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和友人鸳鸯之什
释义

《和友人鸳鸯之什》是唐代诗人崔珏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意境优美,独具特色,使作者也因此有了“崔鸳鸯”的美誉。

作品名称:和友人鸳鸯之什

创作年代:晚唐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崔珏

作品原文

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作品格律

这首七言律诗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仄起式;其韵脚是:上平五微(平水韵)。

翠鬣红毛舞夕晖,

水禽情似此禽稀。

⊙○⊙●●○△

暂分烟岛犹回首,

⊙○⊙●○○●

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

⊙○○●●

逐梭齐上玉人机。

⊙●●○△

采莲无限兰桡女,

笑指中流羡尔归。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作品鉴赏

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崔珏

翠鬣红毛舞夕晖, 水禽情似此禽稀。

暂分烟岛犹回首, 只渡寒塘亦并飞。

映雾尽迷珠殿瓦, 逐梭齐上玉人机。

采莲无限兰桡女, 笑指中流羡尔归。

崔珏这首诗很有特色,作者竟因此被誉为“崔鸳鸯”。

诗人咏鸳鸯,首先从羽色写起。他以“翠鬣红毛”这样艳丽鲜明的字眼来形容鸳鸯,又着意把它放在夕

晖斜照的背景下来写,以夕晖的璀璨多彩来烘托鸳鸯羽色的五彩缤纷,这就把鸳鸯写得更加美丽可爱了。“

舞”字下得尤妙。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鸳鸯浮波弄影、振羽欢鸣的种种姿态,云锦、波光交融闪烁的绮丽景象

。只此一字,使整个画面气势飞动,意趣盎然。

然而,鸳鸯之逗人喜爱,并非仅仅因其羽色之美,而是因为它们习惯于双飞并栖,雌雄偶居不离。这种

习性,是一般水禽少有的。人们正是取其这一点,用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所以,诗的第二句直接点明多

情这一最重要的特征。“水禽情似此禽稀”,一语破的,切中肯綮,以下各联就紧紧抓住这一“情”字,从

各方面去加以表现。在结构上,此句既紧承首句,又开拓下文,是全篇转换的枢纽。

第二联正面描写鸳鸯之多情、重情。鸳鸯栖息在内陆湖泊溪流中,其活动范围并不大,回旋余地亦较小

,但它们无时无刻不相依相守。你看,当它们飞向烟云萦绕的小岛时,难免一前一后,稍稍拉下了距离;然

而,即使是这样短暂的分离,鸳鸯也是难舍难分,前者频频回顾,后者紧紧相随,表现出依依眷恋的深情。

深秋水枯,池塘显得更加狭小,但哪怕只是渡过这样狭小的寒塘,它们也不愿须臾离开,一定要相逐相呼,

双双接翼齐飞。“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诗人从鸳鸯日常的飞鸣宿食中选择这两个最能表现

其多情的细节,淡笔轻描,就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维妙维肖,淋漓尽致。这一联对偶工整而又自然流利。“

暂”与“犹”,“只”与“亦”四个虚词,两两呼应,顿挫传神,造成一种纡徐舒缓、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使鸳鸯的“情”显得更加细腻缠绵、深挚感人。这一联历来为人称道,成为传颂不衰的名句。

正因为鸳鸯是幸福美好的象征,人们常常以它来寄托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因此人们的衣饰什物常以鸳鸯

命名,如鸳鸯枕、鸳鸯衾、鸳鸯盏、鸳鸯机等等。第三联就是从人和鸳鸯的这种联系上生发联想,进一步表

现鸳鸯的情。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它们覆盖于

珠殿之上,绚丽美观。“映雾尽迷珠殿瓦”,诗人想象鸳鸯在淡淡的晨雾中飞翔,透过五彩烟霞看见了鸳鸯

瓦相依相并,不禁为之动情而迷恋不已。“逐梭齐上玉人机”,织有鸳鸯图案的锦锻叫鸳鸯锦,是人们根据

鸳鸯双飞并栖的情状精心织出来的,而诗人却幻想是鸳鸯双双追逐着梭子,飞上了织机。构思奇特,处处突

出一个“情”字。与上联对照起来看,一写眼前实景,从正面落笔;一则运实入虚,从侧面烘托,前后映衬

,虚实兼到,从而把鸳鸯的习性表现得既充分鲜明,又生动有趣。

以上六句直咏本题,尾联则别开一境,宕出远神。“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诗人由想象

回到实景。此刻,晚风初起,暮色渐浓,采莲姑娘打桨归来,阵阵笑声掠过水面,惊起一对对鸳鸯,扑剌剌

比翼而飞。此情此景,唤起姑娘们多少美好的向往,多少幸福的憧憬!正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

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笑指”二字,十分传神,使女伴们互相戏谑、互相祝愿、娇羞可爱的神

态,呼之欲出,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这里不似写鸳鸯,却胜似写鸳鸯,有“不着一字,尽

得风流”之妙。就全诗布局看,这尾既与开篇紧相呼应,有如神龙掉首,又使“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

青春的欢笑声,不绝如缕,把读者带入了优美隽永的意境之中。作者简介

崔珏

唐代诗人。字梦之,祁州人。生卒年不详。《全唐诗》有对他的介绍:“尝寄家荆州,登大中(847-860)进士第,由幕府拜秘书郎,为淇县令,有惠政,官至侍御。诗一卷。”与李商隐交谊甚厚,故有人称其诗“分有义山余艳”。《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11: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