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何畏
释义
1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何畏,多用于人名;最为知名的是原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高级军事将领何畏,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百色起义,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军长(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委员、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等重要职务;后脱离革命,回到家乡,1960年病逝。此外同名人物尚有桥梁专家、原上海市体委领导、浙江温州音乐制作人等。

一、原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人物简介

何畏(1900—1960),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时期时期的显要将领;国内许多权威历史媒体对他做了这样的记载:1900年,何畏出生于广东省海南乐会县玉堂村(今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玉堂村,又名后塘村), 祖母是越南人,因而他具有越南血统。原名何世富,又名何敬贤。童年时随父亲何良炳到马来西亚,就读于中华学校。早期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并担任马共的领导人以及英(国)荷(兰)两族中区委员,后被英政府逮捕,驱逐出境回国。 回国后就读厦门大学,在校期间,何畏曾与郭沫若等共同发起创办了同人杂志,之后又发起成立创造社,并在《创造季刊》、《创造月报》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戏剧……(《评中共文艺代表作》,丁森著,香港新出版社)。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很快就成为了这次罢工浪潮的风云人物。

1926年,何畏考进了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步科第一学生队一员。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供职。之后,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9年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往广西从事兵运;同年12月参加了由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广西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连长、营长,红军赣南西河独立营营长,上猷县红色独立营营长。

1932年10月随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入川,参加创建川陕直至豫鄂皖革命根据地,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副师长、师长,与任其他师师长的王宏坤、倪志亮、王树声以及师政治委员李先念一起成为红四方面军(下辖4个师,约15000人)的主要军事骨干。

1933年6月,红4方面军军事会议作出了将师扩编为军的决议,将红4方面军下辖之第12师连同巴中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9军,何畏任军长,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之后,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西征转战,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参与组织或组织领导了许多重大战役。其时,率部进入川西的理县,并在那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5年5月下旬,为接应渡过金沙江的中央红军北上,何畏临危受命,任懋功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亲率25师、27师各一部,沿岷江流域星夜兼程,攻占懋功,前锋推进至懋功东南的达维镇。6月12日,何畏红9军下属的25师和27师在夹金山下的达维镇迎接到了翻越夹金山的中央红军,实现了红军两支主力军团胜利会师。这次历史性会师,史称“懋功会师”。

长征途中,何畏兼任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到达延安后,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

从一名热血归侨青年成长成为红军的显要将领,何畏经历了血与火的砺炼,经受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信念坚定,足智多谋,善于用兵,打了不少硬仗恶仗,为红四方面军赢得战争的胜利以及革命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在红四方面军将领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之为军中“小诸葛”。他,作战勇猛,靠前指挥,且率先垂范,屡立战功,曾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革军委颁发的一等红星奖章。

对于何畏这段尘封了近七十年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琼海籍诗人李兴川用诗的语言做了生动概括。诗这样写道:史页圣封功胜过,忠魂无悔舞长戈。入番始涌维新血,归国高吟救世歌。百色沙场寒敌胆,懋功战役揭贼窝。缅怀军座千秋志,一片丹心照岳河。

何畏军中之所以享有“小诸葛”之称,还在于他能够临危受命,排除艰难险阻,坚决执行党的决定,出色地完成党和组织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1935年5月,红一方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准备和红四方面军会师。这是关系到红一、红四两个方面军前途命运的一项重大任务。红四方面军党代表张国焘、总指挥徐向前首先想到担当此重任的人选便是红30军政治委员李先念、红9军军长何畏。遂即任命何畏为懋功支队司令兼政委,率第25师、第27师各一部,西进懋功地区,横扫这一带敌人,策应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对此,曾长期担任张国焘警排长何福圣在其自传《带刀侍卫》中做了这样描述:1935年5月下旬,为接应渡过金沙江的中央红军北上,红9军军长何畏率25师、27师各一部,沿岷江流域星夜兼程,攻占懋功,前锋推进至懋功东南的达维镇。6月12日,迎接部队和中央红军在夹金山下的一座小桥上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1938年因党内路线斗争怕受其害,加上身上带伤,为治疗养病带着腿伤而离开延安回到广州,在安老所过着稳居生活。

关于何畏离开延安后的去向,有资料记载说何畏已被枪决,有的说他已跳河身亡,有的说他回到广东琼海老家务农等等,何畏最终结局如何?成了不解之谜(据考证,何畏于1960年病故于家乡海南,享年60岁)。

革命经历

1929年被中共广东省委派到广西从事兵运工作。

1929年12月参加广西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连长、营长。

1930年—1931年战斗负伤,到上海治疗养病。

1931年3月西河红色警卫营任营长。

1931年10月—1932年2月上猷县红色独立营长。

1932年10月—1933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副师长。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

1935年4月—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军长。

1935年7月中华苏维埃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

1935年8月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1935年10月—1936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政治委员。

1936年4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委员。

生平考证

据史载,参加举世闻名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海南籍高级将领共有七人。他们分别是开国大将张云逸、上将周士第、中将庄田以及谢飞、云广英、符确坚和林青等同志。其实,这段史载给自己留下了让先人和后人都为之扼腕叹息的遗憾:因为它疏漏甚至忘却了当时地位与影响仅次于张云逸的红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何畏。

何畏,原名何世富,又名何敬贤。祖籍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烈村委会玉堂村(又名后塘村)人(原属广东省乐会县人),出生于1900年农历三月十五日,童年时随父亲何良炳去马来亚,就读于中华学校。早期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并担任马共的领导人,曾担任过英(国)荷(兰)两族中区委员(马来亚当时系英国、荷兰殖民地),后被英政府逮捕,被驱逐出境回国。回国后曾就读厦门大学和黄埔军校。毕业后,一直在外参加革命工作。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广西百色起义。由于何畏被驱逐出境,其原配夫人曾国彩没有生活依靠,只好带着长子何达梧回海南博鳌后塘村老家。

何畏回国后一直音信全无,时至1946年,曾国彩接到丈夫何畏自广州寄回家乡的信,说他现在广东省救济院安老所(地址为:广州市珠光路),并已娶罗明新女士为妾,生有一男一女(儿子何达桐现居住加拿大,女儿何汤月明现居住香港,同何家一直都有来往)。1955年,何畏因与小妾罗明新发生婚姻纠纷,毅然回到阔别几十年的老家,同原配夫人曾国彩和儿子何达梧一起生活。在回老家当年,村里大多数人不认识他,连儿媳妇都问他:“伯爹你从哪里来,你要找谁?”,何畏只说了一句:“我是阿公,达梧去哪了?”当时,正好何达梧去了三亚。在老家数年,他一直缄默寡言,从不透露在外几十年参加革命工作及其生活经历的丝毫情况。其几年间,仅在家干一些轻活以及为村里夜校当业余辅导老师。在我们采访村里那些曾经同他相处过的老人说,何畏中等身体,五官端正,体格健壮,脚有伤疾(战伤),走路一拐一拐的。他知书识礼、知识面宽,精通医术,能说善道,出口成章,毛笔书法流利,是个非常有文化知识的人,且精音乐,见歌会唱。村里请他当义务教师,协助扫盲工作,曾教孙子及村民唱《东方红》、《国际歌》等歌曲。他会说国话,并从教拼音开始,教村里的青年们学讲普通话,他经常对村里的年轻人说:“一定要学普通话,要不以后赚不到吃的。”他吃苦耐劳,曾经跟村里的人做过木工、泥水工,社里安排他干什么重活,他也从不推卸,唯命是从,劳动纪律很好,老老实实地干,从不怨言。他有一嗜好,身不离书,工作之余,就拿起书来看,甚至连上厕所都看书,《水浒传》、《三国演义》非常娴熟,讲得津津乐道。他平时缄默寡言,从不谈论政治,不流露其身世和经历。由于身体壮实,吃量颇大,在村里艰苦生活几年。儿媳钟家蓉说:粮食紧张时期,他曾经教村里人摘“革命菜”充饥,直至1960年粮食紧张时期因病饿交困、缺医少药之时,何畏在老家寿终正寝,长眠辞世,享年60岁。出殡那天,村里的人都来参加送葬,那些老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何畏在临终前对妻子曾国彩说过,他的同事都在北京,都是当大官的,并拿出一把铜片压印“校长蒋中正赠”的宝剑和一枚纪念勋章交给儿子何达梧收藏。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何达梧怕红卫兵抄家受株连,一天夜里,偷偷地把宝剑及勋章扔到老家门前的万泉河里,至今回想起来,何达梧老人懊恨不已。

何畏的原配夫人曾国彩,娘家在朝阳维礼村,她年轻时参加红色娘子军,是与红色娘子军连连长冯增敏第一批去参加娘子军的红军战士,参加过多次战斗并负过伤。何达梧先生回忆,小时候,由于家里没有人,他的童年几乎都在外祖母家度过,母亲参加革命工作,他只好依靠外婆扶养长大成人。解放后的1950年至1951年间,曾国彩担任乐会县博鳌乡第一届妇联主任,后因丈夫何畏的历史不明问题受株连,被免职回家务农,于2003年病逝,享年100周岁。

何畏的小妾罗明新于50年代初带着女儿何汤月明、儿子何达桐移居香港。1983年罗明新经多方打听,得知丈夫何畏已于1960年在家去世的消息,独自一人几经周折从香港一直探路回到后塘村,并到何畏墓前烧香叩拜。之后,曾多次带着女儿何汤月明回乡祭拜父亲,罗明新于2002年在香港病逝,何汤月明现在一直与何达梧一家联系来往,且对何达梧一家在经济上给予很大的支持与帮助。罗明新千里问路寻夫的消息,引起琼海新闻界的注意,曾在《琼海市报》上作过报道,受到广大读者啧啧称赞。

生死之谜

何畏系黄埔军校毕业,曾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广西百色起义,参加过广西越南边境的游击战争,曾与越南革命党人一起在越南与法国军队作战,先后十一次负伤。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九军军长、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刘伯承任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是张国焘的亲信将领,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1938年因党内路线斗争怕受其害,加上身上带伤,为治疗养病带着腿伤而离开延安回到广州,在安老所过着稳居生活。关于何畏离开延安后的去向,有资料记载说何畏已被枪决,有的说他已跳河身亡,有的说他回到广东琼海老家务农等等,何畏何去何从?成了不解之谜。

至于何畏的籍贯考证问题,党史资料上没有明确,是因为当时他参加革命而埋名隐姓,不愿意把具体家庭地址暴露,以免连累家庭,所以在史料上记载有两地址:一个是广西龙州人,一个是广东人。经琼海市党史办原主任陈锦爱同志去函询证广西龙州县党史研究室,回复:“陈锦爱主任:贵单位关于要求协助考证何畏祖籍问题的来函已悉,经调查回答如下:何畏是1929年10月,随李明瑞所率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相当一个步兵团)到龙州的。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时,何畏任第一纵队一个连的连长;1930年底离开龙州,此后去向不明。经考证,其确实不是龙州县人。此复,龙州县党史研究室2006年6月29日。”后经同广东省党史有关部门及有关史料以及几位将军的回忆录,证实何畏是广东人。事实证明,何畏祖籍系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朝村委会玉堂村(后塘村)。

写到这里,笔者回忆起一件十分凑巧的事:1988年12月中旬,本人赴新加坡探亲,行前,单位司机李传生交来一封信,要求我在新加坡帮助寻找他从未见面的舅父(文昌籍人),原名叫王士丁。我按其地址发信寻找。第二天已有七十余岁王士丁老人亲自来到我住处并问我,怎么还用我王士丁这个名字,他悄悄地说,这是我年轻时参加马共时的名字,是列入通缉档案的黑名单。并说:“在马共时我是你们乐会县一个叫何畏司令员的警卫员,后来他不知去向,我潜到新加坡当了海员……”可见何畏早期已是马共的领导人物。

根据何畏的儿子何达梧先生回忆说,其父母亲都是早期加入共产党的党员,曾为革命负过伤、流过血,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脱离了革命队伍,但他们一生从不背叛党和人民。由于父母参加革命,家庭曾遭受过不少曲折和磨难。最悲惨的遭遇是1938年日寇侵琼时期,日本鬼子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说其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将他和母亲关押起来审问殴打,幸好村里的保长钟运深出面担保,才把他和母亲救了出来。还有在1948年,莫壮刚(国民党官员)带兵连夜搜他的家,捉不到他的母亲,便捉他到外面审问,问他母亲是否参加共产党活动,昨夜有共产党在你家做饭吃吗?我说不知道,便受到国民党兵的凌辱谩骂。解放后,特别是文化革命期间,父亲何畏虽尸骨已寒,但由于他长期背井离乡在外参加革命工作,同家庭少联系的缘故被怀疑,因而家庭同样受到不公正的冷遇,受人歧视,一家人一直抬不起头。说及这些事,何达梧老先生记忆犹新,凄然泪下。

在张国焘手下杀了多少自己人啊,就是何畏。

看“张国焘这一生(上,下)”

枪指毛泽东 怒骂张闻天

长征途中,懋功会师后,1935年8月7日,红四方面军政委陈昌浩派人请到总书记张闻天,试图说服他接受张国焘的主张,要他拿出总书记的权威来,让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挥师南下。红9军军长、独臂将军何畏尤为暴烈,他拍着桌子吼道:“你像个什么总书记,我看你简直像个汉献帝。曹操手中的傀儡!”

“毛儿盖兵谏”足见何畏性格的刚烈无羁。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窝召开会议(史称“毛儿盖会议”)。会上,不少与会者希望张国焘能尽快接受并执行中央的北上方针。但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费尽口舌,也未能使坚持北上和要求南下的意见统一起来。在一、四方面军联席会议上,各执己见的双方甚至发生了争执。争吵中,何畏突然掏出手枪指向毛泽东、周恩来。坐在右边的徐向前见势不妙一把握住何畏的手臂,奋力向上举起,“哒哒哒……”枪声震落了天花板上的积尘,整个屋子弥漫在火药味之中。散会后,几个警卫跑进会议室,只见墙上到天花板上不规则地散布着十个黑洞洞的弹孔。

2 原上海市体委办公室副主任

何畏,1913年生,原名杜其昌,浙江省上虞驿亭五夫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942年奉命打入国民党上虞县政府和汪伪绍兴敌特机关,执行党的特殊任务。撤出后,历任抗日民主政府浙东三北特派员公署、慈溪县政府秘书,中共梁湖区(后改百官区)区委委员、区长等职。1945年奉命北撤,先后任解放军第1纵队政治部民运部干事,山东省卫生局和华东军区卫生部秘书、科长。1949年随军南下,在上海参加接管工作,历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科长、科长、副处长,上海市人事局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体委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体育干部进修学院负责人等职。

1984年离休,主编有《五夫的故事》、《五夫今昔谈》,自著《我的革命回忆》、《何畏文集》等。

3 桥梁专家

基本情况:男,四川眉山人,1972年2月出生,工学硕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1.既有桥梁结构损伤识别与健全性评估理论;2.现代桥式及桥梁结构设计理论

学习简历

1993年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本科毕业;

1996年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1年开始攻读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专业在职博士。

从事教学科研情况

工作后长期从事桥梁设计工作和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健康监测及评估方向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涪陵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芜湖长江大桥、宜宾中坝金沙江大桥、南京长江三桥、上海长江大桥、青岛海湾大桥、湛江海湾大桥等重大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科研工作。作为主研人员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特大跨度桥梁施工及运营阶段智能控制和健康监测技术研究”项目工作。

任教期间先后主讲过《桥梁工程概论》、《大跨度桥梁及城市桥梁》等本科课程,完成了多届“桥梁工程课程设计”、“桥梁方向毕业设计”等本科教学指导任务,其中包括了对越南留学生的本科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此外,还参加了尼泊尔工程师进修班的拱桥设计教学工作。

4 音乐制作人

温州人,特长:音乐制作人;85年毕业于浙江省艺术学校,主科打击乐、副修大提琴,86年就读上海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指挥家夏飞云教授,学习作曲、指挥。2006年荣获温州市十大杰出青年。

1987-1989温州爱乐摇滚乐团任团长、(兼)艺术总监。1989吴涤清返乡艺术团任团长。1989-1995在深圳多所大型歌舞表场所演担任音乐总监、乐队队长、编曲、打爵士鼓、演唱等1997与一批温州音乐伙伴,创建温州市通俗音乐学会(温州市流行音乐学会的前身),任会长。同年,为金温铁路全线贯通大型电视晚会“梦圆的八月”主题歌作曲《我爱你,温州》。1999央视“东方时空”专题片《何畏与音乐》在中央电视台的一、三、四套播出。2002为温州电台经济台台歌作曲并演唱(男声部分)《眼睛》。2003作词、作曲、MIDI制作、演唱的个人CD专辑《温州情怀》,在浙江省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2003为温州电台“你好,出租车”栏目作曲并演唱了的主题歌《士歌之歌》。2004为温州电视台《百晓讲新闻》创作、演唱了片尾曲《温州是个好地方》。2006由上海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林虹先生作曲/何畏编曲/MIDI/缩混/演唱(男声部分)的《跨越千年的歌声.唐宋艺术歌曲》CD专辑在全国上市。2006为温州电视台“闲事婆和事佬”创作的片尾曲并演唱(男声部分)《闲事婆和事佬》。2006为温州电视台“温州曲艺场”创作、演唱的主题曲《曲艺歌》。2007为市少艺校创作的舞蹈音乐《中国福哇迎世界》,该舞蹈代表中国出访了许多国家,并获各类奖项。2007作词、作曲、MIDI制作、演唱的《梦高原》,拍摄MV在全国发行。2008年作词、作曲、MIDI制作、演唱的《中国,精彩了世界》拍摄MV在全国发行、并被央视音乐频道入选为北京奥运歌曲。2008为温州交通电台创作主题歌《相知相守》(作曲、MIDI制作、演唱男声部)。2008为“温州百名歌手赈灾义演”创作了主题歌《伸出你的手》。2008年和伍卫中一起创作了赈灾歌曲《放心走吧》、“原野杯”温州市首届流行歌曲年度大赛主题歌《为自己鼓励》。现任,温州市流行乐团团长、(兼)艺术总监,温州市流行音乐学会会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1: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