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友礼 |
释义 | 何友礼(1925~1948年),福建省福州市人。民国14年(1925年)旧历元月二十九日生于台江十木间角海关职员家庭。1937年考入福州英华中学,翌年转学上海。1943年8月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44年春节返回福州期间,结识在他家养病的中共地下党员林白,在林教育下,接受革命思想。同年转学到当时内迁到邵武的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在校期间结识中共地下党员,接受革命思想,与进步同学共同组织“马列主义学习小组”。1944年10月领导福建协和大学学生开展“反奴化”民主运动,迫使学校当局接受学生要求,并借机改选学生自治会,使进步学生掌握了自治会的领导权。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大学迁回福州。不久,中共闽江工委(后改为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在协和大学建立学生委员会,何友礼任学委委员,积极协助党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夏被选为协和大学第二届学委书记。1947年1月北平发生“沈崇事件”(美军强奸北大学生沈崇的事件),中共闽江工委决定发动学生运动,声援北平学生,抗议美军强奸女大学生暴行的斗争。何友礼受命在一线领导这次斗争,牵头组织协和大学等六所学校的学生,在各校召开座谈会,发动学生罢课并上街游行,揭露与抨击美军的罪行。由于组织慎密,应对得当,使这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取得胜利。同年2月,闽浙赣区党委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决定在中共闽江工委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工作部,统筹城市工作与城市周边的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随后,闽江工委(城工部)在闽侯县龙山村召开会议,研究和部署开辟“第二条战线”。会上,何友礼被评为“据点英雄”,当选城工部领导下的闽江工委常委,不久兼任学委书记,领导福州市的学运工作和城市地下军的作战行动。1947年3月25日,国民党警察无故殴打并扣押省立福州中学的学生。何友礼按照城工部的部署,领导并组织各校学生(后扩大为全社会)举行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政治斗争,迫使国民党福建省主席刘建绪答应了学生提出的惩办凶手、公开道歉等全部要求。1947年11月奉调闽浙赣区党委宣传部,任区党委的主要宣传阵地人民社的社长,主编《人民》刊物,指导各游击区的革命斗争。1948年4月因“城工部事件”受到牵连,被调到闽侯县游击区接受审查,不久蒙冤罹难,年仅23岁。1956年党中央重新审理“城工部事件”后为被错杀的同志平反,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何友礼为革命烈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