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
释义

河南郑州老奶奶庙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景区内,遗址西北角建有一座小庙,当地称老奶奶庙。遗址地处郑州西南部的嵩山余脉向东延伸地带,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呈东高西低,区内黄土堆积发育。为中国及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中文名:河南郑州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

地理位置:河南郑州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景区

占地面积:50平方米

所属时代:史前时代

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

出土文物:石制品、骨制品与动物骨骼等

简要介绍

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南郊,二七区侯寨乡的樱桃沟景区内,东南距代家门村约500米,西邻贾鲁河上游九娘庙河,坐落在河旁二级阶地之上。该遗址发现于2005年冬。2011年4~8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对该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发掘面积50平方米。发现数以万计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制品与动物骨骼及其残片等,还有20多处用火遗迹,以及由上述遗存构成的古人类居住活动面。

通过区域地层对比可知,埋藏在上部马兰黄土堆积之下河漫滩相堆积中的老奶奶庙遗址,应属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气候较暖湿时期。加速器碳14的年代测定数据均为距今40000年前后(未校正),校正后的实际年龄应该更早。这些情况显示老奶奶庙遗址正处于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出现与发展的关键时段。而在老奶奶庙遗址新发现的数量众多的文化遗物,尤其是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活动面遗迹的发现,则填补了过去中原地区以及东亚大陆这一阶段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为认识中国境内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及其文化起源与发展等 一系列重要史前考古的关键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资料。

发掘缘起

老奶奶庙旧石器遗址发现于2005年冬; 201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进行复核时,发现遗址区破坏严重,经上报国家文物局同意后,两家单位联合对其进行了发掘。

考古发现

通过发掘,两家单位共发现石制品3000多件、动物骨骼及碎片12000多件、用火遗迹20余处。多个文化层的连续分布,显示了古人类曾经长时间重复占用该遗址。大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等遗物与多个用火遗迹共存,清楚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居址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老奶奶庙遗址的主要发现是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居住遗迹,以及数量众多的石制品与动物化石遗存。

(1)用火与居住遗迹

遗址地层堆积与遗物分布特点显示,除表土层与2层的较晚阶段堆积外,3、4层皆为旧石器时代遗存。多个文化层连续分布,显示古人类曾经较长时间重复占用该遗址。在本年度发掘揭露的区域内,除3A层的遗物相对较少,其他各层均有用火遗迹与石制品与动物骨骼及其碎片构成的居住遗迹。尤为引人瞩目的是3B与3F层的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动物骨骼等遗物与多个用火遗迹共存,清楚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居址结构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其中3B层共发现用火遗迹10处。这些灰烬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中部和中南部区域,面积上有大有小。较大者如H9分布范围南北长约20厘米,东西长约30厘米,最厚处厚约3厘米,剖面观察则呈浅锅底状。周围发现大量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等遗物。另外在发掘区北部至中部的不同区域,也有大量动物骨骼残片与石制品与炭屑等遗物密集分布现象,是当时人类一个集中居住活动留下的活动面遗迹。

另一处比较清楚的活动面遗迹保留在3F层。其原始地面呈北高北低的缓坡状分布。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共发现灰烬堆积6处,面积分布均较大。如分布在发掘区西南部的灰烬堆积平面形状呈近椭圆形,其分布范围南北最长处长约126厘米,东西最宽处宽约100厘米,从剖面上观察,其剖面最厚处可见厚度约8厘米,含有大量炭屑和灰白色斑块状物质。灰烬周围散布着较多的动物骨骼碎片与石制品等遗物。发掘区中部发现的灰烬堆积,平面形状亦近圆形,直径约160厘米。灰烬内包含大量炭屑,其周围也散布着大量密集分布的文化遗物。在中北部区域还有另外几处面积稍小灰烬堆积。灰烬堆积亦周边分布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及石制品等。在离灰堆稍远处,还可见到明显石器加工区,有数量较多、属于同一原料来源的石核、石片及断块与碎屑等生产石器的副产品。

(2)石器工业

老奶奶庙遗址所发现的石制品有3000多件。种类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各类工具等。石制品的原料以灰白色石英砂岩和白色石英为主,亦有少量的石灰岩、火成岩及燧石等原料使用。在石英砂岩制品中,石片与石核的数量较多。石核多为多台面石核,均为简单剥片技术的产品,尚不见预制石核的迹象。石英原料则体积较小,亦采用锤击技术或砸击技术直接剥取石片。经过仔细加工的工具多系石英原料,数量不多,可见到的类型有边刮器、尖状器等。形体多较细小。

(3)动物化石与骨制品

动物骨骼数以万计,包括数量较多的较完整的下颌骨、肢骨、牙齿等,以及大量骨骼碎片。其中下颌骨与牙齿等来自食草类动物头骨的骨骼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部位。多数动物骨骼的石化程度较深。可鉴定种类主要是马、牛、鹿、羊与猪等。还有数量较多的鸵鸟蛋皮碎片。动物骨骼上完全不见食肉类或啮齿类动物啃咬痕迹,显示大量骨骼在遗址上出现完全是人类狩猎与消费猎物活动的结果。另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其中较多骨片的大小比较相近,很多骨片长度集中在10cm上下,刚好方便手握使用。有些残片上有比较清楚的打击修理痕迹。个别还可见到明确的使用磨痕。这些迹象显示,该遗址的居民除了使用石制品以外,还大量使用骨质工具。

(4)贾鲁河上游其它发现

在老奶奶庙遗址附近,沿贾鲁河上游近10公里长的范围内,还分布着20余处旧石器地点。这些地点也埋藏在马兰黄土上部堆积之下的河漫滩相堆积或与其同期异相的红褐色古土壤层中,其时代也当与老奶奶庙遗址相当,只是多数地点的堆积较薄,文化遗存也较少,应只是临时活动的场所。从分布位置、地层堆积与文化遗存的保存等情况看,老奶奶庙遗址位于这个遗址群的中心,当是一处中心营地(或称基本营地),并与前述临时活动地点共同构成一个遗址群。

重要意义

1、老奶奶庙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制品、动物骨骼遗存与丰富的火塘等活动面遗迹,具备典型的中心营地特征,这一新发现在空间上将嵩山东南麓数百处旧石器地点连接起来,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区3-5万年前的栖居形态;

2、该遗址所发现的石片石器文化在时代方面,亦具有鲜明的承前启后特点,将中原地区更早的旧石器文化与其后发展起来的石叶与细石器文化完整地衔接起来,非常清楚地确立了该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谱系;

3、老奶奶庙遗址及嵩山东南麓新发现的复杂居址结构、象头与石堆遗迹等与现代人行为密切相关的遗存是国内和东亚地区同时期首次发现,填补了这一时期旧石器考古学空白;

4、老奶奶庙遗址所发现的连续多个文化层以及嵩山东南麓数量众多的遗址群,完整地再现了距今3-5万年前嵩山东麓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观察、研究并对嵩山东南麓古人类文化面貌进行整体认识;

5、上述资料清楚地展示了中国境内更新世人类发展的连续性特点,与西方学界关于东亚地区的古人类灭绝的认识并不符合。这些新证据对于深入探讨当前世界史前考古学与古人类学界关于现代人类起源与发展的问题尤为重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2: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