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政县台子街清真西大寺 |
释义 | 基本信息和政县台子街清真西大寺 地址:甘肃省和政县城关镇麻藏村 邮编:731200 现任教长:胡赛尼·丁琳 现任学董:马忠山 简介亦称西道堂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甘肃临漳学者马启西创建西道堂教礼,以《古兰经》为依据,宣扬伊斯兰教,名闻遐迩。原台子街寺(现为台子街东寺)北庄阿旬马英贤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去挑州(今临潭县)拜谒马启西,因乐其道而改行西道堂教礼。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其家中设立道堂,并建造了3间礼拜堂,取名清真西寺(与村东 端的东寺相区别),进行宣教布道活 动。因其造诣颇深,宣教有方,深得台子街穆斯林群众的拥戴。 民国3年(1914年),地方军阀马安良镇压西道 堂时,马英贤阿訇被杀害于临夏。后 其叔父马良、六弟马万有、次子马佑 臣先后掌教,并聘请马五师大、苏阿訇、马福海(东乡人)等先后为开学阿 訇。 礼拜堂仍设在道堂内,平常有满拉20余人。至民国33年(1944年),在西道堂第四任教主敏志道(亦称敏学成)的倡导下,在卧龙山麓,台子街中心,依山开辟寺地4亩,修建北房5间,厨房6间,作为礼拜,宗教活动的场所。次年,又扩建前厅后楼式瓦房5间。民国37年(1948年)奠基修建大殿,于第二年建成以卷棚、大殿、小殿三位一体的宫殿式大殿。主体工程大量采用斗拱、悬梁吊柱,以木雕砖刻,琉璃瓦作装饰,飞檐翘角,气魄宏伟。 其结构独特,梁柱木料之粗大,耗资之多,略次于西道堂所建临出西大寺、卓洛寺,遂改称台子街清真西大寺、1958年被关闭,“文革”期间大殿及配房先后被拆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其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1981年在西道堂第五任教主敏生光主持下,在原址重修大殿,采用中西合壁形式,砖木混凝土结构建造,大部分木材及建筑费用由西道堂资助,于1982年竣工。大殿分雨棚、正殿两部分组成,正面为5间,进深为3间,俗称“五转三”。 大殿为起脊式,檐角凌空,上设脊兽,宝瓶,一弯新月直插云霄,絮絮生辉,雄伟壮观。雨棚为平台式,前沿中央砌一道眉墙,上雕有敏生光亲题“台子街清真西大寺”八个金色大字,两端各建一座六角亭式坝顶宣礼塔,玲珑精巧,与大殿雄姿相映衬,别具风格。殿前雨棚两端墙壁以水泥仿砖雕刻及纯砖雕两种手法加以装饰,图案醒目,刀工精湛。左壁为《古兰经》语,两分配有对联一幅:“勤礼五功体认乎无声无臭;谨斋三月操存于不睹不闻”。右壁为《圣训》语:”拜主如见主,尔虽不见,主实见之”。 也配有对联:“名实兼收不独润身还润屋,经营俱到真能成己更成人”。墙外壁上砖雕一帧“松月图”,两边也饰楹联一幅,均为西道堂道祖马启西之遗作。再前为三级平台,在左中右分别砌筑九级;踏步,分三处可拾级进入大殿,大殿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可容纳450)余人礼拜。北端为带出廊的5间讲经。堂,东边两端带有耳房、办公用房,南有西式平顶楼一幢。一楼为沐浴室,二楼作会客室及阿訇住室。全寺除大殿外,共有房屋34间,建筑面积为389平方米。清真寺大门设在寺址正南,出门便是通向县城的公路,东距县城6.5公里。 本坊历来重视文化教育,鼓励道堂内和当地各族男女学龄儿童上学,学习文化,同时,还选拔道堂内学习好的青年上中学和大学,故其成员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据《和政县志》及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本坊著名人士有马周、马廷武、马广祯、马德良、马广范、马延选、马维俊、马文范、马得祥等人。教民871人,其中回族808人,东乡族45人,撒拉族18人,主要信奉西道堂教礼。现有学董11人,阿訇2人,满拉5人。寺内珍藏有阿拉伯文经典50余部。本坊朝觐哈吉有王伯麒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