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北梆子
释义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梆子腔的一种(梆子腔:戏曲声腔之一,因用梆子加强节奏得名。)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2年统一称为河北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

简介

河北梆子大约诞生于1820---1850年之间。它以北京、天津两大城市和河北农村为基地,逐渐向邻近省市传播。到1880年左右,北至海参崴(原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原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南至广州、福州、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都有河北梆子班社的演出活动,是一个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全国性的大剧种。1920年后,河北梆子出现衰势;1930年后急剧衰落,濒临灭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河北梆子才获得新生,是最早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剧种之一。

河北梆子有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500多个,有的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丑恶,有的反映阶级压迫,有的歌颂抗击侵略战争的英雄人物,有的赞美妇女对婚姻自由的追求与向往,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风趣……在反映当代生活方面,自1890到1937年,河北梆子编演了150多个时装戏。

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大慢板善于表现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正调二六板如行云流水,从容舒展。而反调二六板则哀怨缠绵、凄楚悱恻。

河北梆子的演员中有一批全国知名的杰出的人士,如田际云、魏连升、侯俊山、何景山,赵佩云(筱香水)、王莹仙(金钢钻)都以唱腔高亢优美、变化多端而为广大观众所热爱。这批演员是河北梆子舞台上的明珠,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河北梆子这个剧种。名家辈出,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表演技巧。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表演程式和特长。特别是旦行中的“花旦”行当,在清代末叶以其表演丰富多彩而独步剧坛。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在清代有关记载中,有的称秦腔、有的称乱弹、有的称西部,有时也叫弋阳梆子。其具体流入时间,据刘献廷之《广阳杂记》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刘生于清顺治五年,逝于康熙三十四年(1648年--1695年),所记是十七世纪末他在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见闻,证实此时京畿地区已有"秦声"或谓"乱弹"(即梆子腔)在流行。至乾隆时,秦腔愈益盛行,对昆曲已形成压倒之势,如乾隆九年(1744)的《梦中缘传奇》序载:"长安(北京)之梨园……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此后,"至嘉庆年,盛尚秦腔,尽系桑间濮上之音。"(《都门纪略》词场序)以上所列,说明至迟康熙中叶京畿地区已有了秦腔,延至乾嘉一直有演出活动。

秦腔之所以能够流入河北,主要是伴随山陕商业向京师及河北各地延伸而来。商路即戏路。山陕商业尤其是山西商人所经营的钱庄、典当、酿造业,几乎遍于河北各主要城镇。商人出于业务联络、应酬等需要,于是便把家乡流行的山陕梆子引进到其所经商的地方,以此取悦于顾主和壮其声势。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间,这种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便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据郑法祥《谈悟空戏的表演艺术》载:郑法祥之父郑长泰,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八岁时,入河北故城黄毛科班,习直隶梆子。出科后常演于保定一带。由此可知,至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河北就有了直隶梆子科班。延至道光末年,在京南雄县马务头和定兴相继又涌现出三庆和、祥泰等直隶梆子科班。学生多系当地穷苦农民子弟。教师中既有梆子艺人,也有高腔、梆子兼能的艺人。此班出科的艺徒,主要活动于定兴、徐水、容城、高阳、霸县一带。据曾为"内廷供奉"的河北梆子艺人(兼擅京剧)李玉贵回忆,清光绪初年即已著名的河北梆子艺人想九霄(田际云)之师,就是定兴科班出身;另据河北戏曲研究室关于曲阳科班的调查资料,亦证实咸丰二年(1852年)开办的曲阳东诸侯村的永和班,最初的教师有的也是来自定兴。道光年间的科班,当属最早的河北梆子科班,也是河北梆子诞生的重要标志。

演化

河北梆子是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演化而成的,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山陕梆子是由到河北经商的商人带来的,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观众的喜爱,根据当地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逐渐增多,导致形成了河北梆子这一新的剧种的形成。从道光末年到同治末年,河北梆子已经遍及河北中部和北京、天津附近个县,同时在北京也获得了一定地位。至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它已流布河北全省,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京剧形成了争衡的局面,而且还流传到山东、东北许多城镇,甚至往南到达过广州,北到达过海参崴(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伯力(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等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称在北京盛行的河北梆子为“老派”,称在天津盛行的为“新派”。老派在演唱上杂有山陕韵味,新派则以普通话为基础,讲求唱工,既用本嗓,也用背工嗓。新派以天津为演出基地,曾向山东、东北的一些中、小城镇和农村发展,1911年以后还盛行北京和上海等地。

衰落

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而后波及到中、小城市。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较慢。到四十年代末,已衰败不堪,几濒临灭绝。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华,至"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处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日军首先侵入东北三省,使活动在东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艺人,大批逃回关内。继之华北亦被日军侵占,在敌人侵略的威胁下,人心惶惶,民不聊生,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纷纷解体,艺人星散,溃不成班。造诣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北京已不存在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桥的游艺场还有零散艺人演出帽戏。天津也仅零星艺人的个别演唱。京、津两市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被迫改行,生活艰难,甚至著名河北梆子女演员小香水(李佩云),最后也饿死在天津军粮城车站。在农村,大批班社也纷纷解散,有的艺人甚至靠乞讨卖唱为生。如著名演员大金钟(韩金福)就在丰宁乞讨度日。条件较差、无力改工者,生计难谋,多陷于穷困潦倒境地。

就北平的情形而言,在日伪统治时期,已没有一个有组织的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桥的红楼戏园和小小戏园有一出河北梆子帽儿戏。其河北梆子艺人的演出所得,极其微薄。唱一出戏的酬劳甚至不够买一斤玉米面的钱。为了糊口,许多梆子艺人兼做小贩,有的女演员被迫沦为娼妓。至于流落他乡生死不明者,那就更多了。

天津本是河北梆子班社和艺人最集中的地方,观众基础深厚。然而在敌伪统治时期,河北梆子竟落到无一班社的地步,只是鸟市、三角地、西广开等处的茶园,间或有零散的河北梆子艺人"打子儿"(计时收费演出)。艺人的生活境遇同北平的梆子艺人类似,就连曾经名震京津、红遍大江南北的小香水、金钢钻,于此时也落得贫病交加,死于非命。

在农村,河北梆子的衰落速度较城市缓慢些。但到了四十年代,除了庙会或春节偶有业余的河北梆子演出外,平时则极少有演出活动,专业班社已不复存在。农村的河北梆子艺人,也像城市艺人一样,有的改唱其他剧种,有的落地为农,更有的以沿村卖唱乞讨为生。

复苏

建国后,河北梆子剧团成批恢复和建立。在北京有丹声社、群声社;在天津有复兴剧社、移风剧社、益民剧社、民主剧社;在河北有保定专区梆子剧团、天津专区梆子剧团、石家庄专区梆子剧团、衡水专区梆子一团和二团,以及定县、蠡县、满城、任邱、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永年、雄县等河北梆子剧团。之后,河北省、天津和北京市都先后成立了国营河北梆子剧团。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发展剧种,天津市又成立了小百花河北梆子剧团,河北省成立了青年跃进河北梆子剧团,而河北省戏校、天津市戏校也都先后设立了河北梆子专科。河北梆子具有了有别于山陕梆子的独特面貌之后,发展甚为迅速,延至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之交,省内已出现许多班社。随着班社的大量产生和大批优秀演员的涌现,河北梆子遂于清同、光之交开始呈现繁荣昌盛景象,这也是它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河北梆子的蓬勃兴起,同彼时正在北京称雄的皮簧(即京剧)形成争妍斗盛、分庭抗礼的局面。河北梆子科班和戏班,如雨后春笋,几遍布河北各地。班社的大量产生,使河北梆子在农村成为无可抗衡的剧种。

河北梆子的复苏,首先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农村。正当河北梆子剧种濒临灭绝境地时,八路军冀中军区于1946年成立了梆簧合演的培新剧社。其中河北梆子的主要演员有:金桂芬、金紫云、高凤英、向月樵等。与此同时,冀中第八分区也建立了河北梆子剧团,主要演员有:孟翠英、冀桂云、田志中、冀宽等,后来又有筱翠云、梁达子(云峰)等著名演员加入。这两个戏曲团体的建立,使奄奄一息的河北梆子剧种得到了拯救,也为河北梆子的复兴积蓄了力量。此外,在解放区农村,许多流散的艺人,在民主政权的照顾下,生活也得到了保障,农民业余剧团纷纷成立,许多艺人参加了业余剧团。 据1952年10月7日天津《进步日报》载文回顾:……河北梆子在农村里配合胜利形势的进展,也火热地发展起来,各个较大的农村,都成立了农村剧团,其中以河北梆子剧团为多。1949年(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石家庄地区的平山、元氏、获鹿、晋县、束鹿五个县的统计,一百四十一个旧剧团中,即有五十一个梆子剧团。这些农村剧团,虽然是业余性质,但它却使散落在农村的河北梆子艺人有了归宿,同时也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演出了不少配合民主革命的戏,如《血泪仇》、《白毛女》、《九件衣》等,都是农村业余河北梆子剧团经常上演的剧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梆子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全面复苏。在省会保定,原冀中军区培新剧社改建为河北省实验剧院(京、评、梆合演),此后不久又改建为国营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与此同时,全省各地也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的河北梆子剧团。据统计,仅专区级的演出团体即有:保定、沧州、天津、衡水、石家庄等专区河北梆子剧团;县级的则有:定县、蠡县、满城、雄县、任丘、河间、饶阳、迁西、怀来、兴隆、丰宁等县的河北梆子剧团。 此外,1955年又建立了河北省戏曲学校,以保障河北梆子事业后继有人。这是河北有史以来的第一所由国家兴办的以培养河北梆子人才为主的戏曲教育机构。该校的第一、二届毕业生,后来大多成为各地河北梆子演出团的骨干。 经过短暂的恢复时期,河北梆子剧种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至六十年代初,已蔚成河北梆子全面复兴的局面。许多新文艺工作者,于五十年代加入到河北梆子队伍中来,同艺人合作,进行艺术改革、创作,这也是河北梆子得以复兴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色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能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慢板有大、小慢板之分。大慢板是河北梆子唱腔中曲调性最强、演唱速度最慢的一板三眼(记作四分之四板式),多于青衣、老生行当,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抑郁、愁烦、缅怀、沉思等情绪。它不能自行结束,唱完后必须转入小慢板。小慢板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板式,生、旦、净、丑各行都可运用。这种板式既可用来抒情,也可用来叙事,是介于大慢板与二六板之间的板式和大慢板通向二六板的桥梁,但也常常单独起板,自成唱段。

二六板基本分为两大类,一为正调二六,一为反调二六,均属一板一眼(记作四分之二)。

正调二六又有不同速度的板名:紧接在小慢板之后的,称为“慢二六”,特点是曲调性较强,唱腔从容舒展,偏于抒情。用在流水板之前的,称为“快二六”,特点是工于叙事。介于以上二者之间是中速二六,是二六板的主体。后者唱腔平易流畅,兼有快、慢二六板的功能、运用得最为广泛。二六板可塑性很大,也极为灵活,既可用来抒发人物的多种感情,也可以用它沟通除大慢板以外的任何板式,因此可以说是河北梆子唱腔的核心。

反调二六俗称“反梆子”或“反调”,既无起板,也无收板,不能自起自落,它的上承或下转,均须经由正调二六带入和接出,因此,不是一个完整的板式,却善于表现人物的哀怨、凄楚之情。

流水板是河北梆子中有板无眼的唱腔,有整板流水与散板流水之分。整板流水节秦急促,字多腔少,几乎是一字一板,甚至一板二字,因此被称为“紧打紧唱”。散板流水比较自由,行腔的长短随需要而定,可长可短,但在唱腔的进行中要不间断地匀称地快击梆子,因此谓之“紧打慢唱”。两种流水板主要来表表现 人物的愤怒、焦急、仓惶等情绪。

尖板是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哭板也是一种无板无眼的散板唱腔,除开头有过门,结尾处和以乐器伴奏外,在唱腔进行中间不托任何乐器。

声腔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微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听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唱词

唱词以“三三四”十字和“二二三”七字句居多,偶亦有五字、六字及多字句。虽词上下句的尾字,通常中同辙不同声,多是上仄下平。在一大段唱词里,中间变换辙韵的情形偶然也有,但不多见。

乐器

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笛子为辅,其他乐器有笙、唢呐、三弦等。建国后,乐队有了很大的发展,今文场乐器有板胡、梆子、笛子、三弦、扬琴、二胡、筝、阮等;武场乐器有板鼓、板、大锣、铙钹、手锣、小钹、碰钟、堂鼓、花盆鼓、唢呐等。

曲牌

常用曲牌约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乐曲牌五十余首,管乐曲牌百余首。除在个别剧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乐曲牌)主要用来渲染剧中的环境气氛,伴奏人物舞蹈动作。

剧本

河北梆子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多为河北地方口语,富有浓厚的河北乡土气味。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伴奏铿锵有力。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净、丑四行。此外,河北梆子在剧目唱腔伴奏等方面曾给北路梆子、老调梆子、评剧以一定影响。

剧目

河北梆子剧目,约有五百余出,多数来自山陕梆子,也有一部分是移植京剧、高腔、丝弦腔、喝喝腔的剧目;此外还有一百余出时装戏,是梆簧合演(两下锅)以来的产物,但多未流传下来。

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殷周、列国、两汉、三国、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初的历史故事。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小戏,数量甚少,且不常上演。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辕门斩子》、《江东计》、《南北和》、《打金枝》、《杜十娘》、《三上轿》、《双锁山》、《乌玉带》、《辛安驿》、《花田错》、《罚子都》、《喜荣归》、《赶斋》、《打柴得宝》、《观阵》、《作文》、《疯僧扫秦》、《春秋配》、《二堂舍子》、《芦花记》等。传统剧本,词句通俗易懂,常有河北地方土语杂糅其间,具有农民生活气息。文字绝少有人加工,因之有些戏文失之粗糙。主体唱词皆系齐头句式,多用七言、十言句,偶也有五言句式。

河北梆子时装戏,始于光绪十六年(1890)前后,约止于民国二十六年。大致可分三个时期:1890年至1910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初期,剧目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如《惠兴女士》、《烟鬼叹》、《梦游上海》、《火烧第一楼》、《蚂蚁拿臭虫》、《耗子成亲》、《春阿氏》、《张傻子游街》等。这些时装戏开始多由田际云所办的玉成班上演,也多属玉成班自编。宣统三年至民国十五年,是时装戏的中期。由于受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时装戏的题材有所扩大,不仅有以国内社会新闻为题材的戏,而且还有一些改编外国著名小说的戏,像《茶花女》、《复活》、《拿破仑》等即是;另外也编写了反映近代科技的戏,如《电术奇谈》等。民国十六年至民国二十六年,是河北梆子时装戏的末期。这时以"三言"、"二拍"、"聊斋"等取材改编的戏大量增加,如《十五贯》、《庚娘传》、《胡四娘》等。因这些戏大都化为当代故事,穿时装演出,所以也称时装戏。

在河北梆子传统剧目中,也还有少量的昆曲和吹腔的戏,但在演出上与梆子戏并不相杂,而是各有其特定的剧目。此类剧目多系在清光绪中期之后从京剧移植而来。

角色

河北梆子的表演行当自剧种诞生以来就比较齐全。它早期的行当分类情况与山陕梆子基本相同。到清光绪中叶,特别是梆簧“两下锅”后,它的基本行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河北梆子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行分胡子生、小生、武生。胡子生在生行之中占首要位置,又分文胡子生(重唱功)、脆胡子生(重做功)、武胡子生(重工架)三种;小生分文小生、武小生、穷生、娃娃生几种;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1888年梆子、皮、黄合演以前,河北梆子的武生行还没有独立,梆、黄合演之后,在京剧影响下,武生逐渐从各行中分离了出来,成为独立的行当。旦行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五类。青衣,又称“正旦”,在剧中多穿黑色服装,但在少数传统剧目中也有穿白衫的青衣,如《祭江》中的孙尚香、《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等。花旦,由于表现人物性格类型比较多样,因而又有闺门旦、耍笑旦、摔打旦、泼辣旦、小旦之分;武旦又分两种,挖掘靠架武生的,谓之“刀马旦”,具有短打武生特点的,谓之“夜叉旦”。彩旦以往均由丑行兼演,属丑行,有了女演员后,改由女性扮演。

净行分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四类。在大花脸行中,又分黑头、白奸、红头和净生(花脸老生)四种,每种都比较侧重唱工。特别是花秀老生(净生),为河北梆子特有,扮相素脸、白满髯,近似老生,但唱念及表演程式却是花脸路子,如《庆顶珠》中的萧恩、《三击掌》中的王允、《扑油锅》中的伍奢等。二花脸,重做工,又分架子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 丑,又名“三花脸”、“小花脸”,分文丑、武丑两大类。在文丑中,又有袍带丑、道袍丑、腰包丑、神鬼丑、老丑等;武丑,又名“开口跳”,也是梆子、皮黄合演之后的产物。 武行在做打上又分英雄将、斗将两类,习惯上称前者为上手,后者为下手。如兽形、四刽子手、四牢子等,都属武行应工。此外还有杂行,包括旗卒、锣夫、伞手、报卒、车夫、轿夫、家奴、院公、丫环、彩女、龙套等。

行当

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在不同行当中,各有特点:胡子生行在生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多表现在正派人物,念白讲究韵味,唱法是本宫(真声)与背宫(假声)相结合,以本宫嗓为主。除这些共同点外,各种胡子生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文胡子生,俗称“肉头生”,不尚做工,在表演上讲究身端、额准、目正、步方、稳中传神。此行极重唱功,其唱腔丰富多变,具有代表性。应工角色如《斩子》中的杨延景、《牧羊圈》中的朱春登、《骂阎》中的胡迪、《渭水河》中的周姬昌以及《江东计》、《战北原》、《五丈原》中的诸葛亮等。脆胡子生,因其表演上具有干净、利落、脆快的特点,故称。讲究做、念、唱并重,尤擅运用各种身段动作刻画人物形象。诸如《杀宫》中朱由检的“发缕功”、《玉棋子》中苏天官的“圆场功”、《九更天》中马义的“扑跌功”,以及在许多戏中常用的甩髯、愣神、憋象、跪步、蹉步、摔墩儿等身段动作,都是脆胡子生表现居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武胡子生,又名“架子生”,它与脆胡子生的区别在于一属武人,一属文人;一重武功,一重做功。武胡子生尤重腿功,如《观阵》中的秦琼,当王周陪同他观阵的时候,表演上运用了兴足齐眉(朝天镫)、单腿行走(探海)、斜跨回望(回头望月)等繁难的工架身段,表现秦琼所处的险境和激愤的心情。这种表演与京剧的以文老生应工的秦琼有极大的不同。此外,如《乌玉带》的郭德福、《临潼山》中的李渊、《反五关》中的黄飞虎、《逃国》中的伍员等,也都是武胡子生的应工角色。 穷生,是小生门中最难演的一个行当。其表演特点,是抱肩、弓膝、缩胫、小步,以此来表现人物穷愁潦倒的境遇和拘谨寒酸的气质。唱腔高而且直,乏婉转,多凄怨哀号之声。穷生善于用极为夸张的手法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吕蒙正疑妻的那种酸态,张元秀得宝时的那种狂态,简仁同吃鱼拔刺的丑态,都是很夸张的表演,颇具喜剧的色彩和特技。穷生行当有一批特有的应工剧目,其中常演的素有“穷八出”之谓,即《激友回店》、《狄青借衣》、《打柴得宝》、《渔家乐》、《云罗山》、《赶斋》、《打柴训弟》和《忠义侠》。 青衣和花旦是女性角色具有代表性的行当。青衣又称“正旦”,其表演讲究端庄稳重,有三不露的规范要求,即行不露足,举不露手,笑不露齿。青衣极重唱功,不尚做功。由于所扮演的角色多系性格善良贤慧,命运乘戾悲惨的女性,故擅演悲剧。其应工的角色如《拣柴》中的姜秋莲、《走雪山》中的曹瑞莲、《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桑园会》中的白氏等。花旦(包括各种不同类型),总体来说在表演上做重于唱,念京白,自上的功夫讲究轻、快、俏。如著名党员海棠花演《柴霞宫》中的文霞,当文霞墓中被救回家叫门时,要把开门的老生穿着的褶子迅速扒下来,披在自己的身上,以掩盖自己裸露的身体。这种敏捷、利落的表演,颇具梆子花旦的表演特色。花旦应工的剧目很多,如《花田错》、《喜荣归》、《辛安驿》、《扫地挂画》、《拾玉镯》等。又如《红梅阁》中的李慧娘、《砸涧》中的姜秋莲、《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以及《双锁山》、《杀四门》中的齐金定、《汴梁图》中的刘瑞莲等。这些须有翻跌扑打功夫的角色,也都由花旦行当应工。

流派

从河北梆子的形成,到兴起起,其间,曾出现过三个大的艺术流派。一支为直隶老派,一支为山陕派,这两派统称为京梆子。在这两派之后,又产生了一个直隶新派,标志着河北梆子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每种流派都对河北梆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直隶老派,成长于农村,细分起来,还有南北之别,以上海为中心的河北梆子,谓之南派;以京、津为中心,流行于河北、山东以及东北三省的河北梆子,谓之北派。两派比较,南派略弱,北派较强。南派形成的时间,是在清光绪中期,是由北派派生出来的。

直隶老派的特点,包括南北派在内,总的讲是文武兼备,唱做并重,唱文戏的也会演武戏,文武不分,只是不同演员各有侧重而已。在剧目方面很重视革新,河北梆子时装戏的兴起,就是由直隶老派率先搞起来的。北派的唱念,基本上是以直隶语言为基础,留有一些山陕韵味。演唱上讲究平稳、舒展、刚劲、质朴,尚简练,不尚花哨;而南派的唱念特点,虽然也以直隶语言为基础,但在唱腔上却较多地保留了原系山陕梆子的"二音"假声花腔,并重婉转柔美之趣,这种假声花腔北派演员多不喜用,趋于淘汰。南派之所以保留了此腔,这与南方群众喜欢听它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念白中,却较北派更直隶化,很少有山陕韵味。南北两派尽管有这些区别,两派的共同之处,还是多于不同之处,毕竟都是直隶老派。

山陕派,主要是由来自山陕的艺人形成的。光绪期间,有较多的山陕梆子艺人(山西人居多)先后拥入北京,改唱河北梆子。这些艺人为了与直隶老派梆子演员合作演出,同时也是为了博得当地观众的欢迎,在登台献艺之前,必先经过短期的改弦更腔的改造,这种改造,当时谓之"治扭"。山陕艺人唱的这种经过"治扭"的梆子,自然与地道的直隶老派梆子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念白方面仍不免带有浓重的山陕韵味。尽管有些山陕派演员在念白中糅进了直隶语音,但总是不地道,当时人称这种直隶语音与山陕语音掺半的口白为"臭板子"。也有少数山陕演员仍念"蒲白"(以山西蒲州语音为基础的韵白),坚持不改,并以此为正宗,这是山陕派在念白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唱腔方面,与直隶老派比较起来,板式结构与使用规范全都相同,唯情趣、韵味有差别,山陕派具有凄凉、悲壮、哀怨、酸楚的特点。除此,在表演方面,山陕派非常崇尚特技。如翎子功、翅子功、发缕功、髯口功、椅子功、跻功等,都是山陕演员所擅长的。在这方面胜直隶老派一筹。像前面提到的十三旦(侯俊山)、十三红(孙培亭)、十二红(薛固久)、元元红(郭宝臣)、五月仙(商文武)、捞鱼鹳等山陕派代表人物,均长于此道。山陕派与直隶老派的合作,酿成了光绪年间河北梆子与京剧争衡的局面,扩大了河北梆子的影响,推动了剧种的发展。

直隶新派,是一支在直隶老派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河北梆子新军,是直隶老派的新发展。新派梆子兴起于清末民初,它以迅猛之势风靡剧坛,席卷了直隶老派与山陕派的演出阵地。迫使直隶老派演员纷纷效法,山陕派退避三舍,淹没不彰,甚至使气势正盛的京剧也受到了很大冲击,一举成为河北梆子的主流。梆簧争衡的形势,自此转为新派梆子与京剧之争。

直隶新派以女演员为中心,以唱功卓越著称。唱腔上较老派繁难,具有高亢、华丽、曲折、跳跃的特点,极富于震撼力,听后使人感到痛快淋漓,回肠荡气,伴奏音乐也极为火炽、激烈。其唱念一扫老派梆子所保留的某些山陕韵味,彻底河北地方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流行的河北梆子,就是直隶新派的延续。

新派演员一般说来是以文戏为主,不尚武功,更绝少有山陕派那样的特技表演,上演的剧目多是唱功戏。此外,新派还继承了直隶老派编演时装戏的传统,大演时装戏。新派梆子在其兴旺时期,承袭了由老派开拓的流布地域,仍然是南到上海,北至哈巴罗夫斯克和乌兰巴托。

新派在艺术上善于革新,不为旧习所拘束,打破了以山陕为正宗的传统观念。不仅彻底改造了老派直隶梆子中的山陕余音,完全由直隶语音取而代之,而且还创出了许多新的唱腔板式,如[大慢板]、[反调二六]、[单导板]、[长搭调]等,这些都是老派梆子所没有的。

名家

童子红

是清代同治年间享有盛名的河北梆子演员。工老生。同治三年(1864年)曾与盖天红、靳老虎、水上飘等名演员在北京万顺和梆子班演出。光绪二年(1876年),改搭全胜和梆子班,与十三旦(俟俊山)同台演出。他能戏很多,因久在北京演出,唱腔中掺有北京语言,故有人称他唱的是“京梆子”。代表剧目《斩黄袍》。

魏联升

魏联升(1881---1922),艺名元元红,河北省安次县人。十二岁入永胜和科班从纪发(十二红)习艺。工老生。十几岁首演于天津金声园,名声鹊起。他在继承河北梆子老派唱腔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各派之优长,根据河北地方语言音调的特点 ,创造出了崭新的河北梆子艺术流派 ——元派,对河北梆子的发展做出 了卓越的贡献。时人评论说:“宣统年间,异军突起,出了一个魏联升。他把老调梆子的唱腔加以修改,另创新腔,专趋悱恻缠绵一路,此调一出,大红大紫,一时风尚所起,全是元元红一派”。元派唱腔是对河北梆子的一大发展。它一扫老直隶派唱腔的生硬之气,以华丽流畅、变化多彩的风格赢得观众,为后辈许多老生演员所效法。小香水、王金成、银达子等人都是元派的继承者。代表剧目《战北原》。

小香水

小香水(?——1945),原名李佩云,天津宝坻县人。是魏联升弟子。师徒常同台演出,珠联璧合,脍炙人口。她青衣、老生两门抱,能戏颇多。她扮相端重,做派传神,嗓音高粱亮,有“铁嗓铜喉”之誉。她青衣戏唱的悲凉凄厉,哀婉动人,以《桑园会》《春秋配》等戏著名;老生戏演得深沉遒劲,气宇轩昂,无女子脂粉之音,透男儿刚毅之气。对后代演员影响很大。代表剧目《大登殿》。

银达子

银达子(1895——1959),原名王庆林,天津人。工老生。他以唱工见长,能戏颇多,三十年代便已名嗓剧坛。他的唱腔主要是继承了魏联升的“元派”风格。中年以后,嗓音失润,便苦心研磨,另辟蹊径,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对梆子的男声唱法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造了一铺叙为主的低音平板梆子腔,从而自成一家,被称为“银派”。“银派”唱腔以真声为主,间以假音翻高,吐字清晰,节奏鲜明,迂回婉转,韵味浓郁,演唱起来如说似唱,声声入耳,如叙家常,别具风格。“银派”唱腔大大扩展了河北梆子老生唱腔的音域,上一大创造和发展,后辈仿效者甚多。代表剧目《金水桥》《打金枝》《四进士》《战北原》等。

筱翠云

筱翠云(1903——1962),河北省交河县人,原名耿慧珍。七岁在天津拜李岑荀为师,习青衣、老生。十七岁时与魏联升同台演出《南天门》《血手印》等戏,鹊起声名。后活动于天津、冀、鲁及东北三省,颇受欢迎。她戏路规矩,念工、做工讲究,老生唱腔尤其特色,落音后善加“咽嗽音”,富男子阳刚之气。她创造的以“3 763”诸音为骨干的具有角调式色彩的[二六板]、[小慢板]、[尖板]唱腔更是独具特色,影响广泛。代表剧目〈空城计〉等。

赵鸣歧

赵鸣歧(1909—— ),老生演员。河北省清苑县人,生于1909年。幼年进沈阳庆明科班从马吉唐学艺。十四岁时,曾在沈阳庆明舞台三天连唱六出老生重头戏,文武兼备,唱做皆能,引起轰动,人称“十四红”。他嗓音高亮拨挺,尤其是假声即宽且明;在唱法上,他受何达子、小元元红影响较大,兼取两派之优长,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剧目《法门寺》《二堂舍子》《打金砖》等。

王玉磬

王玉磬(1923—— 2007),原名陈国贤。河北省安新县人。生于1923年。其父陈栋才,是河北梆子有名的“刀马”。她三岁习艺,专工老生。解放前就已蜚声于天津舞台。王玉磬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结实纯正,宽浑明亮,无女子脂粉之音,透男儿刚毅之气。她的唱腔取“何派”(何达子)与“元派”(小元元红)之长,巧柔妙创别具一格。她的演唱技法十分精湛细腻,慷慨时如虎啸龙吟,大气磅礴;柔润处似泉水叮咚,雅韵致滴。她与名琴师郭筱亭共同创造的老生“反调”和“悲调”,大大丰富了河北梆子的老生唱腔。代表剧目《辕门斩子》《苏武》《江东记》《太白醉写》等。

金刚钻

金刚钻(1900——1948),原名王莹仙,北京人。是极负盛名的河北梆子艺术家。享有“梆子大王”“青衣正宗”之美誉。在艺术上,她集前人之大成,开一代之新风,代表了当时女声唱腔艺术创造上的最高成就,对后辈青衣演员影响很大。她的唱腔以刚劲悲壮见长,多在高音部位盘旋,同时,又根据剧中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不失迂回跌宕之色。代表剧目有《桑园会》《拾万金》《三娘教子》《汾河湾》《大登殿》等。

秦风云

秦风云(1904——1982),原名秦志贞,祖籍安徽,生于天津。她初习京剧,后改演河北梆子。曾先后拜杨韵谱、青菊花为师。工青衣、花旦。她十三岁开始唱大轴,以《铡美案》《玉虎坠》《王宝钏》《蝴蝶杯》《柜中缘》等戏著名。她青年时期便开始致力于河北梆子唱腔的改革,善于吸收京剧吐字、念白、表演等方面的长处,剔除河北梆子演唱中的倒字、闲字等弊病,成为“京梆子”的创始人之一。她的唱腔甜润细腻,清新流畅。三十年代,灌制了大量的河北梆子唱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李桂云

李桂云(1910—— ),河北梆子青衣、花旦演员。河北省宁晋县人,生于1910年。幼年从杜元庆、张吉祥学艺,十一岁登台演出。1927年加入著名的奎德社,演出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和时装戏,红极一时。她长期活跃于北京舞台,是“京梆子”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表演容客大方,端庄永携,唱腔俏丽清新,甜脆明快。因此享有“雍容华贵如梅,唱腔多变如程”和“独树一帜于京华”的高度评价。建国后,她在北京培养了许多后起之秀,为河北梆子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剧目《蝴蝶杯》《柳荫记》等。

韩俊卿

韩俊卿(1915——1966),河北省雄县人。幼年随养母金宝玉和养父韩月恒学戏,即习文又练武,打下了坚实的唱做念打基础。她十五岁开始演出主戏,在天津、河北、山东一带渐起声名。1953年入天津市梆子剧团后,主工青衣,艺术上突飞猛进,一时大红大紫。在表演上她打破“肉头青衣”重唱不重做的陈规,根据人物朔造的需要,大胆的把京剧、昆曲等姊妹艺术的精华,融入河北梆子旦行的表演之中。在唱腔上她勇于探索,在高亢激越的传统唱腔里增加了低回婉转、平稳深沉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韩派”风格。代表剧目《秦香莲》《打金枝》《三上骄》等。

贾桂兰

贾桂兰(1910—— ),艺名小金钢钻。河北省安次县人,生于1910年。自幼延师学艺,十一岁登台献技,在北京与小十三旦同台演出。工青衣和花旦。曾先后拜张吉祥和千盏灯为师。她扮相俊丽,嗓音优美,唱腔激越悲壮,表演细腻大方。二十岁前后遍历长城以北各地,名声显赫。以《杜十娘》《宋金郎》《哭长城》《花田错》等戏著名。她1947年参加部队文工团,1948年调延安评剧院工作。建国以后为河北梆子的复兴繁荣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接班人,为河北梆子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刘香玉

刘香玉(1908—— ),原名刘培珍,河北省涿县人,生于1908年。幼年家贫,八岁习艺。曾拜天鹅旦为师。她戏路宽广,唱做兼擅。十七岁领衔演出,名噪冀东。曾因日寇入侵缀演十余年。天津解放以后,重登舞台,主演青衣重头戏《三上骄》《血手印》《赵五娘》《花亭会》等,颇受欢迎。她的唱腔极其细腻,自成风格。

梁蕊兰

梁蕊兰(1910——1987),别名梁瑞君,河北省容城县人。她幼年从 河北梆子男旦金香翠学艺,后又得梆子名琴师岳子先悉心指教,唱工造诣极深。十五岁时,以《春秋配》一戏首演于天津第一舞台,立即引起轰动,名声鹊起,有“嗓音似玉钟”之赞誉。她一生专工青衣,演出了许多唱工繁重的青衣重头戏,其中以《拣柴》《祭塔》最为著名。她演唱的“慢板”尤富特色,具有丰盈严谨,迂回跌宕,摇曳(ye)生姿和“一唱三叹”之情趣。

张金秋

张金秋(1927—— ),原天津县北郊区庞家咀人,生于1927年。十岁学戏,先拜小出祥、赵春亭为师,习老生、花旦、青衣,后尊师金钢钻,专工青衣、花旦。她扮相俊丽,做戏端庄,嗓音甜美脆亮。早年活动于天津、唐山、山东一带,颇具声名。1945年加入了解放军领导的民友剧社,经常为解放区军民演出。代表剧目有《蝴蝶杯》《陈妙常》《走雪山》《秦香莲》等。

宝珠钻

宝珠钻(1913—— ),本名赵佩云。河北保定市人。生于1913年。幼年经表姐小香水介绍进吉利科班学艺,拜张吉祥为师。出科后,到东北搭班,辗转各地,初露锋芒。解放后长期与银达子、韩俊卿、王玉磬、金宝环合作演出,被誉为天津梆子的一杆大旗。嗓音高低不挡,圆润柔美。唱腔旖(yi)旄(mao)婉转,变化多姿。代表剧目有《贺后骂殿》《何文秀私访》等。

孟翠英

孟翠英(1919——1993.1.18),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桥镇高叶村人,生于1919年。幼年家贫,12岁从师戚耀宗边学艺边演出,异常艰苦。17岁崭露头角,开始在群众中享有声誉,当地曾流传着“看了孟翠英,不穿棉袄也过冬”的民谣。她扮相俊美,唱工深厚,表演真挚、传神,以《南天门》《双官诰》《王宝钏》《秦香莲》等青衣戏著名。1947年,她加入了冀中实验剧团,活动于大清河一带,为解放军前方战士演出,成为一名新型的戏曲工作者。

金宝环

金宝环(1924—— ),原名季彩霞。天津宝坻县人。生于1924年。她9岁随父季金亭和师傅王双琪学艺,14岁又从梆子演员李志亭、京剧演员金灵仙学青衣、花旦、刀马旦戏。演出于天津,冀东一带,解放前已享盛名。解放后她与银达子、韩俊卿等长期合作演出。她功底深厚,戏路宽广。融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炉,表演细腻真切,唱腔绮丽婉转,别具一格,对河北梆子旦角的表演艺术颇多丰富、创新。代表剧目《梵王宫》《喜荣归》《梁祝》《蝴蝶杯》等。

李秀芬

李秀芬(1938—— ),山东宁津县人,生于1938年。1954年入北京市新中华河北梆子剧团。先从韩金福学艺,后拜李桂云为师。她专攻青衣,擅长唱工。在艺术风格上主要继承了韩金福豪放挺拔和李桂云清新俏丽的特点。五十年代后期崭露头角,享有“小李桂云”之美誉。代表剧目有《王宝钏》《拣柴》《秦香莲》《金水桥》等。

张淑敏

张淑敏(1937——1974),张淑敏,女,一九三七年生于北京,十四岁时拜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李桂云为师,学的戏有:“春秋配”、“算粮”、“牧羊圈”、“忠孝牌”等。她细心学习李桂云的唱法,打下了唱腔柔美、咬字清晰、注意韵味等特点。十五岁又拜著名河北梆子演员贾桂兰(小金刚钻)为师,跟随贾老师到河北省学戏。一九五三年(十六岁)正式参加了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同年冬天随同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演出。她经常学习兄弟剧种的演唱方法,用以丰富自己演唱上的表现力。她有着一条好嗓子,高音清脆明亮,低音浑厚刚健,中音圆润贯通。她即融会了李桂云的讲究润腔,又掌握了贾桂兰的富于高亢、激昂的特点的“硬上弓”的梆子腔,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熟练掌握了河北梆子的“颚音”、“嗽音”、“夯音”、“吞音”、“逗音”、“喷音”等多种演唱技巧和各种共鸣音的运用方法,练就了有力领“喷口”。她最善于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别是她扮演的杜十娘,被中国戏剧界知名人士誉为“精彩细腻,简直是一件成熟的艺术精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张淑敏以她高超的演唱艺术,卓越的表演才能,受到首都、天津、上海、福建、南京及河北省广大地区观众的热烈赞扬。

张淑敏曾多次为毛主席、周总理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过周总理的亲切会见。

张淑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河北梆子演员的优秀代表。她先从李桂云学艺,后拜贾桂兰为师,又在组织的安排下就教于梅兰芳、荀慧生、常香玉等著名艺术家,并且得到了导演、音乐工作者的大力帮助,加之个人勤奋刻苦,在艺术上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她的唱腔艺术,集各家各派之长,取姊妹艺术精华,具有时代精神气质,别开生面,独树新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代表剧目有《杜十娘》《龙江颂》等。

赵秀环

河北省河间市城北时村人,生于1938年,她八岁从大宝车民间老艺人赵大利学艺,工青衣、花旦,不到两年,她学会了《王宝钏》《秦香莲》《蝴蝶杯》《汾河湾》等20多出戏。1952年她参加河间梆子剧团,又拜著名青衣桂三宝为师。1960年2月又调到天津河北梆子剧院,此间得到前辈艺术家韩俊卿、宝珠钻等亲自指点。1961年津沧分家,她与孟翠英回沧州共建红鹰梆子剧团,并任主演。她嗓音宏亮,扮相俊美。她青衣戏、老旦戏、小生戏、刀马戏都能演,一时唱红了沧州。代表剧目有《秦香莲》《百岁挂帅》《杨八姐游春》《柳荫记》《汴梁图》等。

林婉茹

天津市人,回族,生于1939年,幼年家贫,曾卖给养母、著名梆子青衣张晏清学戏,7岁便登台演童生,后又拜师张连璧、魏景臣学演刀马旦,打下扎实功底。她主工青衣、花旦、刀马旦。1959年加入天津小百花梆子剧团,此间曾与韩俊卿、金玉茹、银达子、金宝环、王玉磬等前辈艺术家同台演出。并拜金宝环为师。曾多次为中央首长和外宾演出。1961年,为加强沧州戏剧阵容,她主动要求来沧,担当主演。代表剧目有《喜荣归》《蝴蝶杯》《梵王宫》《百岁挂帅》等。

巴玉岭

南皮县人,生于1942年,少时从艺,工须生。九岁登台,拜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王玉磬为师。在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其演唱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她曾任沧州河北梆子剧团团长。代表剧目有《辕门斩子》《太白醉写》《赵氏孤儿》《南北合》等。

于迎君

河间市景和镇于屯村人,生于1942年,工青衣。拜著名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孟翠英为师,在多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形成了自己的唱腔艺术,深受沧州广大观众喜爱。代表剧目有《蝴蝶杯》《王宝钏》《南北合》《打金枝》等。

梁达子

梁达子(1899——1966、3),原名梁世诚,号云峰,艺名梁达子。交河县人,生于1899年,因家境贫困,幼年逃荒到天津,十岁拜著名河北梆子艺人元元红为师,工老生。学成后曾与著名演员金钢钻搭班组成剧团在京津一带演出。沧州解放初期,他来沧加入了沧州实验剧团,沧州艺校成立后到艺校任教。他贯于表演,注重刻画人物,代表剧目有《云罗山》《打金枝》等。

王福安

王福安(1916—— ),1916年生,男,静海县武庄子人。自幼家贫,酷爱戏曲。容貌滑稽喜人,是一个难得的丑角人才。

张惠云

1941年生,河北高阳人。国家一级演员,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剧协河北分会理事,河北省政协委员。她的行当是青衣、闺门旦。她七岁开始学艺,随母张凤仙学习河北梆子,并配戏演娃娃生;八岁开始演主戏,十岁时随父母参加了冀中九分区剧社,在那里学习的剧目:如京剧的《拾玉镯》《宇宙锋》《打焦赞》等,评剧的《打狗功夫》《小姑贤》《王少安赶船》等。十四岁加入河北定县梆子团,学演了《王宝钏》《秦香莲》《王春娥》《蝴蝶杯》《断桥》《拣柴》等看家戏;在团里挑起了大梁。1959年调入省跃进梆子团,跟随著名表演艺术家刘香玉学习她的看家戏《夜宿花亭》;1963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又亲授《香罗带》《临江锋》,其演技艺更上一层楼。在此期间主演的《夜宿花亭》《望江亭》《陈三两》《秦香莲》《蝴蝶杯》等剧目久演不衰。1964年受到周总理亲切地接见,1984年在河北电台举办的首届河北梆子“鸣凤奖”中夺冠。1985年1月,中国剧协为她举办了专场推荐演出,以《陈三两》《夜宿花亭》两戏捧得了第三届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著名戏剧家李超为她演出的《陈三两》写了“绕梁音韵动心怀,金喉三两彩满台”诗句加以赞扬;戏剧家范钧宏称她的演唱是“正宗河北梆子”;一家报纸以“张惠云一句唱赢得三个好”为题发表了评论文章。她演出的《夜宿花亭》已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制成资料片永久保存。同年12月,河北省委、河北省政府授予她“优秀表演艺术家称号”。1986年8月随团赴香港参加“中国地方戏曲展”的演出,她的拿手戏《陈三两》又在香港一炮打红。因她成绩显著,自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她的主要剧目有:《陈三两》《夜宿花亭》《秦香莲》《拾玉镯》《王宝钏》《王春娥》《望江亭》《蝴蝶杯》等。

还有:裴艳玲:代表剧目《钟馗》(饰钟馗)、《哪咤闹海》(饰哪咤)

田春鸟:代表剧目《蝴蝶杯》(饰田玉川)、《宝莲灯》(上部,饰刘彦昌)、《钟馗》(饰杜平)

张惠云:代表剧目《蝴蝶杯》(饰田夫人)、《陈三两》(饰陈三两)、《大登殿》(饰王宝钏)、《夜宿花庭》

银达子:代表剧目《打金枝》(饰唐王)、《辕门斩子》(饰八贤王)

齐花坦:代表剧目《宝莲灯》(饰三圣母)、《蝴蝶杯》(饰胡凤莲、卢凤英)

参考资料

1.缅怀河北梆子老艺术家银达子 

扩展阅读:

1

河北梆子音乐概论/吕亦非等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52页。--(戏曲音乐研究丛书)

2

河北梆子音乐概解/马龙文编著。--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5.--548页

3

河北梆子简史/马龙文,毛达志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207页。--(中国戏曲剧种史丛书)

4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2册(15,34,1820页)

5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2/ArtKnowledge/DL/DL-175755

6

http://www.ccnt.com.cn/show/jieshao/hebeibangzi.htm

7

http://cuch.org/c.asp?d=51

开放分类:
文化戏曲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39次
最近更新:2012-05-24
创建者:solomonqq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DrakknighT 

辛勤贡献者:

yangke19941112 

美濃重治 

高兴の好 

lizhongyandy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