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江方竹 |
释义 | 合江方竹(C. hejiangensisc.D. Chu et C.S.Chao),本种箨挥脱落,节间被疣基,未回小枝仅易1叶,叶鞘愈合,不易剥离,可与本属其他种相区别。分布在四川合江、贵州赤水、急峰等。 命名来源:Journ. Nanjing Tech. Coll. For. Prod. 3: 36.f.6. 1981] 中国植物志:9(1):345 组中文名:方竹组 组拉丁名:Sect.Oreocalamus (Keng) Wen D.Ohrnb. 亚族中文名:倭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SHlBATAE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高5—7米,粗2—3厘米,基部数节环生一圈刺状气生根;节间圆筒形,在具分枝的一侧略扁平且具沟槽,长16—20厘米,密被小疣基而粗糙;竿环稍隆起。箨鞘早落性,厚纸质或近革质,短于其节间,背部贴生棕色粗硬毛茸,向箨鞘基部尤为密集,呈毡状,此等毛茸易脱落,但在鞘表面留下凹痕,鞘缘密生整齐的纤毛,纤毛长2—2.5毫米;箨舌低矮,高约1毫米;箨片呈锥状披针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长7-13毫米。末级小枝仅具1叶;叶鞘紧裹,不易剥离;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6厘米,宽1.5—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狭楔形,次脉4或5对,小横脉甚清晰。花枝反复分枝呈圆锥状排列,若生刁:顶端具叶的枝条之各节时则常不再分枝,每节具假小穗1(3)枚;假小穗长10-12厘米,基部具1片先出叶及5—6片向上逐渐增大的苞片,除下方的1或2苞片无芽外,其余苞片腋内具芽或生有次生假小穗;小穗含。或1颖片及8或9朵小花;小穗轴节间细弱,长10-14毫米;外稃纸质,卵状三角形,先端具长尖头,纵脉7—9条;内稃薄纸质,几乎与其外稃等长,先端微凹,纵脉不明显;鳞被膜质;花丝纤细,花药基部呈箭镞状;子房卵:庆椭圆形,花柱2,极短,柱头2,羽毛状。颖果肾形或椭圆形,长10-12毫米,直径3—5毫米,花柱残留于果实顶端成喙,果皮厚约0.5毫米,淀粉丰富。 产地分布四川(合江)和贵州(赤水)两省邻近处特产。海拔700—1200米。模式标本采自合江县福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