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芷舠 |
释义 | 何园创始者: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被誉为“晚清第一园”。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任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曾任清政府驻法国公使的何芷舠所造,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的旧址。清同治年间,在双槐园的旧址上改建成寄啸山庄,占地14000余平方米,园内有大槐树两株,传为双槐园故物,今仍有一株。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之意,后辟为何宅的后花园,故而又称“何园”。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49岁的何芷舠归隐扬州后,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入园林。园主将西方建筑特色带回了文明古国,并吸收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诸家私宅庭园之长,又广泛使用新材料,使该园吸取众家园林之经验而有所出新。 全园可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以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参差蜿蜒,妙趣横生;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楼旁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串分隔,廊壁间有漏窗可互见两面的景色。池东有石桥,与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是纳凉之所。池西一组假山逶迤向南,峰峦叠嶂,后有挂花厅三楹,有黄石假山夹道,古木掩映,野趣横生。 何园中的水心亭(有人称戏台),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回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的,以供园主人观赏戏曲和歌舞之用。《红楼梦》等影片的拍摄,都曾把何园的水心亭作为场景。“四面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串楼是何园建筑艺术的最大特色。串楼复廊逶迤曲折,延伸不断。串楼长400余米,绕园一周。在串楼的窗格和壁板上刻有苏东坡、唐伯虎、郑板桥等人诗画,回廊墙壁石碑上嵌有古人的诗句。回廊上的“观园镜”,可通观全园景色,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观印象,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之美。 何园虽是平地起筑,但却独具特色。通过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山麓池边,并因地势高低而点缀厅楼、山亭,错落有致,蜿蜒逶迤,山水建筑浑然一体,有城市山林之誉,是扬州住宅园林的典型。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变化,极尽人工雕琢之美。 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的园林特色和风格的体现。漫步何园,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鸟栖庭树,丘壑宛然,游鱼惊水……宛若“鸟飞屏风里,身置仙境中 。 与何园紧相毗邻的是“片石山房”。据史称,“片石山房在花园巷,一名双槐园,歙人吴家龙别业,今粤人吴辉谟修葺之。园以湖石胜。”(清《江都县续志》卷十二)又据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载:片石山房内“二厅之间,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石涛是我国明末杰出的大画家,曾旅居扬州,死后葬于扬州蜀冈。 片石山房于1989年复修,门楣上的“片石山房”额系移用石涛墨迹。此园的设计,以石涛画稿为蓝本,顺自然之理,行自然之趣,表现了石涛诗中“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桌然庐”的意境。园中假山丘壑中的“人造月亮”是一奇观,盈盈池水,盎然成趣。 何园里还蕴藏着四个“天下第一”,三处位于西园。“天下第一廊”指的是何园的复道回廊。复道回廊分上下两层,或直或曲,贯穿全园,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雏形。而复道回廊上的花窗被称为“天下第一窗”。造型阔大,气宇轩昂,绕廊赏景,步移景异,是园林花窗中罕见的极品。“天下第一亭”指的是以水池居中的西园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一座中国仅有的水上戏台。在上面轻歌曼舞,可以巧妙的借助水面与走廊的回声,起到增强音响的共鸣效果。位于园东南的片石山房称为“天下第一山”,在石涛大师叠石人间孤本的腹内,藏有一座石屋。石屋有两间,东西都有洞门出入,盛夏酷暑,烈日炎炎,这里便成了养心消暑的绝佳之处。 回归何园的何家祠堂于二OO七年四月三十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的祠堂位于何园西南侧,紧临何园片石山房,祠堂由东向西形成大小祠堂。祠堂内陈设容像为原祠堂的真迹复制品,展出的是何芷舠及其上五辈人的容像。从无锡赶来参加开放仪式的何园主人何芷舠第四代曾孙何祚宏老先生作介绍。 艰难中的进取——漫谈何园主人何芷舠 。 人的成功不仅需要人的努力,人的进取,人的天分,也需要成功所依赖的时和运,正是由于后者,许多人想有所为而不能有为,也因为后者,许多人不能有为就怨天忧人,抱怨时运不济。最近由于经常带孩子去何园玩的原因,知道园主人何芷舠的一些事,突然觉得他不仅有为,而且家教也颇成功,子孙有成者不少,家中五代人中出了两个进士:何俊(其父)、何声灏(其子),两个博士:何世桢、何世枚(其孙),两个院士:王承书(曾外孙女)、何祚庥(曾孙),有人归之为家训好,有所谓家训十一条。其中。《出处进退之规》说道:“今人知出而不知处,知进而不知退。凡读书不遂,即鄙农工商贾之事而不屑为。所以有济世之才而无资生之策者多矣”,我们不妨来以此考察一下何芷舠的人生进取。 一、前承父业,出仕为官。何芷舠,安徽望江县人,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即指此地。但那只是东晋的一个的事,许多望江人甚至安徽人此时都走出了家门何家不仅走了出来,而且和许多徽商出来经商不同,他是出来做官,所以我认为这一出并不不出奇。可能其父亲何俊是进士,并曾经是李鸿章部下,所以何芷舠仕途较顺,从知县一路做到三品道台,曾做过湖北的江汉关监督、汉黄道台以及扬州的两淮盐运使等。何园的画像上说其官到一品,只是皇帝的封的虚爵,实际也就做到三品。另外有资料说其做驻法国公使,网上也多有人持这样说法,我表示一定怀疑(何园的确有法国的一些装饰品和法国一些建筑风格,何家也和李鸿章这样洋务大臣有牵连,但总是觉得有些疑问,他若要做这样有分量的官应该是做官的后半阶段,但他这一阶段基本在湖北作官,而且我没有看到任何第一手资料这样说的,网上的也只是传来传去,不足为信史。如果有,应该不会是何家资料这样的孤证吧?) 二、弃官从商,修建何园。1883年49岁的何芷舠就辞掉汉黄道台官职,转而来到扬州从吴氏购得片石山房,花了十三年修成了人称“晚清第一园”的何园,当时名字叫“寄啸山庄”,很多人认为他此举是退隐,因为“寄啸山庄”取自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和“登东皋以舒啸”,更多人以此推测他是看不惯官场黑暗,想做陶渊明了,是这样吗?我认为不是,晚清是够黑暗的,他是觉得做官没出路没意思了,在湖北任上就边做官边经商,对他来说经商更有前途,做官他没那能力做能臣,无能而腐败的晚清也不会让他做能臣,经商可以让他家业兴旺,但何家的文人气氛让他风雅许多,所以何园处处充满了文气。但不能忘了,他这时首先是个商人,其次才是文人。 三、转投上海,再图发展。大约在1901年年近70的何芷舠突然卖掉何园转身上海去了,许多人对此颇费解,人在老年应该落叶归根,他却不是,甚至连安身扬州何园这样的安适之所也不愿意,这是为什么?细想一下,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进取精神,尽管他在扬州经商很不错的了,但此时海运的兴起代替了漕运,津浦铁路也横空出世,扬州失去了交通大动脉的卓然地位,不在是个繁华都市了,也不是个经商的好地方了,上海却是经济中心了,商人的何芷舠当然看到了这点。 四、转视法律,希冀教育。在上海期间何芷舠并没创办实业,只是买了一些公司股份,参与管理,可能期间过亏晚年他突然 重视法律起来,并希望创办教育,将两个孙子何世桢何世枚送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法律,两位均获法学博士。两位学成后,在20年代创办了持志大学,此时何芷舠早已逝世,也算是实现其夙愿。有关持志大学,何园导游说其是今天上海 外国语大学前身,我再度怀疑,持志大学是主要培养法律人才的,怎么会和上外有关连,而且上外的网站说其创办于1949年,并有其来历说明,并没提及持志大学。但为何有这样的说法呢?究其因,持志大学于1924年在上海创办,到1939年国民政府9月14日下令停办。校舍由1942年日本人在此建立第二日本高等女学校(即女子高中)。光复后一度作为暨南大学校址(一院)。1949年8月,暨南大学被肢解,并入复旦大学等各校。1950年2月,暨南大学一院原校址被上海俄文学校所占据,上海俄文学校随后改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3年,又改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1956年,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1994年,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终其何芷舠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其进取之心,也不得不佩服其进取之心。他生逢晚清,身处乱世,却因其时而发,不断进取,最有意思的是何应钦在给持志大学题词时就写了“与年俱进”,的确意味深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