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文献 |
释义 | 人物简介何文献(1906—1951),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清远乡土名流。他出生于清远县太平镇天井坑村(今清远市清新县境内)当地的一个名门望族,年少时抱有远大志向。 21岁时,何文献被政府派往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律。归国后,他最先选择投笔从戎,在军中担任翻译员和中校政治科长。在徐州会战中,跟随李宗仁将军坐镇徐州,指挥台儿庄大捷。几年后,何文献放弃军职,回到家乡,创办太平中学,为桑梓的发展作出贡献。 人物生平远渡日本学习法律清新县太平镇天井坑村,是“抗日勇士”何文献的家乡,在这里,何家的祖传家训“精忠报国”流传了千年。每当民族到了危急存亡关头,何家的儿女总是挺身而出,舍身报国。 83年前,何文献还只是清远县太平乡(现清新县太平镇)一位热血青年,但他胸怀报国理想。在清远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他毅然报考了广州警官学校,毕业后被政府派往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法律。 清远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写的《清远县志》记载:1931年,何文献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法律系。1935年,他担任国民革命军交通兵团翻译员。历任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将军指挥)的司令部政训处中校政治科长和国民党第四战区(张发奎为司令)中校政治科长。在日本求学的时候,何文献与一位日本同学发生恋情,最后结成伉俪。当他学成回国后,太太从日本也随他来到了中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进入战争状态,何文献只好将太太遣返回国。 《赠妻》是何文献于抗战期间思念妻子之作。 赠妻 凉风一夜遍人间,四载长征人未还。 遥念高堂添白发,暗怜海角失红颜。 台儿庄上竞风流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日军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日军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 1938年,何文献作为第五战区司令部政训处中校政治科长,因为具有在日本留学经历,还同时担任日文翻译员。据其后代回忆,何文献跟随李宗仁将军,坐镇徐州指挥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与日寇浴血奋战。 李宗仁部刚抵徐州之时,正是上海新败之际,全国上下一片低迷。此时,日军又以新胜之威,南北两路向徐州夹攻,李宗仁以十余万杂牌军与之周旋,真如“螳臂挡车”。徐州城内人心惶惶,市面萧条,形同死城。 1938年3月20日,日军矶谷师团借攻克滕县之威,在飞机的掩护下,集中4万人,配以坦克、大炮,向台儿庄发动了猛烈的进攻,企图一举攻占徐州。 李宗仁以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率部固守台儿庄,第20军团军团长汤恩伯率部让开津浦铁路正面,转入兰陵及其西北云谷山区,诱敌深入,待机破敌。经过数十天的巷战,守军将士几乎与日军展开肉搏,日军两个师团也慢慢进入了中国军队的口袋。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日军犯下了“骄兵必败”的大忌,而中国军队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 台儿庄会战,一举击溃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地挫伤了日军的气焰,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取得的一次大胜利。 回乡办学造福桑梓1941年冬天,何文献接受家乡父老乡亲的邀请,辞去军职,回乡着手创办岐新中学(今太平中学),担任筹委会主任。1943年,学校开学后,担任岐新中学首任校长,为清西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如今的太平中学已经面貌全新,但何文献亲手植下的松树,见证了当年的历史。 有人说,何文献之所以离开军队回到家乡,是因为思念远在日本的妻子。但据《清远县志》记载,他是应家乡父老的邀请,才回到家乡办学。在何文献家乡太平镇,他的族裔、67岁的何文辉老人讲述,解放初期,乃至后来一段时间,何文献的日本妻子都曾回到太平来寻找自己的丈夫,当地很多老百姓也曾看见过,当时何文辉还只有十来岁,只听周围的大人私下议论,却不懂其中的真实背景。 何文辉说,“论辈分,我应该叫何文献叔叔,他的妻子返回日本后,一直没有续娶,膝下只有一个女儿,现在生活在广州,据说准备前往日本寻找她的母亲,我们也很久没有联系上她了。” 据《清远县志》记载,1944年,何文献被推选为清远县临时参议会议员。1950年,出席清远县第一次全县农民代表大会。1951年7月,何文献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享年45岁,令人扼腕长叹。 遗迹探幽何家背景何家本源于安徽庐江,后迁福建武平,再迁广东兴宁,至何文献的始祖,才定居清远县太平乡。后来,何文献的先祖何尚万和何宗鳌分别考中过清朝的文武状元,给何氏后人带来无限荣耀,也使何家成为太平镇的名门望族。相传何宗鳌在殿试最后一关,把180斤重的青龙刀舞得虎虎生威,时而力劈华山,时而泰山压顶,时而毒蛇吐信,时而风卷残云。何宗鳌虎背熊腰,威猛异常,看得主考官频频点头喝彩。何宗鳌越舞越兴奋,突然收势不及,青龙刀霎时脱手凌空,何宗鳌热血上涌,怒发冲冠,当青龙刀就要落地之时,何宗鳌把脚一伸,闭着眼睛对青龙刀一脚踢去,硬是把180斤重的青龙刀踢过头顶,然后一个马步,双手稳稳接住。主考官大呼精彩,追问是何秘招。何宗鳌一愣,猛然想起小妹踢毽的情形,便答道:“魁星踢斗!”众人齐说:“妙哉!”不久,何宗鳌被封为“武状元”。 此后300多年,何氏族裔连绵不断,成了太平镇香火鼎盛的名门望族。令何氏后人自豪并喜形于色的是其先祖英才辈出,世代书香,人才荟萃。 何氏宗祠:氏族文化的缩影300年前,何文献的祖居地古木参天,奇峰迭现。山岗上是云雾笼罩的茂密森林,空气清新,幽静宜人,林间兽鸣鸟唱,云雾起处,只闻人语,不见人影,幽暗神秘。咫尺之遥的何氏宗祠所在地处在层峦叠嶂的秦皇山山麓之南,沿马岳河北上数里,便是岐新中学(今太平中学)创始人、抗日勇士何文献的诞生地,这里山环水绕,幽雅洞天,故取名“天井坑”。 作为何氏聚居地的第一站楼下村,虎踞马岳桥头,扼马岳河口之险。横跨东西两岸的马岳桥聚气藏风,山村四周,丛林环绕,沿河上溯,与天井坑连成一体,形成了“山环水绕,幽雅洞天”的绝佳风水格局,有民谣称:从天井到楼下,乘船去白沙(何氏族裔另一聚居地),何文献的祖居地被誉为“太平第一风水村”。 何氏历代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出过秀才、贡生、举人和状元,何氏家族文化深厚,宏伟古朴、保存完整的何氏宗祠,是清西地区氏族文化的缩影,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令人赞叹。即使是散居海外的何氏族裔,每年都回乡探寻氏族古风,体验山村生活,分享天人合一的秀美环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