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肥舒城路小学 |
释义 | 合肥市舒城路小学是一所具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地处红星路中段(省政府宿舍一号大院内),交通方便,闹中取静。现有十三个教学班,学生六百余人,在职教师四十人(学历全部达标,本科以上四人),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有二十四人,教坛新星三人,骨干教师五人。 风雨四十载,辉煌四十载,一代代舒小园丁用智慧和汗水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舒小人本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用“活泼、创新、勤奋、诚信”的校风,“严谨耐心、锐意改革”的教风,“好学、多思、合作、勤练”的学风全面落实“育人为本、教研兴校,精品加特色”的办学宗旨。 如今,新时期下的舒小奏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创新。2004年,学校参加了国家级试验课题“小学攀登英语试验与研究”,申报了市级课题“小学英语微型课教学初探”,“攀英”教学已成为舒小办学特色。学校立足校本,倡导:“让科研成为教师工作的动力,让学习成为教师成长的需要”的学习理念,将“攀英”的先进理念、科学的评价机制渗透、迁移、辐射到其它学科,创造性的开展教研活动。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孩子自信、乐学、敢于展示的积极品质,为教师和学生创设快乐、轻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伴随着时代的步伐,舒小在继承中壮大,在教育改革中崛起,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所充满蓬勃生机、环境美、校风正、师资强、业务精、高质量、初具规模的精品+特色的新型学校,是合肥市庐阳区一朵新盛开的奇葩。 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十六世纪的德国,由城镇主办,教习实用知识和新教教义。十七世纪初,这种学校逐渐增多,成为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欧洲各国和日本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也相继成立。现代学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留日学生引入中国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入西学(美式教育),创办新式学校,将平民教育纳入满清朝庭的视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不得不对教育革新网开一面,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真正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小学堂”划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 国民政府于1915年改初等小学堂为国民学校,“以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本旨”。六岁入学,修业四年,毕业后视具体情况可升入高等小学校〔修业三年〕。另设预备学校,同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预备升入中学为本旨”。国民学校分前期〔四年〕和后期〔三年〕。1922年,国民学校仍改为初等小学校,取消预备学校。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所谓“管、教、养、卫一体”,规定各乡设中心国民学校(相当于中心小学),由乡长兼任乡壮丁队长和校长,各保设国民学校(相当于村小),校长由保长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乡镇(人民公社)一级设置一所中心小学,在各村(生产大队)设村小。随着近年老龄化加速,幼儿人口比重下降,小学生源减少,各村小开始撤并,很多地方仅保留寄宿制中心小学,使得路途遥远的学生上学极为不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