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南博物院
释义

河南博物院(HENAN MUSEUM)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当时馆址定在开封,1961年迁至郑州,1998年河南博物院新馆建成开放,文物藏品13万余件。

中文名称:河南博物院

类别:综合性博物馆

地点:1961年迁至郑州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馆藏精品:莲鹤方壶、骨笛

创建时间:1927年

藏品数量:13万余件

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院舍介绍

河南博物院坐落在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展馆...整个院区绿草成茵,环境幽雅,馆中有园,园中有馆,展厅内部陈列精致,文物荟萃。从上古时候起,地处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就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境内的洛阳,开封,安阳,都曾经做过整个国家的都城,为一时繁华之地。虽然黄河的泛滥和战争摧毁了人们一次次建立在这里的都城,但他们所创造的无数物品却存留了下来,所以河南的文物数量质量之高就不足为奇了。

河南博物院是现代化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坐落在河南省会郑州市,由1927年在开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发展过来的,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她曾先后易名民族博物馆、省立博物馆等,并于1961年由开封迁至郑州。1997年7月,河南省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更名为河南博物院。

新落成的河南博物院,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面积156亩,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益性大型文化设施。其主体建筑由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遗址——登封元代观星台为原型,经艺术夸张演绎成戴冠的金字塔造型。其底部为长63米的正方形,高45.5米,内部设计五层,其中地下一层。整个建筑群设计以雄浑博大的“中原之气”为核心,线条简洁遒劲,造型新颖别致,风格独特,气势恢宏,堪称一座凝聚着中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河南博物院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博物馆,它包括广场、序幕大厅、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陈列馆、文物库房、学术报告厅、电教楼、观众参与和娱乐厅、观众餐饮茶座、观众休息厅、贵宾接待、河南博物馆室、纪念品商场、广播室、计算机中心、文物保护中心,图书资料馆和培训服务楼等部分。建筑群外部还设计有40%左右的园林绿地,形成“馆中园、园中馆”的优美格局。

它具有中央空调系统、自动消防系统、安全监控系统、高级电力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文物科学保护系统、电化教育系统和楼宇自动化系统组成。文物收藏能力按20年发展远景计算,可达30万件,接待观众的方式还将逐步从国外引进一批先进的数码式多种语音导览设备。

目前,河南博物院荟萃全省馆藏文物精品3000余件,首批推出8个不同类型陈列。馆藏文物达13万多件,其中一、二级文物5000余件,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内设基本陈列馆、专题陈列馆、临时展览馆。首批推出2个基本陈列和6个专题陈列,内容丰富,蔚为大观。

历史沿革

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1927年7月,在冯玉祥将军的亲切关怀下,由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 、何日章三人为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省教育厅,指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是为河南博物院发轫之始。

1928年5月,原河南省政府为表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遂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并改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同时划拨 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专款,限期开放。民族博物院以“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为办院宗旨,广泛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料。

1928年10月10日,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政府将“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教育厅委任关百益为馆长,并收回民众师范房舍为古物陈列室。

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又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其中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成立了由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7人理事会,将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调整为7个,撤去了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了历史文物。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入。为避免文物被毁,馆藏主要文物68箱被迫移运重庆,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1940年日伪期间,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下设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博物馆,但终因解放战争的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严重匮乏,经费拮据,博物馆步履维艰。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举解放了古都开封。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立即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

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乃生兼任馆长,开始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再次出现生机,蓬勃发展。

1953年,根据中央文化部颁发的《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河南省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省会郑州,有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

1966-1976年,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省博物馆渐入佳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趋于合理,设立了陈列部、保管部、社会教育部、图书室、研究部、《中原文物》编辑部、办公室、行管科、保卫科等科室,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博物馆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1991年秋,根据李瑞环同志的有关指示,经原省委书记侯宗宾、原省长李长春等领导同志的积极争取,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省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基本陈列

《河南古代文化之光》 河南博物院最重要的大型基本陈列。展览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据有关数据显示,该陈列总面积3200平方米。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三代辉煌”、“兼容并蓄”、“盛世荣华”、“余光明媚”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主展馆三层西侧展厅,有六个专题性文物展览,分别是《河南古代玉器馆》《楚国青铜艺术馆》《明清工艺珍品馆》《天地经纬——地动仪与观星台》《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国之重宝馆》。展览选择河南历代古玉、河南淅川楚国墓地的青铜器、馆藏石刻等文物精品,分门别类向观众开放。而《天地经纬》展览则是从古代天文学、古代科技史的角度,向观众进行科普教育,有多种可供参与的模型与仪器。中原远古文明辉煌成就的震撼会使观众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珍贵院藏

莲鹤方壶

春秋。1923年8月25日出土。为河南博物院第一批收藏品,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的先路。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该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器身满饰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一只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全力承托重器。构思新颖,设计巧妙。

骨笛

出土于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它是用鹤类动物的腿骨钻7个音孔制作而成。在第6孔与第7孔之间还有一个用来调节音差的小孔。经测试,用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

云纹铜禁

春秋。长方形的箱形器身由五层铜梗支撑的透雕云纹构成;禁底有12只龙形怪兽张口吐舌,有不胜重负之感;而禁的四周攀附的12条夔龙勾首伸舌,仿佛要吞饮禁上的美酒。这件造型奇妙的铜禁的出土说明,公元前591至公元前560年,中国古代工匠就已熟练地运用了称为“失蜡法”的青铜铸造工艺。

象牙萝卜、象牙白菜

两件艺术品造型自然,形神兼备。萝卜由深到浅的红色,直到下端的象牙白非常自然,连萝卜上面的根须,和须上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看得清清楚楚。白菜翠绿鲜嫩,形象逼真,叶子脉络清晰,显得生机盎然。趴在萝卜、白菜上的大肚蝈蝈,造型饱满逼真。

特色活动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 以动态的方式,复原古代音乐文物、古代服饰、古代乐曲、古代表演,全方位再现历史文化鲜活的背景,使观众真正走入古代文化的氛围,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原国学讲坛 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本着弘扬中原文化、传承经典国学的宗旨,该院推出“中原国学讲坛”系列学术讲座。它已成为中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国学传播平台。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

1、贾湖骨笛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贾湖骨笛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长23.1厘米,七孔。这支骨笛证明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发明了七声音阶。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兽面乳钉纹铜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

3、“妇好”鸮尊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系商代晚期器物,它的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4、玉柄铁剑

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西周晚期器物。

5、莲鹤方壶

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城关李家楼村,春秋时期器物。

6、云纹铜禁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春秋时期器物。它的出现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

7、四神云气图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西汉早期。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

8、武曌金简

出土于中岳嵩山峻极峰,唐代早期。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

9、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出土于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北宋晚期器物。是中国的稀世珍宝,绝世无双。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魁首。汝官窑系御用瓷,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公认的传世汝官瓷仅67件半,市场上难得一见。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汝官窑传世天蓝釉器物五件,这件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的器物,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弥足珍贵!

参观指南

地 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8号

交通线路:B1、83、32路、39路、42路、61路、69路、96路公交车

开放时间:春秋冬:9:00——17:00(16:00停止发票):夏:9:00——17:30(16:30停止发票) 闭 馆 日:星期一(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

邮 编:450002

现代化之路

一、早期现代化概念与发展初期的河南博物院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古罗马,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产物,最初意指针对中世纪的新的社会风尚。之后,“现代化”一词开始用于不同于旧时代的新特点、新变化。所以现代化具有多重含义,在内容方面现代工业化包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时间上永远是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永无止境的过程。西方工业革命以后,开始以西方的价值观向其它地区传播,现代化被强加上西方化的概念,成为近代风潮。这一时期现代化的概念总体上是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思潮。

1933年7月,中国《申报月刊》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先后发表26篇文章,探讨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发展与现代化问题。成立于1927年的河南博物院是中国较早成立的博物馆之一,是在中国近代现代化风潮之下的产物。成立之初提出了“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办馆思路,并举办了《各民族模型展览》,进行动植物标本收集研究、展示,宣传以进化论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提倡民族精神。创立之初的河南博物院明显带有思想启蒙和知识普及特征,这与近代世界现代化思潮是相统一的,但是这时期已经开始强调民族性。

二、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产生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河南博物院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上世纪中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变过程。20世纪50年代,西方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使现代化这一概念开始从一般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作为一个系统理论指导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虽然到目前为止现代化还没有一个完整的、为大家公认的解释,但是人们通过研究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或传统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差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人的个体与群体行为特征等,为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现代化理论成为研究世界发展的主导理论。

而这一时期中国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道路无论从技术设备还是管理模式基本是从前苏联学习。但是工业化的基础刚刚打下,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完全阻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河南博物院开始转型为地志性的博物馆,1954年首次举办了“河南历史文物陈列”和“河南革命文物陈列”,1976年推出了“河南历史陈列”,强调在中国历史背景下的地方历史。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举办了“农村合作化展览”、“河南工农业大跃进展览”、“长垣县阶级教育展览”等许多配合形势的展览,展览和研究、宣传等工作完全依附于政治需要,强调阶级斗争,文化成为了政治斗争的工具。虽然这一时期博物馆由开封迁到郑州,展厅条件有所改善,管理机构得到完善,藏品数量迅速增加,博物馆的基础条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下,造成了普遍的等、靠、要的思想,在管理等各方面还谈不到博物馆的现代化问题。

三、河南博物院的新馆建设思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博物院的新馆建设开始筹备,1994年新馆工程开工,1998 年新的博物馆落成开放。这是中国第三个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博物馆。在新馆建设初期博物馆建设者就提出了新建河南博物院的现代化的基本概念:一是建筑设施的现代化;二是业务活动领域的现代化。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五大体系:即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化教育系统、业务信息网络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文物保护科技研究系统。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博物馆,提出了八个一流的现代化概念,即为一流设施环境、一流收藏、一流效益、一流陈列、一流科研、一流服务、一流人才、一流管理等。在这一系列的建设思路上,体现了当代博物馆现代化的若干基本要素,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文物保护的展示原则、面向世界的开放理念。河南博物院开放初期又提出了“科研兴院”的建院方针,并出台了《河南博物院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的决定》,鼓励业务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将科研作为博物院发展的支撑。河南博物院建院初期的建设紧紧围绕这些理念,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系,使建成初期的河南博物院各项工作很快走向正轨,为博物院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博物馆的社会化的观念的转变

2000年朱镕基在“21世纪论坛”开幕式上概括21世纪的特征为:“世界正在发生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全球化明显加快。”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提到“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21世纪,现代化的语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知识经济、文化共享与多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明显特征。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腾飞,中国博物馆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各地现代化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随着更多的现代化博物馆的建立,博物馆人开始思考博物馆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探索现代化的真正含义。博物馆需要摆脱过去的关起门来办馆的传统做法,应当与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博物馆的社会化这一新思路开始萌芽。早在河南博物院建设过程中,博物院人从社会专门行业在博物院建设中的作用受到启发,提出了“博物馆的社会化与社会化的博物馆”的概念,认为“社会化的运作方式也许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方向”。2002年在鹤壁召开的馆长论坛上,张文军院长全面阐述了博物馆与社会化的问题,总结河南博物院社会化的做法与经验,提出博物馆社会化理论与原则,是河南博物院的发展思路开始朝社会化的方向迈进。

首先是从实际出发,改革以往的管理体制,将博物馆管理的某些职能交由社会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从而使我们有限的人力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在人事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针对特殊岗位和人才奇缺的岗位,面向社会上公开招聘,吸纳社会人才。对讲解员、古乐演奏员等非在编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并且不拘一格选拔有较强能力和专业水平的人员在重要的岗位任职。对于后勤服务和设备维护等工作,打破旧有的管理体制,逐步实行社会化的物业管理。在与社会连接方面,通过建立教育基地、建立志愿者队伍逐步实现与社会的融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9: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