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合肥大学
释义

概述

合肥大学(筹)是一所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艺术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是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立项建设单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安徽省重点建设的5所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之一。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61所试点高校之一。现为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二届执行主席单位。 学校同时被教育部授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安徽省秘书处” 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击剑分会华东地区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基地”。

中文名:合肥大学(筹) 德语名:Hefei Universitat

英文名:Hefei University 韩语名:허페이 대학

校训:厚德 博学 善思 致用 办学定位: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

创办时间:1980.10.11 主管部门:安徽省教育厅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现任校长:蔡敬民 所属地区:中国 合肥

现任校长:蔡敬民 

学校地址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373号(黄山路校区,北区)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锦绣大道158号(南艳湖校区,南区)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宁国路211号(宁国路校区,东区,成人教育学院)

学校邮编

黄山路校区:230022

南艳湖校区:230601

宁国路校区:230001

校徽设计说明

1、校徽设计主图案采用“大学”(UNIVERSITY)和“联合”(UNITED)的英文第一个字母“U”变形而成,易于识别。

2、校徽的“U”形由三个向上图形元素组成,象征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阶段,也表示合肥大学(筹)由三所院校整合而成;徽标图形中间的圆象征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也喻示学校如一轮喷薄而出冉冉升起的太阳。整体造型蓬勃向上,喻意学校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3、校徽的整体造型似一朵盛开的玉兰,广玉兰是合肥市的市花,喻意学校隶属合肥市;徽标造型又似一本展开的书,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方针相符合。将内涵融于形式中,识别性强。

4、校标设计的形式感强,点、线、面巧妙融合,静中有动,统一中有变化,适合性好,便于学校对外传达,树立良好、统一、一致的视觉形象。

5、联合不仅象征合肥大学(筹)由三所院校整合而成,更喻意合肥大学(筹)走教育国际化之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目标。

校训释义

厚德: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顺应自然,与时俱进,以博大宽容的道德胸怀包举万物,承载理想的民族精神。“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博学:语出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大通也。(《说文》)即宽广、广博之谓。作为现代综合性大学,在专业、学科等方面都应具有“博”的特点,在学术思想、学术风格、学术观点上应兼容并包、百花争艳;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博学”二字就是倡导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博采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善思:孔子在《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就道出了思考和学习的辩证关系,“思”是创新之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善思”二字就是勉励师生在治学时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致用:即应用,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奉献于祖国和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既明确了学校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也体现了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在校训的四个词语中,“厚德”是根本,“博学”是基础,“善思”是方法,“致用”是目标。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氛围,产生一种力量,激励着合肥大学(筹)的每一位成员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学校简介

地理位置

合肥大学(筹)位于包公故里、全国科教名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滨湖新城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学校规模

合肥大学(筹)共有南艳湖、黄山路、宁国路(成人教育学院)三个校区。【其中,黄山路校区将在2012年整体搬迁至南艳湖新校区】目前,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正在不断建设中,体育馆及配套设施(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综合球类馆)和图书馆(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已交付使用。中心教学区等工程已经开工,预计南艳湖校区整体在2012年完工。

学校现有18个教学系部,设有43个本科专业。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实施高校、中德合作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安徽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副主任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培养硕士专业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

办学力量

学校在职教职工 909 人,专任教师717人(有硕、博学位的教师占 69% ,其中博士 73 名、硕士422人);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 248 名,其中教授 55人,副教授201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数35%);现有省级教学名师 3人,全国优秀教师 3人。另有国内外兼任教师 164人,其中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20人(其中 1人获 “国家友谊奖” , 9人次获 “ 黄山友谊奖”) 。

在校学生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 13956人,其中本科生13464人,专科生492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165人,在校外国及港澳台留学生 53人(其中本科生占96%以上)。

招生情况

学校目前面向中国安徽、天津、河北、山西、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等17个省、市招生。

学校是安徽省8所可接纳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

学科建设

截止2011年,学校有1个安徽省级重点学科(微生物学);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程管理);金融学专业为安徽省重点试验培养专业。

硕士点 2011年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1】10号)和《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69号)文件,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基础设施数据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41979.09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577.94万元。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170万册,其中纸质文献81.18万册,,中外文报刊约1100种。学校占地面积1003791平方米(1505.8亩),其中建筑面积433058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85872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43894平方米,学生宿舍137486平方米,教工住宅34276平方米。

学校教学本部以及学生生活区全部实现有线,无线网路覆盖。实现了教学科研、图书文献检索和办公管理的网络化。

因举办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部分比赛项目,学校建有国内高级别的门球和金属地掷球等场地。

特色教学制度

学校借鉴德国高校办学经验,实行"N+2"考核制度。

2006年起,学校陆续成立了由学生参与组成的体育俱乐部,成员涵盖了大一至大四的学生,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高校。其中,击剑项目在国际、国内众多比赛中取得了24面金牌。截至目前俱乐部数量已经达到15个。新成立的4个体育俱乐部(门球、金属地掷球、壁球、毽球俱乐部)也将于今年陆续开展工作。

教学机构

组织机构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 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合肥学院旅游系 合肥学院数学与物理系 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合肥学院艺术设计系 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合肥学院经济系 合肥学院管理系 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

合肥学院外国语言系 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 合肥学院教育系 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附属机构

基础教学部 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 合肥学院图书馆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中国安徽·德国中心

合肥学院学报编辑部 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 城市固废与资源化利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德语培训中心 中国合肥·韩国中心

艺术设计研究所 房地产研究所 江淮文化研究所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 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

合作交流平台

合肥大学(筹)是安徽省、合肥市对外教育、文化、经济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建有“中国安徽·德国中心”和“中国合肥·韩国中心”。

我校是安徽省首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合作院校之一,其中创新平台的“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设在我校。

历史沿革

学校历史

合肥大学(筹)由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合并整合而成。主体为原合肥联合大学。1980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在肥的七所高校于1980年10月11日创办了合肥联合大学。

1980年8月23日,合肥联合大学正式成立,全部的家当就是从科大借来的一间20平米的房间、几张办公桌、包括杨承宗在内的6名兼职人员。杨承宗再一次表现出独树一帜、锐意创新的精神,实行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合肥市委书记郑锐兼任董事长,这是对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一种创新;没有校园校舍,所有教学都是“联办”,插在科大、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的教学空档中完成;没有固定的师资队伍,所有的教师都是从合肥地区12所高校中择优聘用,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学者如任之恭、钱致榕、龚升、杨纪珂等来校讲学,体现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思想;学生全部“走读”、自主择业,改变了当时普通大学包吃、包住、包分配的做法,甩掉了沉重的后勤包袱;国家部分拨款,“适当”收费,每年文科40元、理科50元,改变了建国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国家单一投资的体制;倡导公民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理念,一改高等教育只注重选拔尖子、培养精英的宗旨。上述高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今天,很多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和实践。当时提议的校名有“安徽自立大学”、“星津大学”、“江淮大学”等等。因抗战时期有个“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合办而成,办学效果很好。校方认为这个也叫联大,体现联合办学的精神。1980年8月28日,正式定名为“合肥联合大学”(简称“合肥联大”)。1980年10月11日,第一批新生开学典礼举行。合肥联大是中国第一所自费走读大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属于发展较快的学校之一。

合肥联合大学“联办公助,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办学模式,在当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安徽日报》等先后多次详细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知名度。继合肥联合大学创办之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杭州等地也相继成立类似的大学,有些直接引用了“联大”的名字,有些名字虽然不同,但办学宗旨、教学形式基本相同,如北京联合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武汉江汉大学、上海大学等。当时全国有许多城市和教育部门的领导来合肥联合大学参观访问。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正式批准成立合肥联合大学的批复》(皖政[1983]158号),学校定位为本专科兼有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建校伊始,学校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走改革创新道路,是一所本专科兼有,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校,也是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共建的高等院校。学校实行省、市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教学行政管理由安徽省教委归口管理和指导。

合肥联合大学一成立,就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办学方式。为广泛动员各方办学力量,合肥联合大学实行校董事会制,董事会由合肥地区高校领导、专家、教授和社会上知名人士组成,合肥市委书记郑锐任董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著名科学家杨承宗教授出任第一任校长。从此,安徽省第一所联合大学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2002年3月1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发函[2002]46号)批准,原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和合肥师范学校三校进行合并,成立合肥学院。

学校行政级别为正厅级

历任主要领导

杨承宗(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著名科学家,中国放射性化学奠基人)(1980.10.11~ 2011.5.27 )

郑 锐(合肥联合大学首任董事长)(原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市人大主任)

王季琨(合肥联合大学)(著名学者)

邹淦泉(合肥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安徽校友会会长,原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市人大主任)

赵良庆(合肥学院首任校长)(2003.10.9~2009.3.5)

蔡敬民(合肥大学(筹)现任校长)

现任领导

名誉校长

杨承宗(1911.9.5-2011.5.27)

中共委员会

党委书记陶登松

党委副书记、校长蔡敬民(教 授)(合肥联合大学第一届优秀毕业生 )

校务委员会

党委委员、副校长郑永红(副教授)

党委委员、副校长陈 啸(教 授)

党委委员、副校长丁 明(教 授)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洪家友

副校长:陈秀(教 授)

合肥大学(筹)校友会

校友会

荣誉会长

杨承宗 男 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院长

郑 锐 男 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合肥市委书记、合肥联合大学第一任董事长名誉会长

陶登松 男 院委员会书记校友会顾问

卞国福 男 中共原安徽省人大常委、原安徽省省总工会主席、原文化厅厅长 合肥师范学校55级普师专业

李培垣 男 中共原合肥市政协主席 合肥师范学校55级普师专业

杜昌寿 女 中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合肥教育学院85级中文专业

杨思松 男 中共合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林存安 男 中共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合肥师范学校

储昭平 男 中共合肥市政协副主席 合肥师范学校72级中文专业

谢 刚 男 中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合肥师范学校79级中文专业

会长

蔡敬民 男 合肥学院院长 合肥联合大学80级微生物专业

副会长

丁明 男 合肥学院副院长 合肥联合大学81级环境监测专业

方学军 男 安徽省地税局纪检组长、党组成员 合肥联合大学82级历史教育专业

王甄 女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合肥联合大学81级新闻专业

刘健 男 安徽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主任 合肥联合大学80级标准化专业

张力量 男 安徽省第二巡视组副组长 合肥联合大学80级统计专业

李中 男 安徽省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合肥师范学校84级普师专业

李行进 男 安徽省人大人事代表选举委员会副主任 合肥联合大学81级应用统计专业

陈平 男 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 合肥联合大学81级中文专业

陈啸 男 合肥学院副院长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专业

郑大明 男 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 合肥教育学院82级历史教育专业

郑永红 男 合肥学院副院长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专业

徐健 男 中共池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合肥联合大学81级环境监测专业

徐致平 女 安徽省高等法院政治部主任 合肥联合大学82级中文专业

储祥好 南 青海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合肥教育学院82级历史教育专业

耿学梅 女 安徽省工商联副主席、六安市副市长 合肥联合大学83级财会专业

董斌 男 安徽省武警总队政治部副主任 合肥联合大学84级秘书专业

理事

丁俊(安徽凤阳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等56人

秘书长

张宇建

副秘书长

林钢、周学峰 、刘德武

校友分会

北京分会、上海分会、深圳分会、韩国分会、德国分会、北美分会

学校发展

办学定位

合肥大学(筹)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教学计划管理为抓手,规范教学运行管理;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为手段,加强实践、实验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发展简介

2005 年以来,学校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各项事业较快发展。学校各项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科研水平有较大提高,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办学特色日趋形成,全校上下呈现出团结奋进、民主和谐、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共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位于安徽省属高校前列,分别为生物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微生物学获批为第三批省级重点学科;城市固废与资源化利用获批为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工电子实验室为省级基础实验室;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 项, 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2 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分别获批为第一批省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大学数学课程教学团队获批为第一批高等数学省级教学团队,基础实验与实践教学中心获批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探索创新

建校以来,合肥大学(筹)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寻地方高校科学发展之路,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大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根据我国和本地、本校实际,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完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分析,科学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基础,统筹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学期设置、课程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以及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精心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通过增加专业导论课、增设认知实习学期(安排在大二年级第二学期末四至五周和暑假)、逐步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等改革举措,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了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和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两大转变。学校还通过实行“N+2”考试改革、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法、试行学生“TA”制度、实施公共体育课“俱乐部式”教学、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推行实习教学新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多专业组团实习和管理方式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等项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开展了教学基本功竞赛、专家评教和学生评教、争当“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活动;出台了学风建设“六大工程”实施意见,开展了争创“优良学风班”、争做“三好学生”等活动,并连续四年开展评选表彰“十大榜样学子”活动。通过以上改革和活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类赛事就获全国奖项30多项,其中2008年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009年又分别在NEC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博会专项大赛和 “毕升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本科组)等科技赛事中获得一等奖,并以竞赛总成绩位列全国447所参赛高校第28位的佳绩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合肥大学(筹)击剑队队员在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中共摘得23块金牌,并两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2005-2009 年,学校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省一等奖;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金牌 11 枚;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男女个人冠军、团体亚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国家二等奖、省一等奖;首届 “ 挑战杯” 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2009年挑战杯成绩位居全国高校并列第28位

2010年10月11日校庆之际,从北京传来喜讯。第四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组委会公布,经过专家评审,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何立新老师指导,田仁智、赵一帆、丁宁三位同学完成的“用仿真和建模的方法研究人员疏散的过程”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一等奖作品十部,我院获奖作品排第五);李正茂老师指导,郑磊、张奉天、陈露三位同学完成的“数字化医疗的建模和仿真”作品获得全国三等奖(在三等奖作品中排名第一)。何立新、李正茂两位老师分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我校获奖总成绩位列全国第三,不仅是本届比赛中所有安徽参赛高校的最佳成绩,也是我校继2009年首次参加该赛事获得全国二等奖后再次取得的佳绩。

链接地方

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

为适应“加速安徽崛起”和合肥“工业立市”的需要,学校坚持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互动,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在保留原有的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小学教育等专业的基础上,近几年增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学、会计学、新闻学、公共事业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艺术设计、物流管理、动画、建筑学等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新专业,形成了“工、经、管为主,文、理、教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专业体系。

校企合作

2006年以来,学校制定了《合肥学院服务合肥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计划》。4年来,学校认真抓了计划的落实。学校与合肥市人大、合肥市政协、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分县区和部分市直单位,以及日立建机有限公司、安利公司、华泰集团、博西华集团等一大批内外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省内外建立了157个实习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如2009年,学校双实中心为日立建机有限公司培训了170多名员工;管理系为安利集团公司开办了管理干部培训班,安利集团从公司负责人到一般管理干部约180人参训,开课21讲;经济系组织老师,利用假期协助市中小企业局对全市一百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研,形成了12篇调研文章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旅游系主编了《安徽省旅游人才建设规划》,对全省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学校还与合肥市教育局紧密合作,每年为合肥市培训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五千人左右(2009年培训5032人),并与合肥市教育局共建了远程教育基地。学校80%以上的毕业生在安徽工作,60%以上的毕业生在合肥工作,近2年就有1300多名毕业生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合肥学院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爱岗敬业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有许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已成为所在单位的工作骨干。

学校和30多家企业建立了“双挂”(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双聘”制度(院、系两个层面聘任企业人才),成立了由学校教授和企业界人士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人才方案制定。同时,借助产学研一体化这一平台,校企双方开展技术合作,教师深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帮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同时又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双赢。如学校生物系师生借鉴德国经验,帮助合肥热电集团解决了污泥掺烧技术问题,现在每天掺烧污泥约150吨,不仅节省了煤炭资源,还解决了污水处理场污泥无处堆放、污染环境的问题。2007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60项,其中纵向项目227项、横向项目39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项目十余项。近两年学校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均名列前两名。

学校制定并落实了《合肥学院服务合肥行动计划》,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招商引资、专题培训、文化建设、调研咨询、志愿者服务等方面为合肥市提供服务。学院 80% 以上毕业生在安徽工作, 60% 以上的毕业生在合肥工作。如仅近二年就有 1300 多名合肥学院毕业生到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作。学校还与合肥市经济开发区、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部分县区以及日立建机、安利公司、华泰集团、博西华集团等一大批内外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近三年,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495 项,其中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 7 项,主持其它纵向项目 227 项、横向项目 29 项。 2008 年学院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数量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在合肥市社科论文评奖中,合肥大学(筹)已连续多年是第一获奖大户。 2009 年,学校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学校还与合肥市教育局紧密合作,每年为合肥市培训中小学教师和中小学校长 4000 多人( 2009 年培训 5200 人),并与合肥市教育局共建了远程教育基地。学校还积极参加合肥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帮助引进德国大陆轮胎公司、溪伟德公司等外资企业。

政府支持

通过长期坚持参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学校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服务地方的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和社会文化创新基地。

对此,合肥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大力支持,并把“支持合肥学院加快建设和发展”分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合肥市发展规划。

2010年,由合肥市财政投资1.3亿元、在合肥大学(筹)建设、承担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五项球类比赛的综合球类馆交付合肥学院管理和使用。

科研交流

学校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经济开发区、周边企业和国外高校的合作,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欧盟亚洲链、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 DAAD )、德国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心( CIM )等项目顺利实施 ,中德过程与新能源技术、生物质能源等项目开展合作 。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合作项目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开始建设。

2003 年以来,学校多次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国家开放实验室研究项目、国家 863 计划研究子项目,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市级、院级研究项目4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0余篇,获国家发明9项,获省、市科研奖项十多项。2 人获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 人获第六届安徽青年科技奖, 2 人被遴选为合肥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7-2009三年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论文121篇; 学校成功主办中德韩三国四校“新时期青少年教育和体验学习国际研讨会”、“中韩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

合肥大学(筹)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注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 近年来,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 2003 、 2004 、 2005 、2006、2007、2008、2009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前列,2006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高达 95% 。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均在96%以上,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多年来,合肥大学(筹)已为国家输送近 2 万名建设人才,其中有1万余人在合肥地区工作,为安徽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他们中大部分工作在基层一线默默奉献,但有的也曾任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新闻顾问及希拉里竞选班子成员,有的则创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和投资建设了北京沙河大学城,为祖国和该校赢得了荣誉。

硬件建设

新区简介

合肥大学(筹)成立以来,学校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目标,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增加本科教学学科建设投入。通过努力,学校的本科办学理念得以强化,办学层次获得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管理逐步规范,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学校于2005年6月委托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编制合肥大学(筹)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修建性详细规划。

合肥大学(筹)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北至锦绣大道,东至清潭路,南至紫蓬路,西至始信路。规划范围内用地面积53公顷。

根据上层次规划对本片区的功能要求,合肥大学(筹)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的功能定位为:

1.为了满足合肥学院办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南校区的合理功能布局,提供满足1.2万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交流的空间。

2.充分考虑校园的公共性与开放性,考虑图书馆、体育馆(已经交付使用,是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比赛场馆之一)、游泳馆、体育场对周围社区的开放。

3.建设生态化、园林化的校园景观系统。

合肥大学(筹)南艳湖校区二期工程建设计划分两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规划第一阶段建设完成西侧部分的体育运动区和学生生活区,同时开始对中心景观带的建设。

第二阶段:完成南校区中心教学区的整体建设,同时完善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的设置,全面完成中心景观带的建设。

目前,第一阶段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预计将于2012年完成,届时,黄山路校区4个系部也将入驻新校区。

合肥大学(筹)南艳湖校区二期建设工程于2010年12月3日正式开工,位于黄山路的合肥大学(筹)北校区将在2012年搬迁,约120亩教学区土地划拨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中校区。

新区规划

图书馆除黄山路校区1.2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外,南艳湖校区新图书馆已于2010年9月开始投入试运行,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设计阅览座位4000个,成为全省高校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图书馆之一。截至2010年9月,该新馆为安徽省境内所有高校中已建成和规划中的图书馆建筑中最大的单体图书馆,图书馆藏量可超过150万册。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地位

合肥大学(筹)是中德省州文化交流项目,中国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合作共建学校协议。

合肥大学(筹)是安徽省 8 所可接纳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

交流情况

自1984年安徽省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韩、日、奥、美、泰等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目前,合肥大学(筹)同

国际交流

等国 28 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先后派往德、韩、意、西等国留学的留学生1300多人,并且保持每年派出和接收的留学生达三百余人,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一批有一定的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的人才。

现中德共建的“合肥德国应用科技学院”已经在2010年获得通过并开始招生。

2010年1月,18位韩国留学生在学校圆满完成本科学业,其中7位同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8位同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至2010年,安徽省只有一家经过教育部合法审批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肥大学(筹)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教育部予以资格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目前,学校分别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技大学、东弗里士兰应用科技大学 、希尔德斯海姆应用科技大学、霍尔布隆应用科学技术大学、罗伊特林根大学、罗斯托克大学及日本久留米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西班牙瓦伦西来理工大学等高校和韩国韩瑞大学、韩南大学、培材大学、汉城大学、顺天乡大学、汉拿大学、汉巴大学等7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互派教师和留学生,输送 710余名学生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学校积极开展专业共建工作,进行 “2+ 2” 、 “2+ 3” 、 “1.5+ 1.5” 6 个中外合作培养专业办学试点。

2005年和200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先生(2010年6月30日,伍尔夫当选第十任德国总统)两次访问我校,2009年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同志带领学校负责同志等访问德国下萨克森州,省州合作和校际合作掀开新的一页。

2010年7月4日,德国下萨克森州副州长耶尔格·博德和德国驻华公使李德仁一行五十多人在安徽省外事处、安徽省教育厅外事处等领导的陪同下前来我院进行交流访问。此次博德副州长一行访问我院,是德国下萨克森州友好访问团继前任下萨克森州州长、现任德国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2008年10月率团访问我院以来第三次来到合肥大学(筹)。

20多年来,合肥大学(筹)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学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内涵更加丰富,巩固了学校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探索出一条符合我院实际的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学校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学院《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和实践》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组对成果进行鉴定认为:“该项成果具有很多原创性,开创了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2009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和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陈希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对合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要求认真进行调研和总结。刘延东同志在批示中指出:“各地高校(合肥大学(筹))采取多种形式创新办学模式,一些做法很好,有的可以在省里试点推广”;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在批示中指出:“请高教司到合肥大学(筹)就其办学模式做深入调研,为本科院校如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总结经验”。全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以及教育部两个工作组先后来学院开展调研和总结。周远清会长在视察合肥大学(筹)时指出:“合肥大学(筹)已经走出了一条开放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正确道路,要继续走下去”。《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重要媒体先后刊登文章宣传和介绍学院改革和建设情况。目前,合肥大学(筹)师生员工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正在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工作创新,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

动态学校

2009 年,学校被安徽省批准为硕士点建设单位。

2009年,学校的《借鉴德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创新与实践》项目首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底,中国教育部主持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正式启动,选择在我校进行试评估。

2009年底,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批准为教育部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0年4月,合肥大学(筹)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学院校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学院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根据“校际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校际合作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讲求实效”的原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将发挥自身优势,在学科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合肥大学(筹)支持。根据“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两校将首先在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工商管理物流工程等四个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中国科技大学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开设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合肥大学(筹)符合培养研究生条件的教师将参与教学、管理和毕业论文指导等项工作。】

2010年5月16日,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开幕式上由学校1240名同学表演的大型舞蹈剧“春天的广玉兰”广受好评。

2010年5月,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五人制足球、毽球、壁球、门球和金属地掷球五个球类项目的比赛在学校举行。

2010年6月23日,学校入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项目,成为国家首批承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拟在“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二个专业进行试点。“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此次,教育部在全国遴选61所本科院校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的第一批试点高校,既有985高校、也有211高校,还有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安徽省有两所,一所是合肥工业大学,另一所是合肥大学(筹)。合肥大学(筹)拟在“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二个专业进行试点。2011年9月18日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两个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入选教育部2011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名单。至此,合肥大学(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增至4个。

2010年7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合肥大学(筹)“化学工程与工艺”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截止2010年7月该校共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010年8月24日,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结束,合肥大学(筹)共获得两项资助,资助总金额为70万元,2009年度也成功申报两项,近两年共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年10月21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下达“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名单的通知》(学位<2011>69号),我校获批培养硕士专业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环境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了招收工程硕士的资格,这是我校继“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实施高校,中德合作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高校,安徽省首批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副主任单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国家评估调研实验基地等荣誉之后的又一次办学水平的突破。

30周年校庆

春华秋实三十载,薪火相传铸辉煌。2010年10月11日,合肥大学(筹)建校30周年庆祝大会在南艳湖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外国专家局,香港专业议会主席李锦昌博士等发来了贺信或贺电。从国外和外国驻华机构发来贺信和贺电的还有德国总统克里斯蒂·武尔夫先生,韩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金正基先生,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先生,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大卫·麦克阿利斯特先生,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文部部长约翰娜·婉卡博士,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市市长鲍里斯·皮斯托埃乌斯先生,德国罗斯托克市市长罗兰德?麦特林先生,中国驻欧洲使团公参李永胜先生,合肥大学(筹)德国校友分会等单位和个人。还有国内外近200家单位向合肥大学(筹)校庆表示祝贺。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广祥同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代表团团长、科学文化部部长约翰娜·婉卡博士,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荣国同志,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和院长、安徽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陆勤毅同志,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同文同志,合肥市政协主席董昭礼同志,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吴岩同志,中国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代表,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德国下萨克森州政府代表团成员,合肥市有关领导同志,合肥市有关部门和经开区、高新区、蜀山区、包河区负责人,来自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16所合作高校的校长、专家、教授,省内外64所高校的负责人和有关工作人员,国内外合作企业负责人和外聘教授代表,曾在我院工作过的历任老领导、老同志代表,历届校友代表和师生代表等出席会议,计3500余人。

庆祝大会由合肥大学(筹)党委书记陶登松同志主持。合肥大学(筹)校长蔡敬民同志首先致辞。蔡院长在致辞中,代表学院15000余名师生员工,向莅临校庆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各位老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他还回顾了合肥大学(筹)及其前身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的办学历程和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衷心感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老同志的辛勤付出、社会各界的热心相助和全校师生员工、历届校友的无私奉献;并对学校未来如何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庄严承诺: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走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之路,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坚持开放办学,坚定不移地走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共赢之路,用好学校、社会两种办学资源,努力形成“校地、校企、校际”互动机制,合作培养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国际合作,博采众家之长,坚定不移的走以国际化带动特色化的办学之路,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接着,约翰娜·婉卡部长在致辞中转达了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大卫·麦克阿利斯特先生和下萨克森州政府各部对合肥大学(筹)师生的衷心问候和良好祝愿,并充分肯定合肥大学(筹)在安徽省和下萨克森州友好合作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她还表示,2005年,时任下萨克森州州长、现任德国总统克里斯蒂安·武尔夫先生曾在合肥大学(筹)种下一棵友谊树,希望合肥大学(筹)和下萨克森州及有关高校的合作关系能像这棵常青树一样茁壮成长、根深蒂固。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荣国同志在致辞中,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合肥大学(筹)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和海内外校友表示热烈祝贺!他说,三十年前,合肥大学(筹)的前身合肥联合大学试行的一系列办学新模式,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河;三十年来,合肥大学(筹)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走出了一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路子,实现了办学规模、校园建设、生源质量、国际合作、办学水平等全方位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他希望合肥大学(筹)坚持改革开发,坚持科学发展,凝练办学特色,为安徽省全面转型、加快发展、富民强省作出更大贡献,为引领安徽省乃至中国的应用型高校建设做出更有效的探索。兄弟院校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许武同志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肥七所高校和合肥市委、市政府联合创办合肥学院的前身——合肥联合大学的历史,充分肯定合肥联合大学及三校合并后合肥大学(筹)的办学成就,表示要在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工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深化同合肥学院的合作,加大对合肥大学(筹)的支持力度。

随后,校友代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丁俊同志、教师代表管理系教授李道芳同志、学生代表中文系2008级董敏同学相继发言,倾诉了对母校的深情爱戴和对学校未来的美好祝愿。

最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同志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谢广祥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孙金龙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合肥大学(筹)全体师生员工、新老校友表示祝贺和问候,向各位来宾、各位领导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说,合肥大学(筹)是一所在改革中诞生、在开放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的地方高等院校。建校30年来,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培养人才这个核心,立足合肥、服务安徽、面向全国,以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合肥乃至全省、全国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在此过程中,合肥大学(筹)的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师资队伍培养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在应用型高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办出了水平、积累了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个面向社会、市场和企业的特色办学模式,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孙金龙书记指出,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希望。合肥要加快跨越赶超步伐,向着省委、省政府期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迈进,最大的优势是科教,最大的潜力是科教,最大的希望也是科教。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给予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为合肥大学(筹)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增强学校的活力、实力和影响力。衷心希望合肥大学(筹)更好地立足合肥、服务地方,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更好地坚持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高校;更好地弘扬改革开放的传统,继续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探索新路;更好地做到育人为本,培育更多具有远大志向、现代知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孙金龙书记表示,广大教师的身上,背负着莘莘学子成人成才的渴望,担当着科教兴国、科教兴市的重任。衷心希望同志们牢记自己的崇高使命,把三尺讲台作为奉献社会的舞台,大力发扬“红烛”精神,更好地用自己的学识修养、思想智慧来教育学生,当好他们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实际行动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广大青年学子,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衷心希望大家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刻苦学习、勤于实践、磨炼品格、强健体格,为走向社会创业立业打下牢固的能力基础。

谢广祥副省长在讲话中说,30年来,合肥大学(筹)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敢于打破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良好声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近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成为安徽省应用型示范本科高校重点建设单位和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为高等教育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创出了一条新路。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合肥大学(筹)先后培养了6万多名高素质优秀实用人才,为我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技术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

谢广祥副省长指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把建设高等教育强省作为一个战略目标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转型、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服务安徽崛起大业,是全省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希望合肥大学(筹)以建校30周年为新起点,秉承“厚德、博学、善思、致用”的校训精神,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抢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以及我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奋发有为的昂扬姿态和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人民满意的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加快我省自主创新步伐,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庆祝大会后,孙金龙书记、谢广祥副省长共同为著名科学家、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合肥大学(筹)(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杨承宗先生全身铜像落成揭幕。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张荣国同志,中共合肥市委常委、秘书长安列同志,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增权同志,合肥大学(筹)校长蔡敬民同志,杨承宗先生子女代表杨家建夫妇,合肥大学(筹)领导班子成员和师生员工代表等出席揭幕仪式。合肥大学(筹)党委书记陶登松同志主持揭幕仪式。

当晚8时,安徽省与下萨克森州高等教育友好交流二十五周年文艺演出、合肥大学(筹)三十周年校庆晚会在合肥大学(筹)体育馆举行,国内外嘉宾和本校师生员工代表4千余人观看了由合肥大学(筹)师生和合肥师范学院师生及德国老师同台演出的精彩节目。

学校未来

发展规划

当前,学校正在认真制定 2010-2015 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加快学校发展的“ 1134 ”工程。

《合肥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第七条“深入实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中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合肥学院建设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

发展情况

近年来,合肥大学(筹)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近3年(含2011年)学校文科二本招生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安徽省高校招生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24分、26分、28分,理科二本招生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安徽省高校招生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26分、29分、35分。

发展目标

面向未来,学校在安徽省、合肥市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定位,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人才质量为根本,以对外合作办学为特色,立足合肥,服务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终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社会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富有时代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合肥大学(筹)将继续坚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好有特色、高水平、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学校通过不断建设和发展,计划在2015年之前,建成合肥大学,力争建成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综合性大学,最终建成全国一流的应用性大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3: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