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Jay Defeo |
释义 | Jay Defeo杰伊·德费奥(1929年3月31日-1989年11月11日) 旧金山的菲尔莫街2322号曾是杰伊·德费奥的工作室。在29岁的时候,她便被人们赋予了“聪明、有天赋、漂亮”的溢美之词。他的性格外向独立,在旧金山湾区的“垮掉派”画家中小有名气。 德费奥于1929年出生于汉诺威,1946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绘画,1982年获名誉博士学位,1989年死于加利福尼亚 奥克兰。 人们关于德费奥知道的并不像很多著名画家那么多,但德费奥的确是不能令人忘却的艺术家。 玫瑰1958年,德费奥时年29岁。聪明、漂亮、有天份,外向独立。工作室在菲莫尔街,在这个圈内已小有名气,毫不逊色于那些男性。这时她开始在一块大画板上构建她的王朝。最初的构想就是要一个中心,类似柚子剖面的那种由中心放射的感觉。不断地把白色灰色颜料抹到板子上,不停调整,板子也在不断地扩大。作品几易其名,最终冠以《玫瑰》之名,尽管画和玫瑰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此后的几年,德费奥一直在画室创作这幅作品,几乎没有干过别的事情。 因为颜料的不断堆积,《玫瑰》的重量已接近一吨。德费奥的《玫瑰》几乎成为了一种“地质生成物”,最后的版本有11英寸高,8英寸宽,最厚的地方又是一英寸(近30厘米)。 1965年,她离婚后被赶出了菲莫尔街的工作室,此时这幅画还没有完成,要搬出工作室是个不小的工程。八个搬运工拆除了窗台和墙壁,再用一辆铲车才将它搬出大楼。德费奥的一个朋友康纳记录了这幅画的搬运过程,拍成了一部短片《白玫瑰》。这部名不见经传的短片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能证明德费奥和她的《玫瑰》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出了家门,这幅画无处可去。其间曾有纽约策展人邀请德费奥拿《玫瑰》去参展,但是德费奥以还未完成为由都拒绝了。后来这画暂时栖身在某博物馆的储藏间。该馆一工作人员记得那时德费奥每天早上穿着医用白大褂,戴着白手套来仓库,东一点西一点地对《玫瑰》作修改。“个头那么小的一个女人,站在梯子上,面对那幅巨大而醒目的画,那么信心十足地忘我工作着。”1969年,《玫瑰》终于完成,据她开始动手已有十一年之久。得以展出,却遭到冷落。那时艺术的潮流已经转向了。《玫瑰》形成于波洛克和垮掉一代的年代,等她面世时已是波普和迷幻药的时代了。一位评论家称它为“一件辉煌的过时的作品”。 颜料太重画面也开始散架,颜色一块块地脱落。玫瑰漫长地等待绽放,终于盛开灿烂无人欣赏,也许只剩下了凋敝的结局。 没有博物馆美术馆想要收藏它。最后德费奥曾工作过的旧金山艺术学院暂时收容了它,固定在一间会议室的墙上。但是《玫瑰》很快沦为家具似的摆设。它上面有人捻灭的烟头,有不小心洒上的咖啡。为了保护这幅画,学校先是在外面挂上了铁丝网,后来干脆用纤维板将它隐藏在了墙里面。《玫瑰》被彻底封埋在了墙后,连同它和主人的光芒。 这一埋,就是几十年。《玫瑰》是德费奥第一束也是最后一束耀眼的光,可以照亮她平凡的肉身。随《玫瑰》的黯淡,德费奥生命的光也灭了。她死了,她最后看到的《玫瑰》的命运就如同她自己的,努力生长、奇崛绽放,最美丽的时候无人问津,空落中枯萎死去。被遗忘,熟知她们的人越来越寥寥。 若故事在这里收尾,那德费奥只是一部没名气的七分钟艺术电影里的那位面带哀伤的小个子女子,坐在菲莫尔街2322号的太平梯上,一个人,看着她毕生心血从铲车上卸进一辆贝金斯牌搬家车里。而《玫瑰》也只是短片里的一个道具,这个故事的注脚。 还好,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还有人记得《玫瑰》。1990年,纽约惠特尼博物馆筹集了二十五万美元将它从旧金山的那堵墙后面挖出来。对它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加上了新的支架,它如今总重超过3050磅。它刚出土时的破烂已不得而知,但是当它再度亮相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这样的东西,可以被批评被否定不接受,但它始终有一种精神性在支撑着。能感觉到它不一样,不讨巧,不圆润,硬实的,骨鲠的,有扎实的力量。是慢慢展露出的一种霸气。观看者会被这样的气度所震慑。 《玫瑰》让人们重新记起了德费奥,记起了这个意志坚定的女子。《玫瑰》代表了她最真实的体力的付出,耗去的是她生命的精气。《玫瑰》搬出菲莫尔街画室时需要通过窗户下的一个开口,不止一个人把这个过程比作外阴切开手术。“艺术和生养一个小孩不无相似之处。他们都包含着许多牺牲,间或令人绝望,但是如果能够加上一点运气,这产物会比你的生命更长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