文章。其中最主要的人物要属薛田资、福若瑟和韩宁镐神父。 5.2. 赫德明的《汉语语法》 赫德明《汉语语法》一书完整的题目是《对德汉语语法及常用词汇附录》。此书于1905年由兖州府的天主教传教社出版发行,总共包含了52个章节和分为20个大类的常用词汇附录。 在1905年,对德国人来说,还没有其他汉语语法书的存在可以与赫德明的《汉语语法》相比。对于赫德明一生与其工作的杰出性,人们也可以在他的语法书中有所察觉。 22年之后,圣言会传教士苗德秀(Theodor Mitteler)在自己的汉语语法书中非常明确地表示他引用了赫德明所做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在语法结构方面,尽量接近赫德明《汉语语法》中已有的结构与论断。” 这位有才智的实践家出于对传教的献身精神,通过他的工作成为了一位重要的文化传递者,一位不容轻视的东西方桥梁建筑师,一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精力充沛的助手。这一切也反映在他的语言学中,他非常具体地为德国人描述汉语语法,不仅为当时的德国人学习汉语创造了可能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也为“五四运动”的现代化和科学精神做了先奏。因此从赫德明这个人和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为德国人的汉语学习铺设了道路,最重要的是他也是一个遵照科学的尺度为外国人撰写汉语语法书的先驱。 鉴于此,他为汉语学习者所做的贡献,其功劳是持久性的。同时我们也能把他描述为中国人的朋友。 逐个章节的标题如下: 1. 总论 2. 不定冠词和人称代词 3. 不定冠词和人称代词续 4. 德语语法中的第二格变格 5. 德语语法中的第三格变格 6. 复数的构成 7. 复数的构成续 8. 倍数 9. 形容词 10. 形容词续 11. 动词 12. 疑问与否定 13. 疑问与否定续 14. 命令式 15. 数词 16. 数词续 17. 量词 18. 量词续 19. 介词“里面”、“上面”、“去……” 20.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21. 带“着”dschau字和“过”guo字的句型 22. “把”ba字句 23. “拿去”na tchü的用法 24. “拿来”na lä的用法 25. 被动式 26. 关系代词 27. 带“得”dei字的句型 28. “住”dschu字的用法 29. “起来tchi lä、出来tschu lä、下来hia lä和下去hia tchü”的用法 30. 复合动词的否定式 31. “头tou 、处chu和liau”的用法 32. “法”fa 字和“成”cheng字的用法 33. 复合名词 34. 副词和形容词的构成 35. 形容词的构成续 36. “打”da字和“发”fa字的用法 37. 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不定代词 38. 时间副词 39. 地点副词 40. 种类与方式副词 41. 介词 42. 连词 43. 被动的不同形式 44. 关于年龄 45. 关于纪年 46. 人称中的Sie(“您”) 47. 表示客气的方式及句法 48. 定语 49. 宾语 50. 副词 51. 时间及表达方式 52. 复合句 最常用词汇表附录中分成了以下20类: 第1类:善与恶(39词); 第2类:房屋与居室(49词); 第3类:家具与家用设置(74词); 第4类:吃和喝(51词); 第5类:农具(17词); 第6类:手工艺与手工制品(46词); 第7类:工具与零配件(33词); 第8类:衣物(54词); 第9类:人的身体(95词); 第10类:树木、果子、花朵和植物(91词); 第11类:金属与矿物质(30词); 第12类:动物(102词); 第13类:疾病及相关用词(67词); 第14类:农村和相关用词(46词); 第15类:城市(60词); 第16类:旅行(40词); 第17类:国家、城市、河流及相关用词(113词); 第18类:其他各类词(127词); 第19类:形容词(192词); 第20类:动词(239词)。 共1565词。 5.3. 赫德明的《汉语成语、俗语和俚语》 整本书共有755页,目录以罗马数字的顺序罗列出146项不同的词汇。我们随意选择赫德明书中以德语字母g开头的单词,单独在g这列中,赫德明就列举了如下单词: “Gast”(客人)、“Geduld”(宽容)、“Gefahr”(危险)、“gehen”(去)、“Gehorsam”(顺从)、“gelehrt”(博学的)、“genau”(准确的)、“Geschenke”(礼物)、“Geschwister”(兄弟姐妹)、“gesund”(健康的)、“gewinnen”(赢取)、“Gewohnheit”(习性)、“gewoehnlich”(习惯的)、“gleich” (相同的)、“Gelueck”(幸福)、“Gott”(天主)、“gut”(好) 赫德明在每一部分中区分归类了许多俚语。在他列出的总共2177个成语、俚语和俗语中,赫德明还附上了“解释”与“衍伸含义”,在一些例子中只出现“衍伸含义”。如第95句,其中包括了“解释”和“衍伸含义”: “吃饭看锅,犁地看托。” (一般) 字面含义:吃饭要注意锅子,耕地要注意犁托。 解释:吃饭取决于锅子里的东西,锅子里的食物少,他就吃得更少,因为他还要剩一些给其他人。 犁地要注意看托,要想托入地深,举得要高。 衍伸含义:万事视环境而定。” 字面含义对德国的学习者来说还较为模棱两可,因此赫德明特意配以“解释”与其“衍伸含义”。 从“高”、“一般”和“非常一般”这三个等级类别里举例说明。先以“高”这个级别的格言开始。例如第2032条: “君子无忧无虑,小人患得患失。 (“高”,出自孔子《论语》) 君子(智者)没有担忧与顾虑,而小人(愚昧者)担忧物质上的得到与失去。” 这个源于儒家学说的例句,表明赫德明尊重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以及中国传统和文化元素。在他的作品中也援引了更多源自孔子的格言。 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也体现在另一句格言中,这是按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弟子规·出则弟》,在赫德明的书中是第1025句: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高”,出自《弟子规·出则弟》) 无论是在吃饭或是在端坐或走路时,年长的优先,而年幼的跟随其后。” 这句话的引用也表明,对赫德明来说非常重要的是,其同会弟兄和其他德国同胞们有机会学习真正的中国文化。赫德明知道,在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一个更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不可分离。 此外,赫德明也援引了中国的古典作品,从而更多地为读者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都证明了赫德明的举动并非一种“文化入侵”,而是一种“文化交流”,这里表明他尊重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赫德明了解,其他古国的文化没落了,但唯独中国文化长青。他似乎特别敬佩恒古长青的中国文化。作为一名传教士,他并不想通过基督宗教来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是要使基督宗教顺应并深入中国文化,否则他就不会出版一本关于中国成语、俚语和俗语的书了,更不会把其重点放在书面语上了。 赫德明举出了另外一句格言,此格言源自明末清初朱柏庐(1617—1688)的《朱子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赫德明书中的第299句: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人不应牢记自己所行的善举,而别人对自己的恩情,则不可遗忘。” 在“一般”这个类别之下,赫德明例举出位于书中的第5个例句: “人挪活,树挪死。 地方的转变对人来说是一件好事,而对树来说则并非如此。” 时至今日,这些例子还普遍被使用,赫德明书中包括的这类俚语和其他相类似的俚语,非常有助于了解中国式的思维和理念。 在“非常一般”这一类中,赫德明举出了两个例子,第99句: “前有车, 后有辄。 字面意思:驶过的车子在车后留下车轮碾过的痕迹。 衍伸含义:跟随在你前方的车轮印;跟随主流,调整自己顺应大势;遵循常规就不会走错路。此俚语是褒义,而非贬义。” 赫德明最后的解释很有意思,这句只作褒义,而在德语中这有双重含义,人们可以从贬义的角度去理解。赫德明的说明也概括了他创作此书的意图不仅在于使汉语学习者知晓这些成语、俚语和俗语,而且更是在于使学生可以使用这些句子,否则他最后的说明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在这一类的第二个例子中,也非常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第53句: “随大流 跟随大众。(不用于褒义)” 赫德明也想借此激励其同会弟兄们多说普通老百姓的俚语,因为他知道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与普通人作交流,更快地与当地老百姓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平台。掌握这些通俗俚语的人,就不再与老百姓形同陌路,而成为挚友。 最后列出的例子是赫德明书中第1152个例句,出自《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 内脏 字面含义:5个主要器官和6个次要器官 这5个主要器官是指:心 、肝、肺、肾、脾 六个次要器官是 小肠、胃、胆、大肠、膀胱、命门 对这个俚语详尽的解释证明了赫德明对中医医学的关注与敬佩。此处明确表示出:赫德明面对中国文化和传统,表示出了其非常友好的态度。在汉语学习中了解并尊重中国文化 6. 赫德明使用的宗教语言赫德明从明朝传教士那里继承并运用了这些概念的汉语译名。 “天主”的概念 赫德明直接在语法书的第二章中引入了Gott(神)这个新词。他把这个词译成“天主”。赫德明遵从明朝时期天主教传教士的翻译,把“天”等同于“天空” 、“上天”,把“主”等同于“主人”,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传达“Gott”的含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翻译非常有创新性:“17世纪的传教土们使用一个‘先进的’翻译方法:他们结合两个汉字,这样创造了一些新的观念。”这个翻译的先进性在于“天”和“主”这两个汉字的组合成为了“天主”这个词。 在传教士之前,这个结合并不为众人熟知。但在另一方面它也显得非常保守,它的概念中保留了中国传统宗教的理念。这个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化尝试与交流必然可以看作是传教士的一种尝试与努力,意在使基督宗教作为中国的思想财富与宗教最终被民众信赖与接受。 以上些许足以显示:看似简单地把拉丁文deus翻译成汉语“天主”只不过包括了其语言学的含义。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这里发生了一个概念的过渡,一种文化的传递,中国的多神论传统与基督宗教一神论改革的面对面。这里最终也显示出了现代文化的萌芽:完全不同的宗教理念的会晤以及来源于不同文化世界观的彼此相遇。 赫德明是一位现代的文化传递者,他不仅是一位传教士,而且正因为是一位 传教士,所以他想使其介绍更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并且也想成为一位“西方文化”的宣传者;另一方面,他也再次受到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与改变。 7.赫德明的毕生小结赫德明的一生是引人入胜、激动人心以及充满挑战的一生,当然有时还带有冒险色彩。 他的一生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这里度过了23年的岁月,也在这里去世。如果把修道院教育的时间也算进去的话,那么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一生与中国密不可分。他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他的任务以及愿望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这个悠久文明古国的人民带向耶稣基督并与其联系在一起。他为此生活,也准备着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而且,也确实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