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东之战
释义

不同时期的三场战役:第一场是唐中后期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一场战役;第二场是唐末汴州(今开封)军阀朱温与河东(今山西境)军阀李克用对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的归属进行的争夺战;第三场是朱温为与李克用争夺泽、潞(治今山西晋城、长治)二州进行的牵制战。

唐郭子仪河东之战

唐至德二载(757年)二月,在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兵部尚书、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兵袭取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击败叛军崔乾佑部的作战。

收复两京

至德二年正月,安庆绪杀其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唐肃宗乘叛军内讧,准备收复两京(即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郭子仪认为,河东地处洛阳、长安之间,取得河东,就可威胁潼关,切断两京的联系,然后两京可图。当时,据守河东的是叛将崔乾佑。为了配合唐军行动,郭子仪派心腹郭怀文、郭俊等秘密潜入河东,联络陷于叛军中的唐朝官兵,约期为唐军内应。二月,郭子仪自洛交(今陕西富县)率军直指河东,分兵攻取冯翊(今陕西大荔)。十一日夜,河东司户韩昱等翻越河东城,迎接官军。郭子仪在韩昱等引导下,率军摸黑前进,至城下,举火为号,里应外合,郭俊等自城内杀出,官军由城外杀入,歼守城叛军近千人,迅速攻占河东城。崔乾佑在梦中惊醒,越城逃往城北,率领驻扎在城北的叛军反攻。郭子仪命其子郭旰和部将仆固怀恩等领兵出击,大败叛军。崔乾佑率部东逃,郭子仪乘胜追击,歼叛军4000人,俘虏5000人。崔乾佑率残部逃到安邑(今山东运城东北)城下叫门,安邑百姓打开城门。叛军将士又饥又累,争先拥入城内。不料队伍还只进到了一半,门闸突然落下,早已埋伏在城内的百姓从各个角落冲杀出来,将入城叛军全歼。崔乾佑在城外,见状掉转马头往南经白迳岭(今山西平陆西北)逃走。郭子仪顺利地攻占了河东。

后人评价

此战,郭子仪采用里应外合与突然袭击相结合的策略,攻敌不备,从而一举成功。

河东之战

战役简介

显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年—前322年),秦军收复被魏国夺占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作战。

秦献公即位(公元前384年)后,即欲收复河西,作为东进中原的准备。为增强国力,实行了改革。与军事密切相关的主要内容有,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凤翔),东迁至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三年,韩、魏国君在宅阳相会。秦军开始攻魏,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五年,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歼灭魏军六万,获得大胜。魏国惨败,震动了各国诸侯。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进入了战国七雄行列。七年(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运城绛县)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韩城南)大败魏援军,占领了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 此际,魏都安邑.(今山西运城西北) 受秦威胁甚大,魏惠王(即子罃)于次年由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并在秦军威胁的主要方向,修筑了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华阴,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采取守势作战。当年,秦军曾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间联系,控制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但未成功。

秦献公死后,孝公继位,下令求贤。魏相家臣卫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离魏投秦,被孝公重用为左庶长,辅佐孝公深入改革。他以严吏峻法保障重农、重战政策的执行。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及临阵有罪重罚等,将秦全国军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锐士”战斗时多不戴头盔,勇猛冲杀。战国人认为“魏之武卒不可以直秦之锐士”(《荀子·议兵》),甚至说,“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战国策·韩策一》)。

十四年(前355 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筑了河南长城(南由今河南密县北境,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接)。十五年,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境)、襄陵(今河南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澄城东南),歼守军7000人,并攻占少梁。十七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实力尚未恢复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

十八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约在今河南陕县境),魏守军又降。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天复二年河东之战

唐天复二年(902年),东平王朱全忠为解除挥兵西向,攻掠关中的后顾之忧,再次与晋王李克用在河东(治今山西太原西南)进行的争夺战。

天复二年正月,正当朱全忠在关中以讨伐叛逆,勤王保驾为名,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突闻河东兵进攻沁、慈、隰(治今山西沁源,吉县、隰县)等地,即于二月初一还军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河东将领李嗣昭、周德威等相继攻取慈、隰二州后,又进逼晋、绛(治今山西临汾、降县)。十二日,朱全忠派其侄朱友宁领兵会同晋州刺史氏叔琮攻击河东军。李嗣昭袭取绛州后,又被汴军将领康怀贞夺取,李嗣昭等退往蒲县(今山西永济)屯扎。十八日,汴军10万在蒲县以南扎营,氏叔琮乘夜率军截断李嗣昭归路,并攻破营垒,俘斩河东兵万余人。二十二日,朱全忠离开河中,于二十八日到达晋州(治今山西临汾),坐镇指挥。三月初二,氏叔琮、朱友宁向李嗣昭、周德威的营寨发起进攻。汴军横阵10里,河东军仅数万,又深入敌境,众心惶恐不安。周德威出战失败后,密令李嗣昭带领后军先去,自率骑兵亦退。氏叔琮与朱友宁长驱追击,河东兵惊慌溃逃,兵器粮秣几乎全部丢弃,李克用子廷鸾被俘。朱全忠令氏叔琮、朱友宁乘胜进攻晋阳(今山西太原)。李克用得知李嗣昭等军败,派李存信率亲兵前往迎战。李存信进至清源(在晋阳南五十里),与汴军相遇示战,便立即逃回晋阳。周德威、李嗣昭收集余众,循西山(晋阳西南接介休之介山、绵山)返回晋阳。汴军遂取慈、隰、汾三州;十五日,进围晋阳,氏叔琮、朱友宁率得胜气盛的汴军扎营于晋祠(在太原南约十里),进攻西门。此时城中部队尚未集结,氏叔琮攻城甚急,且每次巡视围城官兵,总是宽袍大带,以示悠闲自得。李克用昼夜登城,督令严加守备,坚守晋阳。数日后,逃散的士卒又集结起来。李克用弟忻州刺史李克宁也回到晋阳,众心才安定下来。三月十六日,朱全忠因急于加兵关中,由晋阳返回河中。李嗣昭、李嗣源屡次率敢死队乘夜进入氏叔琮的营斩杀捕虏,使汴军惊慌担扰,防不胜防。这时晋阳附近又瘟疫蔓延,氏叔琮于二十一日率部撤离晋阳,河东军虽乘机又攻取了慈、隰、邡三州,但自此以后的数年不敢与朱全忠相争。

光化二年河东之战

唐光化二年(899年),晋王李克用与检校太师、中书令朱全忠为争夺泽、潞(治今山西晋城、长治)二州进行的作战。

光化二年三月,汴将葛从周继大败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后,乘胜由土门(即井陉口,在今河北获鹿西南)领兵一举攻克河东的承天军(今山西平定东北娘子关)。汴军副将氏叔琮由马岭(今山西太谷东南)入,进取辽州乐平(今山西昔阳),又进军榆次。李克用派内牙军副将周德威领兵阻击,大败汴军,斩杀3000余人,俘虏汴军骁将陈章。氏叔琮弃营逃走,周德威紧迫不舍,出石会关(今山西太谷南),又斩杀汴军千余人,葛从周撤兵退去。三月二十四日,朱全忠派河阳节度使丁会进攻泽州。一举攻取。五月初二,李克用派蕃、汉马步都指挥使李君庆领兵攻打李罕之,初七围潞州。朱全忠派兵驻扎河阳(今河南孟县),初九,派部将张存敬救援潞州,初十又派丁会领兵前往增援,大败河东兵,李君庆被迫解围退去。李克用杀败将李君庆及副将伊审、李弘袭,任命李嗣昭为蕃、汉马步都指挥使,代替李君庆再次进攻潞州。八月初五,李嗣昭领兵抵达潞州城下,分兵攻打泽州。八日,汴军将领刘圮放弃泽州城逃跑,河东兵攻克天井关(即太行关,在今山西晋城南太行山上),李克用委任李存璋为泽州刺史。潞州守将贺德伦关闭城门拒不出战,李嗣昭每天派出骑兵环绕潞州城巡游,捕捉出城刍牧之兵,并将州城附近30里内的禾黍全部割光,以困守军。二十四日,贺德伦等乘夜弃城逃跑,奔赴壶关(今属山西),遭到河东将领李存审伏击,大部被俘斩。汴将葛从周带领救援人马赶到,闻贺德伦等已败,乃率众返回。自此,潞州又归李克用所有。

(注:图片为光化二年朱全忠与李克用河东之战的战役地图。)

战役意义

秦孝公将国都再迁至交通更方便的咸阳,准备与魏决战。他派商鞅去魏,劝魏惠王称王(以前尚未称王),离间魏与齐、楚等国关系。齐、楚均怒,诸侯也多不服,魏国更为孤立。

二十八年(前341年),魏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全歼,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诱俘魏主将公子印,大败魏军。三十一年,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河津南)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当年,秦孝公死,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但商鞅所建法制,仍继续施行。三十九年(前 330年),公孙衍率军攻魏上郡(河西郡北,黄河中西部延河流域),魏军8万迎战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被歼过半,主将龙贾被俘。魏被迫将河西归还秦国。

秦并未因此停止攻魏,四十年,秦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万荣西)、皮氏(今山西河津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及焦(今河南三门峡西),直抵魏崤山长城。次年,秦军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今山西隰县)。魏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秦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桃林塞为关中至中原的主要通道,秦需要控制,不久又攻占陕城。此时,秦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3: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