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 |
释义 |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是关于研究“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及其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体现》、《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等文章。 图书信息书 名: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 作 者: 李永升(作者), 陈伟(作者)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ISBN: 9787810939195 开本: 16开 定价:30.00 元 出版日期:2009-04 ISBN:781093919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页数:322页 印张:1次 内容简介《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李永升,男,l964年生,安徽怀宁人,198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主任,刑法学教授,刑法专业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犯罪学会理事,重庆市刑法学研究会理事,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重庆市法学会学术委员等职。自任教以来,撰写《刑法学的基本范畴研究》(专著)、《中国特别刑法通论》(主编)、 《国家公务员犯罪及其防治》(副主编)、《刑法学》(副主编)等专著、教材、论文集40余部,于《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现代法学》、《法律科学》、《重庆法制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文章160余篇,上述成果有10多项获省部级、校级一、二、三等奖励。曾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硕士生导师、重庆市教委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陈伟,男,1978年生,湖北宜昌人,200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讲师,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重庆市綦江县人民检察院挂职干部。自读研以来,于《刑法论丛》、《中国刑事法杂志》、《人民检察》、《青少年犯罪研究》、《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图书目录第一编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政策研究 1.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2.“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探寻 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及其实现 4.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 第二编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基本原则研究 5.罪刑法定主义的困惑及其出路 6.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涵解读 7.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 8.罪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体现 第三编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犯罪总论问题研究 9.从“灭门惨案”反思法律信仰与和谐社会建构 10.“当场击毙”行为的性质定位与制度规范 11.刑事责任年龄的刑法适用 12.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 13.非共犯教唆视野下的教唆行为与教唆罪的构建 14.转化犯的立法价值及其立法例的理性反思 第四编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罚总论问题研究 15.刑事责任的概念和本质 16.刑事责任在刑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之反思与重构 17.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 18.未成年人累犯问题的批判与重构 19.单位累犯若干问题探析 20.过失普通累犯问题研讨 21.我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普通累犯制度之比较 22.以人为本视野下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 第五编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罪刑各论问题研究 23.贷款诈骗罪的若干问题研析 24.盗窃GPS财物既未遂问题探析 25.对废弃的彩票加工复原并出售行为的定性分析 26.我国刑法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探究 27.和谐社会语境下法庭秩序的刑法保障 28.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的构成特征探讨 29.受贿罪相关问题探析 30.枉法仲裁罪追诉方式之变更及其提倡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纲领以来,关于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搞好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成为广大理论与实务工作者研究的热门话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总体精神。为了充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结合刑法理论与刑法实务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了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政策、刑法基本原则、犯罪总论、刑罚总论与罪刑各论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借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后记我和我的博士生陈伟合写的这本《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一书即将面世,值此书付梓之际,略述数语,权作后记。 本人之所以在今年推出这部合著,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华诞,出版此书,借以向共和国60周年献礼。二是借此书的出版以弘扬和谐社会的理念,尤其是在刑法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将刑法各方面的问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使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合拍,为早日建成和谐社会而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三是今年是本人研究生毕业暨任教20周年,虽然20年来,在科研方面不敢妄称成绩斐然,但自感没有落伍于时代,这也是出版本书之又一动机。自任教20年来,本人在邓又天教授、董鑫教授、高绍先教授、赵长青教授等老一辈刑法学家的亲切关怀、教研室各位同仁的鼎力协助以及各位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下,撰写专著、教材、论文集达40余部,撰写学术论文、文章160余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法学》、《刑事法学》和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法学研究年鉴》全文转载和摘登的论文有十余篇。以上成果有十多项荣获司法部、四川省、重庆市和西南政法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成果奖。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前述原因之外,作为一个中华学人,与自身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感和对学术无止境的追求精神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出版此书,以作20年学海求索之印记。四是借此书的出版为培养和造就刑法学界的学术新人尽为师之责。我的博士生陈伟同学自攻读硕士研究生以来一直潜心于学术研究,历经数载,于《刑法论丛》、《中国刑事法杂志》、《人民检察》、《青年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充分发挥了一个青年刑法学者所应有的主力军作用,从其研究成果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刑法学术功底,而且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因此,出版此书,借以向刑法学界推出学术新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