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贯中 |
释义 | 何贯中(1888--1920),字庸非、辉淑,讳贯中,同盟会员;广东 梅州--兴宁人;保定陆军大学毕业,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义士、粤军第一师上校团长。1920年秋,何贯中在惠州淡水与桂军激战时,身负重伤牺牲,时年32岁。他是安葬广州在“粤军第一师陵园”阵亡的粤军最高级别高级将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基本资料何贯中,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1909年,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毕业后,保送到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后改名陆军大学)学习。与李济深为同校、同期、同班、同寝室、同一张床,骶足而眠的同学、兄弟;历任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援闽粤军独立营营长。 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当夜,何贯中为阻止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炸毁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1911年12月,当他得知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讨伐清政府后,满腔热情赶到上海,找到军长姚雨平,要求参加战斗。此时,姚雨平正为部队缺乏军事人才而着急,何贯中等军校专才的到来恰似雪中送炭,立即被姚雨平委任为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副,直接参与全军作战计划的制定和指挥工作;姚雨平率领的广东军是北伐军中的主力部队,奉孙中山令,沿津浦铁路向北进攻。在北伐过程中,何贯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积极协助姚雨平整编军队,认真制定作战计划。为了使作战计划更加详细与周到,他亲自到前线侦察地形,选择行军路线。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在固镇、宿州、徐州三次大败清军的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军,终于迫使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南北议和。何贯中因为在作战中有勇有谋,战功卓著,固宿两役后被姚雨平破格提拔为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1916年,何贯中在保定陆军大学以工兵科优等毕业,派赴北京南苑第十五师见习。 民国七年,大总统孙中山,被举为大元帅,命陈炯明率师援闽,进克漳州,何贯中听到非常高兴,即随部队开跋福建,被委任为独立营第一连连长,民国九年升营长兼连长如故。 1920年秋,经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等人多方斡旋,援闽粤军奉孙中山之命,何贯中与邓仲元参谋长一起回师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不幸在惠州淡水与桂军激战时,身负重伤牺牲,时年32岁,邓仲元只身脱险;孙中山大元帅随即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葬粤军第一师陵园,是安葬广州在“粤军第一师陵园”阵亡的粤军最高级别高级将领。 邓演达、叶挺、叶剑英等客家子弟通过何贯中介绍,先后在粤军中谋得了不同职位,最后走上了追随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民主革命先驱何 贯 中 传(1888年—1920年) ——罗师扬 君姓何氏,讳贯中,字庸非,兴宁县石马乡人。何氏为邑望族,硕学名宦,称盛当世,父晖吉公,以笃行著,长兄子渊先生,积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君性渊实,自幼从长兄读,即富于国家观念,不屑于词章记诵之学。光绪甲辰,同志在县倡办兴民学堂,子渊先生出任教务,君随入校,勤学砥行,常冠其曹,越年考入陆军小学.是为何君投身军界之始,旋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毕业派往保定实习,遂升入陆军军官学校。武汉事起,君与同志南下,投广东北伐军姚总司令雨平戎幕。固宿两役,奋勇破敌,奉补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长,是为何君效命国事之始。嗣以南北议和,复入军官学校。无何癸丑变作,以嫌疑被辇出校。洪宪改年,君偕同党人奔赴省港,冀伸讨贼之愿。袁氏败亡,更入军官学校,以工兵科优等毕业,派赴南苑第十五师见习。盖八年之间,君凡三入军官学校,其进退之间,予求学报国之忱,有隐痛焉。民国七年,今大总统孙公,被举为大元帅,乃命陈公炯明,率师援闽,进克漳州,君闻之喜,即间关入闽,奉委独立营第一连连长,九年升营长兼连长如故。我军返粤,君率部,随邓参谋长仲元,当敌左翼。潮汕底定,敌军屯守惠阳。之役,陷阵冲锋,迭破敌垒及淡水之役。敌以君部锐甚,拟退却,君冒阽突进,无何敌援大集,卒至弹尽援绝,遂为敌创。由敌护伤队,载回广州医院,漠视之,不加调理,且挪揄之日: “君何败耶?!”,应曰: “是役也,系而军之成败,吾欲减少战祸,故鼓勇直前,蒇乃事,虽死无憾,况败耶?!”,敌闻之乃色变,愧怍而首不能仰。盖自民国以来,国事蜩塘,半由武夫政客,动辄以权利归,踞高位,护厚禄,自以为一世之雄,而转瞬败灭,为天下笑。焉知滔滔之世,尚有不负所学,慨慷赴难,如君之成仁取义,而无所愧者乎?使闻君对敌之言,而不由然生爱国之心者,非人也矣?!君卒后,为敌薄葬北郊。十年春,子渊先生自邑来,择于省东门外二望冈,陆军忠烈祠对面浸水山,坐亥向已之原,改葬忠骸,以书告扬,乞志其墓,扬愧不文,虑弗克彰先烈,谨记其卓荦大节,以告来者,其详则俟他日国史焉。君享年三十二,妻林氏,生子名尚乾,才七岁云。 中华民国十年夏(墓志代传) 罗师扬:字幼山,原粤军总司令部秘书,曾任兴宁县县长,著名历史学家。曾特为民主革命先驱何贯中作传并题写碑文。 个人年表1888年,出生 3月12日,出生于名门望族,广东--梅州--兴宁市石马镇,“星窝子”顺裕庐,字庸非、辉淑,讳贯中,少聪敏、胆识过人;父晖吉公;兄弟排行第六,长兄何子渊。 1893年,5岁 在石马镇马下村“柳塘坑”--何子渊创办的(宇)“雨南洞小学”启蒙, 1899年,11岁 师从梅州大儒罗斧月,为入室弟子;并接受正在兴宁县衙担任督学的兄长何子渊训导,国家观念殊深,“不屑于词章记诵之学”。 1904年,16岁 2月,就读何子渊萧惠长邱逢甲等人创办的新式学校“兴民学堂”;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常冠其曹”。 1905年,17岁 考入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开始投身军界,是年寒假回乡,由长兄何子渊主盟加入同盟会。 1907年,19岁 破格提前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 1909年,21岁 陆军四中毕业后,派往河北保定实习,经革命党人内部举荐升入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袁世凯主政时更名为陆军大学)深造;与广西学生李济深为“同校、同期、同班、同寝室、同一张床”的同学,结为“拜把子”兄弟。 1911年,23岁 10月10日晚,湖北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迅速在军校传开,学校当局不得已于当晚10时许开始宵禁戒严,何贯中将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得到“把哨”同学中革命党人的秘密协助,带着工具、炸药等爆破器材悄然翻越围墙离开学校,摸黑潜到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将铁桥炸毁,并于天亮前全部安全返回寝室;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革命运动,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1911年 12月8日,广东军政府组织北伐军从广州出发讨伐清军,何贯中闻讯后马上赶赴上海,找到军长姚雨平,请求参加战斗,被姚雨平委任为北伐军第二十二步兵师八十七团第三营营副,固宿两役后晋升为营长,在固镇、宿州、徐州三大战役中大败清军,津浦线主战场的节节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路北伐大军;终于成功迫使清朝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袁世凯实行南北议和。 1912年,24岁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2月12日,宣统皇帝在北伐军强大的压力下,被迫退位;南北议和成功后,何贯中再次回到已更名为“陆军大学”的保定军官学校学习。 4月,陪同长兄何子渊到南京晋见已卸任的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宾主合影留念;中山先生即兴挥毫为子渊公题词:“西湖龙井,信阳毛尖;甘苦自珍,箭竹顶茶”,并以签名私人照片赠予何贯中,以示嘉勉。 1913年,25岁 3月20日,宋教仁遇刺,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当时已担任学生领袖的何贯中,被当局怀疑是煽动陆军大学学生闹事反袁的主谋,被勒令离开军校。 7月,赴日留学。 1916年,28岁 1月初,袁世凯称帝,何贯中归国与革命党人一起奔赴广东、香港,商讨讨袁大计,讨伐袁军。 6月6日,袁世凯败亡后,何贯中再次回到陆军大学,同年以工兵科优等毕业,派赴北京南苑第十五师见习。 1918年,30岁 孙中山被推举为海陆军大元帅,成立援闽粤军,命令陈炯明率师援闽,进克漳州,何贯中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高兴,即随部队开跋福建,被委任为独立营第一连连长。 1920年,32岁 2月,何贯中升任援闽粤军独立营营长兼第一连连长。 9月,奉孙中山之命,经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姚雨平等人多方斡旋,何贯中率部与邓仲元参谋长回师广东平叛桂系军阀莫荣新,充任左路军,抵挡左翼之敌;潮汕平定之后,桂军被迫退守惠阳。 粤军冲锋陷阵,连续攻破敌方多重防线的惠阳淡水之役,敌军因何贯中部异常锐利凶猛,打算撤退弃守,但何贯中邓仲元却越战越勇,并指挥独立营官兵冒险向前冲锋穿插,没想到桂军赶来增援的大部队突然杀到,全营官兵一直战斗至弹尽援绝,最后,阵地不幸被敌军攻陷;邓仲元只身脱险,何贯中身负重伤,敌军慑于何贯中所担任的军职,不得已用担架将他抬回广州医院(即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但桂军对何成见颇深,态度非常冷漠,不加调理,而且调侃他说“你为什么会失败啊?!”,何贯中历声答道:“这一仗关系到全军的成败,我想减少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祸害,所以一鼓作气往前冲,死算得了什么?就是死了也不感到遗憾!何况失败呢!”,敌人听了何贯中的回答,脸色大变,羞愧得连头都抬不起来。 10月16日上午10时20分,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时年32岁;孙中山大元帅闻报何贯中牺牲的消息,泣不成声,连连哀叹:“我的眼镜打烂了,我的眼镜打烂了……”,并随即追授何贯中为上校团长,安葬广州瘦狗岭“粤军第一师陵园”,碑文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原粤军总司令部秘书、兴宁县县长罗师扬所书。 “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为原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蒋中正所题,何贯中是安葬在广州粤军第一师陵园之阵亡粤军军官中级别最高的高级将领。 妻林氏,生子名尚乾,时年7岁。 参考资料1、据郑志廷 张秋山等编著:《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人民出版社2005年8 月版)第348页“因参加二次革命被陆军部开除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生名单”记载,何贯中在其名录中。 2、据韩锋《辛亥什忆》(《广东历史资料》1959年第1期)记载,何贯中曾在1911年介绍韩锋加入中国同盟会。 3、据刘真主编:《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996页所录的《政府公报》1913年7月18日第431号记载,何贯中曾留学日本。 4、武昌起义当晚,何贯中组织李济深等军校同学炸毁漕河铁桥的经历,何贯中曾亲口对他同胞兄弟讲述,在李济深早年历史中得到印证。 5、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原粤军总司令部秘书、兴宁县县长罗师扬所作的何贯中碑铭——《 何 贯 中 传》。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