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前身为洛阳工学院农业机械工程系,始建于1961年5月。1990更名为机械设计(汽车)工程系,2002年河南科技大学正式组建后,成立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和科研、工程技术人员8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45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9人,河南省创新人才2人,校级学科和学术带头人15人。 学院部门学院设有5个研究所、1个教研室、4个实验室和1个计算机中心:车辆工程研究所、交通运输研究所、热能与动力机械研究所、制冷与空调研究所、农业工程研究所、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教研室、车辆与交通运输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农业工程实验室、机械设计与机械原理实验室和计算机培训中心。 学院现有车辆工程、交通运输、热能与动力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4个本科专业,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工程热物理、农业机械化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5个学科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为省级重点学科,招收海军国防生,并与天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 教学成就本院教职工在内燃机、汽车、拖拉机、农用车辆及机具等领域开发了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已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产。近三年来,已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39项,获奖19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2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 热忱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该院工作,促进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快速发展。 热忱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该院工作,促进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快速发展! 教研机构车辆与交通实验室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交通实验室隶属于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车辆与交通系,车辆与交通实验室所在的车辆工程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实验室也是洛阳市车辆现代技术重点实验室。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科专业的发展,车辆与交通实验室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1956年建立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时,建立了拖拉机与农业机械实验室;1958年成立洛阳工学院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设立了拖拉机实验室;随后,学校分别于1960年更名为洛阳农机学院、1982年恢复为洛阳工学院,设立了汽车与拖拉机实验室;2002年组建了河南科技大学,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设立了车辆与交通实验室。 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专业学科的发展,在50多年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实验室本着为教学科研服务中心思想,加大投入,着力改善教学科研条件,目前,实验室资产总值已经达到近700万元,仪器设备台套达到400余台套。车辆与交通实验室已经成为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并成为车辆工程学科的科研基地。 现有实验教师10人,其中专人实验教师2人、兼职实验教师8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人。50岁以上2人,35-49岁5人,35岁以下2人。 实验室教师大多长期从事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参与了大量的科研开发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 车辆与交通实验室承担了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交通运输专业的全部专业课实验教学任务,同时也承担了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制冷专业的部分实验教学任务。实验室面向学生全面开放。 实验项目涉及12门课程,共计44项,其中有10个实验项目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有实验教学环节课程的83%。06-07学年完成实验教学人时数累计5000余学时。 车辆工程系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前身为洛阳工学院拖拉机设计与制造专业,创建于1952年,1960年开始招收拖拉机制造专业本科生。1984年开始招收汽车拖拉机专业本科生。1999年开始招收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2000年开始在河南省为一本招生。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开始,学科先后与吉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学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99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成立了洛阳市车辆现代技术重点实验室。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获批汽车节能与新能源省级重点实验室,车辆工程与装备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省高校拖拉机与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点。车辆工程专业目前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和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的理事单位,全国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车辆工程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河南省汽车工业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主的较为完善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培养的教学体系。主要培养具有宽广的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致力于车辆设计、制造、研究、检测和经营服务等方面工作的,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专业课程有:车辆构造、车辆理论与设计、车辆电器与电子技术、车辆实验与检测、车辆造型、车身设计与制造等。学生可系统接受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综合训练,毕业去向主要是与车辆工程相关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车辆运行服务行业等单位。 本专业现有教师32人,其中博导2人,教授6人,副教授12人,讲师8人,获得博士学位者10人,在读博士2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4人。车辆实验室使用面积约3000平方米,各种实验与检测设备约值人民币1800余万元,可完成我校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实验及相关研究工作。新建的汽车驾驶培训基地占地约2万平方米,为我专业乃至我校学生及教职工提供良好的驾驶培训机遇。拥有160台微机的计算机实验室是美国通力公司在中国CAD/CAM/CAE三大工程技术支持中心之一,现有CATIA、UG、PRO/E、SOLIDEDGE、SOLIDWORKS等大型三维参数化设计软件及I-DEAS、ANSYS、ADAMS等有限元计算和动力学分析软件,可使学生在计算机内完成车辆整车及零部件的二维与三维设计和装配、运动及力学分析模拟等过程,可满足我专业学生和校内外工程技术人员的教学和科研需要。本专业杨峰等同学利用此系统设计的多足步行车在中南六省区大学生创新设计中获一等奖。 借助洛阳重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面向全国,形成了以农用车辆及现代特种车辆为基础、与相关行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国民经济,在车辆及其各级系统的性能测试与控制技术、车辆及其零部件的现代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车辆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与仿真技术、车辆传动系统的最佳匹配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与一拖集团、宇通汽车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公司等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关系,与密歇根州立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亚洲理工大学、筑波大学等众多国际知名高校有密切合作关系。 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越的实验实习条件、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培养出3500余名本科毕业生、200余名工学硕士和12名工学博士,活跃在祖国的汽车、拖拉机、工程机械等行业,他们基础扎实、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历年来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这些行业的知名专家、技术中坚和企业领导,如国际知名经济学家胡祖六、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周志立、英国空中客车技术主管李书欣、一拖集团副总经理郭志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武堂均是本专业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交通运输系交通运输系是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下属的一个基层教学科研单位,其前身为洛阳工学院汽车运用工程专业,199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更名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于1999年开始招收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2010年1月在原车辆与交通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交通运输系。 本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副教授3人(国家科技特派员一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在读博士2人。 本系现主要承担本学科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和相关学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与车辆工程系共设有车辆与交通运输实验室,实验室在2006年被确定为洛阳市重点实验室,现有实验教师2人,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1500余万元。 本系所属学科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2006年获得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又获得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现为全国交通运输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农用运输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理事单位。 本学科注重现代载运工具运用和交通运输新理论的研究,注重将智能化、数字化控制技术应用到载运工具的运用过程中,现有低速车辆性能分析与运用技术、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道路运输管理与交通安全4个主要的学科方向。近几年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汽车安全性研究和汽车服务工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是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下属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所属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该室还是河南省内燃机学会挂靠单位。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内燃机燃油喷射液力过程与控制技术;柴油机机泵匹配理论与技术;内燃机燃烧、节能与排放;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内燃机中的应用等研究方向。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前身为洛阳农机学院农业机械工程系内燃机教研室所属的试验间,与教研室同时始建于1961年5月。1981年重新扩大建设规模并投入使用。1990年更名为洛阳工学院机械设计(汽车)工程系内燃机实验室。2002年河南科技大学正式组建后,成立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机械研究所下属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 为了适应学校飞速发展的需要,学校曾于2003年和2005先后两次对实验室进行了大面积的整修,使实验室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目前,该实验室已经拥有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多人,具有基本完善的学生实验和专业研究设施,以及一大批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可以承担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验,同时也可为环境工程,机械设计等专业开设公共专业基础实验。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承担本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以及教师科研任务。 实验室现有实验室主任1 人和3名专职实验教学人员。实验室现有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拥有计算机图形工作站、高速摄影机、发动机台架自动实验系统、有害排放测试仪器、发动机气道试验台、数字化频谱分析仪、数据采集及处理装置等大、中型仪器设备和一大批基础设备。总设备值达360余万元;设备总数达370余台套。 热能与动力实验室是我省大专院校中历史最久,设备最完善的小型高速内燃机试验室,在全国内燃机检测行业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其独特而坚实的学科优势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发动机结构的计算机模拟设计,燃油喷射性能的研究和控制,制冷压缩机性能检测等方面,多次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和省部大型科研项目,与企业横向联合共同开发和研究新的工业产品和检测技术,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目前该实验室是洛阳市重点实验室、河南科技大学重点实验室,目前正在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 实验室现在共有各种专业仪器设备370台(件),仪器设备价值360余万元。其中,精密仪器大型设备6套:高速动态分析仪(投入35万)、制冷压缩机性能试验台(投入21万元)、内燃机循环测试系统(投入19万元)、发动机气道稳流试验台(投入约11万元)、SUN工作站及软件(投入33万元)等,并购置了大量通用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这一切,都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下辖热能与动力机械教研室、制冷与空调教研室和一个专业实验室,从事热能与动力机械方向、制冷与空调方向的本科生培养及科学研究工作。热能与动力机械方向原为内燃机专业,创建于1971年,197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制冷与空调方向于1995年开始招生。 本系所属学科为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1987年开始招收动力机械及工程硕士研究生,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又取得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自1997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现为河南省内燃机学会理事长单位。 本系现有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师共计26人,其中教授5人(1名博导)、副教授6人、高级实验师2人、讲师4人,拥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14人。近十年来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工程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贰等奖2项,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 农业工程实验室农业工程实验室隶属于农业工程系,其前身是农机实验室。它始建于1957年,是我们学校建立最早的实验室之一。由于学科的发展和国家高校专业目录调整,我们实验室的名称、隶属关系及其所承担的任务也不断地调整与变化。1985年之前,农机实验室一直隶属于农机教研室,只承担农机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和与本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任务。从1985年开始,农机实验室就逐步过渡到机设系的系管实验室,面向机设系的农业机械和食品机械两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还要承担与这两个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任务以及硕士研究生的试验任务。2000年之后,农机专业更名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室更名为“农业装备实验室”,由农业装备研究所管理,承担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教学任务和与本专业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任务以及硕士研究生的试验任务。2006年,随着院系调整,农业装备研究所升格为农业工程系,实验室更名为“农业工程实验室”,由农业工程系管理,既要承担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本科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还要承担与农业工程学科研究方向相关的科研任务以及硕士研究生的试验任务。 实验室现有专职人员2名,庞靖、陈东生。实验室主任由倪长安副教授兼任,倪长安在本实验室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多年,具有较为丰富的实验教学和管理经验,负责实验室规划,行政管理等工作。庞靖和陈东生负责实验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 实验室现在共承担7门专业课程37项实验,总实验学时72学时。2006-2007学年共完成的实验人时数为7152个。自编实验指导书两本:《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指导书》、《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指导书》。 实验室现有房屋13间,1590平方米;实验设备353台(套),总价值220余万元,其中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套(无线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价值56.7万余元。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实验室拥有包括耕整、种植、管理、收获等较为齐全的田间作业设备、场上作业设备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多种性能检测设备,各种机具的部件陈列、传动机构动态演示用教具等,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同时,长期来,农机学科的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密切配合、团结合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手段,克服实验教学资金投入不足的的困难,自行研制、开发多种实验教学用仪器、设备,其中犁体曲面测绘仪、犁体六分力测试架、犁体六分力标定架、切割器性能实验台、筛子性能实验台、风扇性能实验台、飘浮速度测定实验台、移动式实验用动力小车等都在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实验室人员在工作中坚持“保证教学、服务科研”的原则,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科研能力,对本学科的建设做出贡献。本学科的科研,也为实验室增添了不少实验设备,如与15—2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向明—2000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微型小麦联合收割机、与3玉米联合收获机、破茬播种联合作业机、玉米秸秆还田机等。这些留在实验室的科研设备,为本科学生的教学不断增加新的内容,特别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了其它设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室现有一套大精设备,“无线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主要包括力、扭矩、加速度、振动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数据无线传送模块;数据无线接收模块;数据分析处理软件等,可以将传感器测得的信号调理放大,经天线传送给计算机进行分析显示,大大简化了野外实验的设备连线,减少仪器数量,降低实验成本。该设备已在多项研究生课题试验和科研项目中使用,为教学、科研、新产品开发做出巨大贡献。 农业工程系农业工程系是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下属的一个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现有专、兼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5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助教4人。该系设有农机和农电两个教研室。农机教研室主要承担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部分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农电教研室主要承担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部分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该系同时承担农业工程学科各个学术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该系设有农业工程实验室,实验教师2人,其中硕士1人。农业工程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230余万元。 该系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雄厚的科研基础。近几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洛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9部,获得国家专利8项。 本学科十分注重现代农业机械新理论的研究,注重将智能化、数字化控制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的设计中,注重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工作。近年来,在小麦、玉米等收获机械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转化为多项新产品,并被多家企业采用,为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机原及机设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室面积约800平方米,设有机械零件陈列室,机械原理陈列室,机构陈列室,电测室,齿轮及机械效率实验室,带传动及滑动轴承实验室,动平衡实验室,机构测绘室,减速器拆装室,齿轮模拟加工及齿轮测量实验室、机构创新设计室等。 本实验室担负着全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工作。实验室丰富详实、种类齐全的机械零件及大型机构陈列室全国闻名;在过去实验室投资较少的情况下,自制了很多较高水平的实验设备,完成了多项实验开发基金项目,较早地实现了实验测试过程的微机化,多次受到国家教委、河南省教委及学校的表彰。 为了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的需要,学校利用银行贷款对实验室加大投资力度,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充实、调整,加强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使实验设备具有较高的机电一体化和微机化水平,将原来单一的、定性、验证性实验改变成定量的、具有设计性和创新性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数量达到90%。 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使得实验设备得到充分利用,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方便并具有吸引力的辅助教学实验场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机原及机设教研室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教研室设立于建校初期。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拥有一支治学态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学队伍。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3人,讲师3人。博士2人,硕士7人,学士及本科毕业5人。2007年被命名为机械设计校级教学团队。 教研室承担全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各专业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三门专业基础主干课程及其相应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开设有机械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等选修课,并担负着指导机械设计及理论的硕士研究生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曾获得省级优秀课程称号,在近年来的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两课程又被命名为省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为校级精品课程。 教研室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建立全方位的机械设计课程质量保证系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21世纪机械类专业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获河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机械原理CAI课件”获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机械设计CAI课件” 获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机械设计基础CAI课件”获河南科技大学课件比赛一等奖。完成了河南省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机械设计网络课程建设和机械原理网络课程建设。近10年来共完成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主编《机械原理》教材、《机械原理作业集》、《现代设计方法》各一部,副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机械设计》一部,参编教材10部。 教研室组织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各种学科研究工作,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机器人理论、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摩擦学、齿轮强度、轴承等方向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初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学术方向。近10年来共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30余项。获省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60余篇。 指导学生机械创新设计活动,在各类竞赛中获奖近20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