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释义 | 材料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系,始建于1958年,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我国材料、机械等行业专门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3个2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2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材料工程”工程硕士点,是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学院简介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系。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发展成为我国结构材料和新型材料领域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建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有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复合材料、数字化材料成形 5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 个材料科学与工 程 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复合材料、数字化材料成形等 5 个工学硕士学位点以及 1 个材料工程工程硕士学位点、 也是高等学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其中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物理、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6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高等教育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教学经验丰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90 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 19 人,副高级职称教师 39 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教师 41 人,博士生导师 13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 3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 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安徽省优秀科技青年、江淮十大杰出青年、省级教学名师等 13 人。现有在校本科生 2100 余人,硕士研究生 350 余人,工程硕士研究生 30 余人,博士研究生 50 余人。本科生毕业一次就业率达到 90% 以上。 学院拥有获准立项建设的教育部“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工程研究中心、机械工业协会建设的 “ 机械工业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型加工重点实验室”。学院设有现代模具、功能材料与表面工程、复合材料、金属液固加工、硬质材料、功能微纳米材料与粉末冶金、精密塑性成型工艺及模具、电子陶瓷与器件、光电材料等 10 个研究所。学院近 5 年来获奖成果 8 项,其中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 项、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3 项,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 项。五年累计年发表论文 720 多篇,其中 SCI 、 EI 收录论文 470 余篇。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瑞士、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著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友好合作互访关系,学院先后有 20 余名教师、研究生赴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和攻读学位。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近 20 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任我院客座教授 和兼职 教授,邀请 40 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院讲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秉承 “ 厚德、笃学、崇实、尚新 ” 的校风,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为把学院早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而努力奋进。 师资力量目前学院在册教职工95人,有教授19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人员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29人、留学回国人员16人。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9%。各类学生近2300人。 本科教学工作材料学院设有材料成型与控制、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物理四个本科专业。 其中“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为校级教改示专业。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成形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是材料科学与机械、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和控制技术等学科叉渗透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学科。该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机械工程理论和先进的材料科学及成形技术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检测与机电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具有理工结合的特点,主要培养具有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够胜任冶金、材料结构和性能的研究与质量分析,功能和结构材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的制备工艺和装备研究、技术与开发、技术管理和生产经营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设有无机材料和粉体材料两个专业方向。该专业培养具有坚实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粉末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材料加工以及质量控制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与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物理专业材料物理专业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备材料物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新材料的设计制作、材料物理性能改性以及新材料在半导体、电子、机械、能源、传感等技术应用中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研究生教育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介绍 1. 学科、专业代码: 080503 获得授权时间: 1990 年 2. 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隶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本学科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基地,确立了较为稳定的科研方向,造就了一批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本学科师资队伍中现有博士生导师 5 人,教授 8 人,副教授 10 人,教师中有近三分之一具有博士学位。近 3 年来,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 6 项、省部级科研攻关与科研基金项目近 20 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100 多名。 3. 研究方向 a .模具强度和模具 CAD/CAM ; b .精密塑性成型新技术新工艺; c .液态合金及凝固组织的结构与性能; d .新型材料制备及其液态成型原理与工艺; e .先进材料连接技术及其数值模拟 . 学制:二年至二年半。 规定总学分: 28--32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6 学分。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至少2-3 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材料学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介绍 1. 学科、专业代码: 080502 获得授权时间: 1986 2. 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特色、覆盖材料学主要研究领域,尤其是前沿领域的专业学科。本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 7 人,教授13 人,副教授 8 人。近年来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攻关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几十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几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多项,成为培养材料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3. 研究方向 a .复合材料 b .粉体及陶瓷材料 c .材料表面工程 d .功能材料 e .材料组织与性能 f .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 g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 学制:二年至二年半。 规定总学分: 28--32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6 学分。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须补修本专业本科阶段至少 2-3 门主干课程,不计学分。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介绍 1. 学科代码 : 080503 获得授权时间: 2003 年 2 .学科、专业简介 : 本学科隶属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学科覆盖面宽的专业特色,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 12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本学科重视科学研究,根据 2003 年底的统计,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 55 项,承担科研经费 547.5 万元,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的科技奖励 12 项。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博士点基金 2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 12 项。目前在读的博士生 20 人,硕士生 90 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是博士点联合申报单位,具有共同培养本学科博士生的责任和义务。 3 .研究方向: a. 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方法 b. 特种精密塑性成形理论及工艺 / 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c. 新型材料制备及液态成型理论 d. 陶瓷材料连接技术 e. 纳米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f. 焊接结构工程可靠性 学习年限 :三年(在职四年)。规定总学分不少于 17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10 学分。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硕博连续研究生培养介绍 1 .学科代码: 080503 获得授权时间: 2003 年 2 .学科、专业简介: 本学科隶属于材料科学于工程一级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学科覆盖面宽的专业特色,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 12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本学科重视科学研究,根据 2003 年底的统计,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 55 项,承担科研经费 547.5 万元,获得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的科技奖励 8 项。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博士点基金 2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2 项。目前在读的博士生 20 人,硕士生 90 人。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是博士点联合申报单位,具有共同培养本学科博士生的责任和义务。 3 .研究方向: a. 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方法 b. 特种精密塑性成形理论及工艺 / 材料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c. 新型材料制备及液态成型理论 d. 陶瓷材料连接技术 d. 纳米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e. 焊接结构工程可靠性 学习年限: 四至五年。规定总学分不少于 38 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 23 学分。跨学科录取的硕博连读研究生需要补修 2 门以上 该学科本科段主干课程,列入培养计划,但不计学分 科学研究工作学院重视教学研究与改革,有50%以上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教研、教改项目的研究,主持、参加校级以上教研课题2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课题 10余项。学院教学研究和改革成果突出,《材料成形原理》为省级精品课程,《材料分析测试方法》和《工程材料》为校级精品课程。近3年获校级以上教学奖励近10项,其中“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研究朝气蓬勃、蒸蒸日上。教师专业分布、职称和年龄结构日趋合理,已形成若干个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一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打造科研创新团队已初见成效。拥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层次人选,江淮十大杰出青年,安徽省优秀科技青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安徽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教师等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力量,有4位教授被遴选为教育部4个专业“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彰显示出强劲的学科发展潜力和科研学术水平。近5年来,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5人项,授权专利7项,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26篇,其中SCI、EI收录241篇。目前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等52项,市级及企业委托横向课题37项,在研科研经费953万元。此外,有部分研究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学院以技术参股合肥工业大学复合材料公司及安徽鑫科材料股份公司(上证所已上市),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1)结构与功能陶瓷材料 (2)现代模具设计理论和方法 (3)材料强韧化与摩擦磨损 (4)液态金属结构及成型技术 (5)纳米结构与纳米材料 (6)特种精密塑性成形及变形模拟组织 (7)表面物理与表面化学 (8)粉体材料成形与结构性能 (9)金属基及陶瓷基复合材料 实验教学工作实验中心是对原学院所属实验室进行集中管理,实行统一规划、设备、人员资源实现共享。现有设备台数1190台套,固定资产达2800余万元。主要本科教学仪器已更新。其中具有:日立公司H800透射电镜,德国蔡司公司MM-6金相显微镜,1000吨多向成形液压机、英国马尔文公司激光粉末粒度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比表面和孔径分布仪、电火花形成机 、 真空磁控+离子束溅射膜机、真空烧结炉、真空熔炼炉,消失模铸造成形机组与金相多媒体系统等大型精密测教学仪器设备。 中心现承担本科60门课程,90个实验项目,实验学时数396学时,涉及专业9个,学生人数13340人。实验中心对全部教学实验实行任课教师预约制开放。同时在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及教师科研提供仪器设备使用及测试、加工工作。实验中心各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保证了教学与科研正常进行工作。 历史沿革1945~1946年 新组建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设立机械工程系 1946~1947年 更名为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保留机械工程系 1947~1950年 学校升格,更名为省立工业专科学校,保留机械工程系 1950~1951年 迁址淮南市更名为淮南工业专科学校,保留机械工程系 1951~1955年 更名为中国煤炭工业专科学校,同年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保留机械工程系 1955~1958年 学校迁址合肥市,更名合肥矿业学院,保留机械工程系 1958~1969年 学校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并保留机械工程系 1969~1977年 安徽工学院、安徽水电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保留机械工程系 1977~1982年 安徽工学院脱离合肥工业大学单独办学,学校仍保留机械工程系 1982~1988年 学校将机械工程系分离并成立了金属材料与成型技术系 1988~1997年 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97~1998年 学校与原安徽工学院合并,将两校的材料系进行合并, 组建成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98年 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