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和政县台子街清真东寺
释义

基本信息

和政县台子街清真东寺

地址:甘肃省和政县城关镇麻藏村

邮编:731200

年代:约于1379年(洪武十二年)

清真寺简介

和政县台子街现住有汉、回、东乡、撒拉、保安等5个民族的群众137户,689人。汉族只有15户,90人;穆斯林65%以上的系西道堂学派,其余分属于伊黑瓦尼、北庄、花寺、灵明堂、大拱北、张门、胡门。 台子街现有清真寺两座:一曰台子街清真东寺,历史悠久,遭遇坎坷;一曰台子街清真西大寺,规模较大,影响较广。

穆斯林均以务农为主,劳务输出及兼营服务业为副。清真寺无“卧益夫”收入,自养条件差,阿訇生活及寺内一切费用,以天课收人及教众自愿捐献解决。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

台子街清真东寺坐落在台子街村东台,坐北面南,前临和铁公路,总面积3亩。据历史记载,和政县地处古“丝绸之路”的“羌氏古道”,唐代就有阿拉伯、波斯商人及使臣往来于西安,这里是必经之地,据传曾有穆斯林留居过这里。

1227年(金正大四年),成吉思汗克河州,屯蒙古军于宁河,1272—1280年(元至元九年~至元十七年),忽必烈屯军驻守,设宁河县,复又立宁河驿,并命都实为招讨使出沙马关(今和政新营关),寻求黄河之源。期间编入“探马赤军”的蒙古军中的回回人被“随地入社”而成为这里的穆斯林。

1377年(明洪武十年),征西将军邓愈讨伐吐蕃于此,副将沐英随征,讨平后驻军于宁河(今和政)屯守。沐英军中有很多穆斯林,为进行宗教活动,约于1379年(洪武十二年),在宁河县城(即现和政县城)首建清真寺。

据当之年的老人传说。这座寺就是台子街东寺的前身。从此穆斯林大批量增多,他们便成了和政回族最早的先民。至1723—1735年(清雍正年间),发生一股严禁回教,拆毁礼拜寺,一应礼拜礼俗等“尽行禁革”的浪潮,一时地方官员视穆斯林每日拜前的宣礼为鼓动人们的“喊杀声”,“召喊聚众,图谋不轨”。五时的礼拜诬为“聚众烧香,夜聚晓散,引诱乡愚。”

勒令将该寺搬迁到离县城10多里外人烟稀少、而穆斯林不多、且居住又很不集中的台子街村东(迁建年代待考)。至1740年前(乾隆年间),该寺在和政五庄口地区仍是仅有的一座清真寺。

这就是台子街东寺的由来。当时,信教群众为了恪守信仰,坚守礼俗,和维护礼拜寺的存在与安全,在大殿旁竖立一块刻有“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石碑,表示“祝延圣寿,”希冀“圣明”赐思。当初,穆斯林皆属格迪目,至1814年(嘉庆十九年),东乡人马葆真去麦加朝觐回来后,在北庄传教,信者日众,台子街寺教民也改信北庄。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马英贤及部分教民改宗西道堂,并在其家中建立礼拜堂,因位于该寺之西而称为西寺,自此该寺自称东寺或下寺。东寺原建大殿古朴壮观,附设房屋应有尽有,但在1928年(民国17年)毁于兵资。民国22年 (1933年),由马迁武(维卿)等倡议重建,规模虽不大,但格局很紧凑,1966年又毁于“文革”中。

1983年,由马正中、罗进福等发起,在王向智等大力支持下,又在原址上重新建造。大殿 为3间古典式大五架造型的土木结 构带出廊的瓦房,前设1门2窗,古朴 幽雅,小巧玲珑,建筑面积140平方 米,可容百多人礼拜。北建阿旬住房、待客室、经学堂用房5间,东有灶房、库房4间,南建沐浴室及大门5间。布局较合理,是处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据相关资料显示,教众包括台子街和邻村的黄家庄、年家庄、堡子、新庄未等村共54户,238人,均属老教,有北庄、华寺、胡门、灵明堂,张门和大拱北等信徒。 他们认主遵圣,同居一堂,奉行五功,团结无间。据相关资料显示,有阿訇1人,满拉3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9: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