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何思玉
释义

何思玉,河南睢县人,汉族。193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1960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供职于商丘师范学院,为该院中文系教授。退休后受聘于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任中文系主任,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写作》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四大文学名著和中国现当代文学。

社会评价

何思玉工作极端负责,成绩显著,一心为公。他两次遭受车祸,肩胛骨折断,但他没有休息一天,也没有花国家一分钱,硬着头皮使骨折自然愈合。直到现在,他的肩胛骨还是错位的,实际上是一个伤残病号。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精神可佳,他获得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商丘市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家、河南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等光荣称又曾获的曾宪梓教育基金奖。

教学思想

何思玉的教学工作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原创性思维放到首位,把每一位作家、作品以及每一种文化现象、文学现象都发掘前人没有说过的东西,是给予学生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一些简单的材料。因此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在注意讲课的深刻性和深邃性的同时,他也注意讲课的生动性和灵活性,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受学生的欢迎。

科研成就

何思玉教授围绕着教学搞科研,科研为教学服务,两者相得益彰,在教学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在科研上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对《红楼梦》的研究,他第一次提出建立红学史学的建议;对《西游记》的研究,他建立了孙悟空人物形象侠士说,他认为《西游记》主题思想的转变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感性特征的影响;对《水浒传》的研究,他提出其主题思想是人性的突围表演,是无望的突围和突围后的失望;对鲁迅思想的研究,他提出鲁迅思想发展的未完成性观点,认为鲁迅思想始终是发展的,并且是矛盾的、悖论的;对《阿Q正传》的研究,他提出阿Q主义的源流是产生于私有制,在私有制条件下,有产者对财产和权势的无穷尽的占有欲望与占有欲望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一种历史性矛盾和社会性冲突的观点;对鲁迅小说的研究,提出三个存在物的学说:历史存在物,现时存在物,理想存在物。历史存在物,也即是文化存在物;现时存在物,也即是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所处的角色地位;理想的存在物,也即是变异的存在物,或者是异化的存在物;对鲁迅散文的研究,他提出三个天平的理论:放在历史天平上的公正,放在人情天平上的宽容,放在战斗天平上的严峻;对郭沫若的研究,他提出郭沫若创作的矛盾相逆现象,并指出这种相逆现象的时代特征;对巴金的研究,他提出巴金创作的四个发展转变阶段:舍克就李,舍李就小,舍小就英,舍英就真;对老舍的研究,他提出老舍之死因的灵魂自我审判的观点;对老舍名著《茶馆》的研究,他提出挽歌大于葬歌,悖论性大于倾向性,矛盾性大于结论性,复杂性大于清晰性的理论;对曹禺的研究,他提出其创作契可夫化半途而废的原因在于政治影响的观点,对李隼的研究,他提出李隼在新时期创作之处的意义在于他的过渡性的观点;对张一功的研究,他提出张一弓创作的农民题材转变为知识分子题材的必然性的观点……另外他对众多的现当代作家作品都有着精湛的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多篇,与人合作论著十五部。

主要论文

1.《一个并不虔诚的佛教徒》,《云南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2.《读〈药〉札记》,论文集《学习与社会——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 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3.《写出不足 方显出本质》,《随笔》1982年第2期;

4.《鲁迅小说的开头艺术》,锦州师范学院:《语文与学习研究》1984 年第6期;

5.《精神胜利根植于何处》,《洛阳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

6.《对玛蒂尔德形象社会意义的再探讨》,锦州师范学院:《语文与学习研究》1985年第6期;

7.《两种文化反叛的思考》,杭州大学:《语文导报》1986年第1期;

8.《一部过渡性的作品》,天津:《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1期;

9.《文章鉴赏与文学鉴赏的异和同》,《殷都学刊》1987年第3期;

10.《关于建立红学史学的建议》,《青岛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11.《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蒲峪学刊》1983年第4期;

12.《谈鲁迅小说的结尾艺术》,《语文学习》1984年第3期;

13.《龙钟和跳蚤》,《青年作家》1985年第5期;

14.《对四十年文学批评的思考》,《黄淮学刊》1991年第1期;

15.《阿Q主义的历史追踪》,北京:《鲁迅研究月刊》1980年第11期;

16.《未完成的历史中间物》,北京:《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11期;

17.《重评<水浒>》,武汉:《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18.《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黄淮学刊》1996年第2期;

19.《从维熙创作简论》,《黄淮学刊》1988年第1期;

20.《关于刘绍棠的<这个岁月>》,《黄淮学刊》1988年第2期;

21.《蓦然回首:谌容创作历程的再思考》,《黄淮学刊》1992年第2期;

23.《对逝去的梦的历史化观照》,广州:《广东鲁迅研究》1992年第2期;

24.《不觉悟的工人与不觉悟的农民》,广州:《广东鲁迅研究》1993年第2期;

25.《张一弓的创作道路》,《黄淮学刊》1993年第4期;

26.《成败得失之间:钟鼓楼艺术构思断想》,《南阳教育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

27.《从麦客到祁连人》,《张掖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28.《送出建都意识》,石家庄:《文论报》1996年第7期;

29.《民族魂的辐射及意义》,石家庄:《文论报》1996年第8期;

30.《对一件教育公案的反思》,《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31.《民族危机时期的英雄情结》,四川:《郭沫若学刊》1998年第3期;

32.《双声话语世纪梦》,《郭沫若学刊》1997年第4期;

33.《我们观谣儿》,《文论报》1998年第9期;

34.《梦中的寻求与挣扎》,石家庄:《文论报》1998年第12期;

35.《由两位大师之死想到的》,石家庄:《文论报》1997年第12期;

36.《在繁荣的背后》,《中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7.《金苹果归属的当代解读》,四川:《郭沫若学刊》1999年第3期;

38.《桃源梦中文人的徘徊与寻求——郭沫若精神历程的求似方程》,《郭沫若学刊》1999年第3期;

39.《一代大作家所未能担当的》,《文论报》1999年第12期;

40.《自我感情历程的艺术反映——对于<孔雀蛋>的新阐释》,《郭沫若学刊》1999年第4期;

41.《史剧高峰中的逆现象》,《四川戏剧》2001年第1期;

42.《特殊环境中的学术著作——对<李白与杜甫>的新阐释》,《都江学刊》2000年第1期;

43.《“盗天火者”的悲剧——从曹禺走向契诃夫半途而废的教训谈起》,《四川戏剧》2000年第5期;

44.《历史与现代文化语境的契合——郭沫若历史小说的阐释》,《郭沫若学刊》2000年第3期;

45.《东方式幽默——从老舍的死亡主题及作家自杀谈起》,《四川戏剧2001年第2期》;

46.《鲁迅、吴宓交锋时代意义的现代解读》,《都江学刊》2001年第1期;

47.《精神与物质的两难选择——曾树生人物形象原型解读》,《巴金专刊》2001年第2期;

48.《巴金创作的四次转变》,《巴金专刊》2001年第2期;

49.《人有病,天知否?——从<雷雨>中的繁漪是否有病谈起》,《四川戏剧》2001年5期;

50.《唱错了赞歌写活了人——对赵树理创作中两种思维方式的思考》,《文论报》2001年11月;

51.《政治判词及文化意蕴——从老舍的<茶馆>谈起》,《四川戏剧》2000年第6期;

52.《无名、共名与实旨、意旨——对<百花齐放>的解读》,《郭沫若学刊》2002年第1期;

53.《英雄话语:特殊环境中的创作尴尬——谈田汉<关汉卿>中的主人公的命运遭际》,《四川戏剧》2002年第3期;

54.《历史叙述中的现代文化记忆——郭沫若历史剧中的现代话语与历史话语》,《四川戏剧》2002年第4期;

55.《原始的蛮力与阶级的对立——对<原野>的解读》,《四川戏剧》2002年第1期;

56.《谈<蔡文姬><王昭君>的现代生命》,《郭沫若学刊》2003年第3期;

57.《“泛我”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泛神论”与抗战史剧》,《四川戏剧》2003年第4期;

58.《往事如山 却未必如烟——对<故事新编>海纳量的理解》,《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9.《日月有蚀 却不失光辉——对郭沫若创作与政治生命的理解》,《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0.《王昭君的人性与政治的交锋》,《四川戏剧》2004年第1期;

61.《<蔡文姬> <茶馆>的比较》,《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1期。

62.《是莱谟斯,还是罗谟鲁斯?》,《郭沫若学刊》2004年4期。

63.《学术意识和学术能力 ————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睢园绿竹》2004年1期。

64.《人与自然的圆形轨迹》, 《中国青年》杂志2004年特刊。

65.《以“摆渡人”自勉》, 《教育时报》2004年7月23日。

66.《一代理学大师汤斌》, 《睢园绿竹》2004年1期。

67.《无畏与无奈的交响》,《绍兴鲁迅世界》05年2期

68.《外能的互转与隐形的伴侣》,《名作欣赏》,05年10期

69.《<荷花淀>的悖论》,《名作欣赏》,05年12期

70.《“逃离”与“自欺”——三篇古代中的女性宿命》,《中学语文》。06年3期

71《破解障蔽性语言纯物,《阅读与写作》,06年5 期

72.《旁逸不旁》,《语文报》,06年4月18日

73《<多余的广告>的参照系》,《绍兴鲁迅世界》,06年3期

74.《生活积累与思想深遂》,《语文月刊》06年9期

主要著作

1.《新中国文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任编委兼副主编;

2.《新中国文学作品选评》,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任编委兼副主编;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任编委;

4.《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任编委;

5.《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检视》,第一作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出版,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主持人;

6.《中国新时期二十年教育教学优秀论文精选》,华艺出版社 2001年出版,任编委;

7.《中国现代文章写作学的历史发展》,文心出版社1997年出版,任 编委;

8.《中州古今科教文化名人》,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出版,任编委;

9.《宋州古今学人》,新华出版社1989年出版,任编委;

10.《相逆的文化巨人——郭沫若》,第二作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3年出版,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2002年计划项目主持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