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南蜱虫中毒事件
释义

2010年9月初,河南省信阳市境内集中发生蜱虫叮咬人致病病例。河南省自2007年5月信阳市报告首例疑似无形体病例以来,通过全省监测,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监测发现此类综合征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浉河区、光山县和平桥区。据中国之声消息,山东省蓬莱市新港街道湾子口村也出现一位村民疑似被蜱虫叮咬而死亡的病例。

政府对策

信阳多地展开监测工作

鉴于目前这类患者病因尚不明确,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起初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为进一步查明此病的病因,明确其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和防治手段,2010年5月31日,根据卫生部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在我省信阳市商城县、罗山县、新县、息县和光山县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目前,对此症候群的专项监测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4项举措做好防治工作

省卫生厅高度重视此类综合征的防治工作,先后印发《医疗机构无形体病例监测方案》、《无形体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无形体病例诊疗方案》,转发卫生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和规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做好防治工作。

一是加强监测。在开展监测的地区,积极开展病例主动搜索。努力完善监测网络,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和监测质量,切实通过监测,准确掌握当地流行状况、流行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

二是加强培训。在信阳市举办重点市、县防治培训班,切实提高基层对该病的发现、诊断、报告和治疗能力。

三是加强救治。按照《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认真开展病例的诊治,确保正确诊断、及时和有效治疗,降低病死率。同时,及时组派专家,加强监督指导。

四是加强宣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群众了解此类综合征的传播特点和预防控制相关知识,主动参与到防治之中。指导群众清除居舍周围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利用敌草隆、茅草枯、毒莠定等杀虫剂对野外游离蜱、畜舍、畜体开展灭蜱工作。同时,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被蜱虫叮咬。

全省建立监测报告系统

通过三年多的防控工作,河南省初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此类症候群病例的监测报告系统,培训了各级各类临床医生和疾控工作人员近千人,通过宣传使当地群众对于此类症候群的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有了一定提高,在劳作和生活中能够采取一些基本的个人防护措施,提高了病例的及时就诊率,大大降低了该病的病死率。

河南省卫生厅表示,下一步将加大防治知识培训力度,特别是加强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防治知识的培训,提高诊断、救治水平;加强疫情监测,切实提高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科研,继续开展对病原学研究,明确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采取针对的预防治疗措施。

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相关防控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

蜱虫危害

蜱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在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

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电视播出有两例例患者,第一例是自行取出将头留在了皮肤,治好后全身瘫痪无力不能自行站立。

蜱螫伤临床特点

一、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二、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三、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四、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五、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预防处理

防虫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蜱虫常会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除虫 如果发现蜱虫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因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所以不要直接用手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

1、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及时去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在打麻醉在伤口上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

2、蜱将头钻入皮肤内时头有倒勾越拉越紧,自行取出容易将头留着皮肤内继续感染。再去医院取头极为麻烦。

3、被虫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虫子应该把他吹走要不毒素更大。

治疗

一、发现停留在皮肤上的蜱时,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继发性损害。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节油或旱烟涂在蜱头部待蜱自然从皮肤上落下。

二、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内应行手术取出。

三、伤口周围有0.5%普鲁卡因局封。

四、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虫带回家中。

蜱虫简介

概述

蜱-草扒子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蜱虫

蜱-草扒子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 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 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形态

蜱虫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硬蜱

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 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 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占体 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腹面有足4对,每 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 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 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 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基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

2.软蜱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 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 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成虫及若虫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 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钝缘蜱属的一些种 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