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和县
释义

和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十朝古都南京,濒九州米市芜湖,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总面积1319平方公里,人口59万人,辖9镇,85个村委会、30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人。

中文名称:和县

外文名称:Hexian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安徽省马鞍山市

下辖地区:辖历阳镇、香泉、乌江等9镇

政府驻地:历阳镇历阳东路87号

电话区号:0555

邮政区码:238200

地理位置:安徽省东部,长三角地区的边缘

面积:1319平方公里

人口:59.1512万人

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霸王祠、鸡笼山等

车牌代码:皖E

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

县城常住人口:10万人

区划代码:340523

地理位置

和县区位优势独特。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巢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乘车自县城至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120分钟。“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65公里,有三处1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即落脚在和县南端,南京长江大桥至和县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至和县北端只有20公里。马鞍山长江大桥即将于2013年底建成,其引桥在和县东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已形成,投资、旅游,方便快捷

邮编:238200 代码:341424 区号:0555

拼音:Hé Xiàn 英译:He County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现属于马鞍山市管辖。长江西岸,东北与江苏省毗邻。总面积1318.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4.3万,常住人口46万,辖9镇,85个村委会、30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全县辖9个镇:历阳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县政府驻历阳镇。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江淮丘陵尾部,海拔200~300米,东南大部为沿江平原,海拔50米以下。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并行注入长江。滁河为本县与全椒县界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7℃,年降水量1000毫米。矿藏有煤、铁、白云石、黄砂等。

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沿县南缘而过,105、206省道贯穿全境。名胜古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鸡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霸王祠(西楚霸王项羽自刎地)、陋室、镇淮楼。

历史发展

和县古老而又神奇。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了这片土地,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和县猿人”的命名,将和县推向了世界。和县山川毓秀、名胜棋布,西楚霸王项羽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天门山、刘禹锡贬谪和州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明太祖登临点兵的镇淮楼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唐朝著名诗人张籍、宋朝歌豪杜默、爱国诗人张孝祥、清朝文学家陈廷桂、当代草圣林散之、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等均是和县之骄傲。

物产资源

和县年轻而又富饶。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磷、白云石、石灰石、黄沙等矿产资源,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风吹进了这片热土,和县从此焕发青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棚蔬菜名震大江南北,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开辟了乌江、历阳两个工业园,构筑起造纸、机械、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旅游产业蓬勃兴起,规划建设了中国国际香泉湖、天门山、霸王祠等重点旅游景区。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动态位次列全省第8位。一批有识之士纷至沓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发展目标

如今,随着“东向战略”的实施,和县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梯度转移的现代工业制造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区位独特,环境优越,劳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发展前景广阔。

按照县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目标,抢抓示范区建设和区划调整的重大历史机遇,靠紧马鞍山、做足宁文章,大力推进“三沿”战略,致力建设中心城市主城区和江海联运枢纽中心,着力打造临港加工制造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温泉度假休闲运动基地,努力实现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3%;财政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27%;固定资产投资310亿元,年均增长25%;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亿元,年均增长19%。

自然地理

地理概况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地处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东北与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隔、南临芜湖市鸠江区、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全县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宽约36.4公里(窄处约17.5公里) ,总面积为119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4.3万,下辖9个乡镇。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得胜河、石跋河等五条河流,另有滁河为县北界河。

气候概况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5021℃、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发量1488mm,7月份最大,达204mm;元月份最小,仅52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自然资源

和县素有“鱼米之乡”。全县耕地面积100.38万亩,宜林面积为19.38万亩。该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发现的主要矿藏有煤、铁、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沙、地热、矿泉等十多个矿种。其中煤预计储量100万吨,磷矿为预计储量50万多吨,白云石预计储量为3亿多吨,石灰石预计储量10亿多吨。尤以建筑石料、水泥用灰最为丰富。

历史概况

建置沿革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周朝属扬州之邑,春秋战国属楚。秦王政二十四年,置历阳县,属九江郡。汉属淮南国,晋属扬州淮南郡。唐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西梁山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1959年4月划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2011年划给马鞍山市。现和县属安徽省马鞍山市,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

中共组织在和县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和县建立较早,1927年4月,中共和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于反革命逆流波及至县,境内一些共产党员仍然以各种形式,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自1938年9月开始,先后建立和含临时前委、和含全县委、和江中心县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县委。1942年,在和含境内,建立拥有1000人枪的含和独立团,1943年,扩建为3000人武装的含和支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任支队人和政委,马长炎任副支队长。同时,在和含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专员公署。从而使这块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块基地,又是沟通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七师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据地党政干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和县抵达苏北。1946年7月,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和含地区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梦任中共和含工委书记,并组建和含支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的斗争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约计35000人,分驻在乌江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同年4月上旬,为扫清渡江战役的障碍,三野三十军九十师二七〇团,参加进攻西梁山敌军阵地。朱慕萍团长亲自指挥主攻,光荣牺牲。1949年4月23日,和县全境解放。中共和县县委下辖7个区委、42个支部。7月,属江全县、临江县管辖的原和县地域全部划归和县。全县共建7个区,1个直属镇,75个乡镇。

行政人口

行政区划

和县现辖9个镇,85个村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县政府驻历阳镇新城开发区。其中历阳镇辖17个村委会、8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历阳镇陋室西街;白桥镇辖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白桥;姥桥镇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姥桥;功桥镇辖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功剩桥;西埠镇辖11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西埠;香泉镇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香泉;乌江镇辖11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乌江;善厚镇辖7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善厚集;石杨镇辖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石杨。和县辖9个镇:历阳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42746人,总户数为166911户,户平均3.25人。总人口中男性为284420人,女性为258326人。

少数民族和宗教概述

和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大县,现有回、苗、壮、藏、蒙古、维吾尔等25个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3%,其中回族占绝大多数,约8500人。全县有2个回族行政村,1个回族社区居委会,16个回族自然村,2所民族小学,1个民族饭店,2座清真寺。

和县境内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宗教团体有三个,有“和县佛教协会”、“和县伊斯兰教协会”、“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全县批准登记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147处,其中基督教堂点118处,佛教寺庙27座,清真寺1座,天主教堂1处,信教群众7.1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13%,其中基督教信徒4.5万余人、佛教徒1.8万余人、伊斯兰教徒0.8万余人,天主教徒40余人。

人文艺术

戏剧历史与现状

和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文化生活的需求。诸如:秧田里唱秧歌;山沟里唱山歌;闲歇时玩龙灯、打莲枪。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每逢过年过节、庙会、宗祠祭祖都要请比较正规的“倒七戏”前来助兴。这就是“倒七戏”商业化的开端。据实物考证,早在清朝末年,就有相当数量的“倒七戏”班社活跃在江淮之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和一些权贵、族群的歧视,“倒七戏”只能局限在“三小戏”(即三个演员一台小戏)的范围之内。但她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人民的喜爱。

解放后,文艺复兴,1955年7月,县文化科根据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将“得胜”、“人民”两民间剧团改编成和县庐剧团。从此,庐剧在和县这块肥沃而秀丽的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与此同时,和县先后还成立了京剧团、杂技团、文工团。为了有效地办好剧团,根据全国的经验,确定了一县一团方针,京剧团、杂剧团被划入芜湖地区。文工团的骨干充实到庐剧团。这样,和县庐剧团就成了唯一的地方剧团。经不断的改革创新,五八年后,庐剧团拥有了专业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灯光,整团演职员七十多人。能够独立地排演大型古装戏,现代戏。

一九六四年后,大演革命现代剧浪潮席卷全国,该县专业、业余剧团全面禁演古装戏。全县各业余剧团改成宣传队,以自己的方式表演身边的事。县剧团除了正常演出外,还创作了小戏《救牛》参加省文艺调演,得到好评。省文化厅还组织抽调省内最优秀的专家进行加工修改,计划参加华东地区文艺调演,后因故未能成行,但和县庐剧团在省内艺术界的地位从此确立。

在大演革命样板戏的年代里,该县专业、业余文艺团体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平原作战》、《海港》等。和县庐剧团还创作了小戏《春满伙房》、《山村新风》、《牛栏春暖》、《差在哪里》,参加了省文艺调演,得到了省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当时的《新安徽报》都作了全面报道。

一九七七年后,古装戏重新开放,和县庐剧团立即排演《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济公传》等几十出大型古装戏走遍了大江南北。农村的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曾由县庐剧团培养成长起来的演员武道芳,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当选为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录制的庐剧磁带远销港台、东南亚。

获奖及评价

和县庐剧团是我县戏剧工作的主力军,创作的戏剧、小品曾多次在省、华东及全国获奖。近年来为配合县各项中心工作,编排了大量的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演出,并长期深入农户、村头。每到一处都深受欢迎。2005年在沈巷镇丰圩行政村演出后,一位农民激动地说:“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戏送到我们村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他们还分别为南京雨花节、芜湖卷烟厂、巢湖大市场、和县华星公司、县供电局、县财政局等企事业单位作大型专场演出。据统计1997年以来和县庐剧团平均每年演出场次达160场,在全省剧团也属领先。和县庐剧团1991年、2000年两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省委宣传部还授予“三反对、三下乡、一提倡活动”先进集体。

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和县文化底蕴丰厚,戏剧人才辈出。在新的征途上必将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经济和社会发展

综合

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3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9.3亿元,比2006年翻两番,先后突破7个亿元大关,年均增长31.95%;固定资产投资101.5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亿元,年均增长17.1%;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7亿美元,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二;农民人均纯收入7890元,比2006年增加4180元;金融机构存款期末余额121亿元,是2006年的2.5倍。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示范基地县、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计划生意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

农业和农村居民生活

和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先进县”,多次被省级评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农机十强县。到2005年底,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0.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68.0万亩,比上年增长2.6%;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0.6万亩,比上年下降3.1%;棉花种植面积4.2万亩,比上年下降2.3%;蔬菜种植面积28.0万亩,与上年相比持平。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由上年的43.7:56.3调整为今年的45.2:54.8,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30.0万吨,比上年增长7.7%,其中:夏粮总产量2.0万吨,增长48.7%;秋粮总产量28.0万吨,增长5.5%。

农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分别为:15.2亿元、0.2亿元、4.1亿元、2.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6%、3.8%、-0.1%、6.6%。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0.8%,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单位耕地面积创造的种植业增加值1159元/亩,比上年增长2.0%。退耕还林工作进展有序,退耕还林面积53公顷。养殖业克服“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家禽饲养量、出栏量均保持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0%;水产养殖结构调优,特种水产养殖比重上升。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8.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0%;收割机械283台,同比增长97.9%;排灌动力机械52793台,比上年增长2.1%;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8896吨;农业用电量616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0%。

“三棚加一塘,致富奔小康”──大棚蔬菜、大棚养鸭、大棚养鸡和精养鱼塘,是和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是农民致富的源泉。

大棚蔬菜:和县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到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6.7万亩,年产量50.9万吨,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之后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五个能人带全乡,万吨蔬菜过大江”曾传为佳话,是和县蔬菜发展的缩影。

大棚养鸭:2002年,全县大棚养鸭920户,出栏850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了51%和25%。其中素有鸭子之乡的香泉镇大棚养鸭户高达600户,出栏肉鸭50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0%和43%,其效益年均只纯利用1.34元,增长25%。2002年,该镇高架大棚发展150座,共饲养230万只肉鸭,只均获得纯利1.5元左右。

大棚养鸡:发展以沈巷、乌江为中心的土肉鸡生产,2002年,全县有养鸡大户150户,出栏土肉鸡230万只,与2001年基本持平。其中,沈巷镇养鸡大户30余户,出栏良种土鸡60万只,乌江镇养鸡大户70余户,出栏土肉鸡80万只。

精养鱼塘:2002年,我县水产养殖14.5万亩,水产品产量2.43万吨,渔业产值1.34亿元(90年不变价),特种水产养殖面积7.9万亩,以上各项指标分别比1998年增长22.9%、24.0%、10.7%、54.9%。五年来,我县在全省渔业致富工程评比中,先后1次被评为渔业致富先进县,2次被评为省渔政管理先进县。

2010年,我县农业经济总体运行良好,持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全县农业实现增加值19.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6%。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全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49.39万亩,比上年增长0.1%;受灾害影响粮油产量有所减少,全年粮食总产38.4万吨,比上年下降0.4%;油料总产2.93万吨,比上年减少17.8%;蔬菜播种面积与总产分别为26.83万亩和46.79万吨,均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分别增长了1.4%和3.9%。畜牧水产保持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47万吨,增长1.0%。水产品产量增长4.0%。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0.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5%。农用拖拉机31087台,增长4.1%;农用运输车2285辆,增长1.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43万吨。农业用电量3925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49.14千公顷。 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33元,比上年增长17.4%。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908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9.2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0%。年末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52台、电冰箱82台、空调器43台、热水器24台、微波炉8台、移动电话114部、家用计算机4台。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3%。

工业和建筑业

2010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2.87亿元,增长22.7%。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7%,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1%,拉动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53亿元,增长24.0%。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15.0%;重工业增加值20.06亿元,增长25.5%。大中型工业增加值8.6亿元,增长6.9%。全县四大传统主导产业呈现全面增长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同比增长11.8%;化工业实现增加值4.92亿元,同比增长3.6%;建材业实现增加值5.52亿元,同比增长37.1%;泵阀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7亿元,同比增长46.3%,四大主导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68.7%。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纳税过百万元的企业34户,比上年增加8户。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08亿元,增长24.5%;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2.98亿元,下降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2.27%,同比上升了21.4个百分点。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单耗为0.51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6.2%。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大米产量14.36万吨,下降5.7%;水泥378.52万吨,增长56.1%;化学农药原药产量5.33万吨,增长11.1%;配合饲料10.21万吨,增长19.9%;泵34909台,增长24.6%。

“十一五”期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30.3%。 全县建筑业增加值8.53亿元,增长16.8%。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8.47万平方米,增长0.7%,其中,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9.38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2010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04亿元,增长39.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30亿元,增长33.7%。

三次产业投资呈现“两快一缓”的格局,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全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83亿元,增长45.2%,高于全县投资平均增长水平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88亿元,增长45.2%,高于全县投资平均增长水平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有所放缓,投资额为49.33亿元,增长37.6%,低于全县投资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与我县现阶段发展目标相适应。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升温。2010年,在国家多次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宏观环境下,全县房地产市场依然火爆。全年全县商品房销售面积49.73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3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7.46亿元,同比增长1.8倍。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53亿元,增长38.6%,在全县固定资产中所占比重高达13.6%。

“十一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8%。

国内贸易和物价

2010年,全县消费需求稳定,热点商品继续旺销,消费品市场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全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0亿元,增长19.3%。

乡村消费需求旺盛,拉动作用增强。全县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5.2%。乡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8%。

批发业、住宿业、餐饮业快速增长。2010年,批发业持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累计实现零售额1.3亿元,增长20.0%;全县住宿业实现零售额0.27亿元,增长26.3%;全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34亿元,增长21.9%。

“家电下乡”政策成效显著,截止到目前,全县 “家电下乡”累计销售家电9.16万件,销售金额2.18亿元,发放补贴资金0.18亿元。

“十一五”期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9%。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1%,八大消费品大类“五涨三降”。其中:食品上涨5.8%;烟酒及用品上涨4.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0%;居住上涨6.2%;衣着下降2.8%;交通和通信下降0.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3%。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7.8%。

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进出口1.66亿美元,增长20.1%。其中,出口1.48亿美元,增长23.2%;进口0.18亿美元,下降0.1%。

“十一五”期间,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1.4%。

2010年,全县共有外资项目25个,同比增加了3个,实际利用外资为7743万美元,同比增长27.9%。全县实际利用内资71.18亿元。

年末全县共有国家等级旅游区(点)3家,全部为AAA级旅游区(点)。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8万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亿元,同比增长14.3%。

交通和邮电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39亿元,比上年增长8.8%。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651公里,其中省级公路130公里;县级公路338公里;乡级公路182公里;村级公路1002公里。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8900辆,比上年增长18.7%。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4.4辆,比上年增加0.7辆,增长18.9%。

全县邮电业务总量2.3亿元,增长39.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26亿元,增长18.3%;电信业务总量2.04亿元,增长42.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01万户,下降6.0%,其中,住宅电话9.29万户,同比下降13.8%,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6.5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0.94万户,增长28.0%。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1.5部/百人。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2.65万户,增长32.7%。

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税收收入6.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1%;财政支出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十一五”期间,全县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0%。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8.65亿元,比年初增加14.34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5.58亿元,同比增长37.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3.92亿元,同比增长12.6%。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4.66亿元,同比增长35.9%,比年初增加11.8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2.71亿元,比年初增加4.82亿元,同比增长26.9%;中长期贷款余额21.93亿元,比年初增加9.54亿元,同比增长77.0%。

年末全县共实现保费收入2.3亿元,增长25.3%。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81亿元,增长22.8%;财产险保费收入0.5亿元,增长35.3%。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0.84亿元,增长38.8%。其中,人身险赔款0.44亿元,增长15.8%;财产险赔款0.39亿元,增长79.1%。

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共有小学135所,在校学生50152人;初中28所,在校学生31091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学生8569人。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75.24%;小学毛入学率为103.63%,其中:女童小学毛入学率为103.6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81.85%。全县每万人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为607.4人,其中:高中在校生为131.2人,初中在校生为476.1人;每万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为768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370人,在校生7093人,毕业生268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1091人。

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家, 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产值15.86亿元。全年专利申请88件,增长2.4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件。专利授权40件,增长42.9%。全年全县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立项省火炬计划项目1项,获批省重点新产品计划1项,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10项,通过“安徽省特种泵工程技术中心”认定一家,为安徽省唯一。

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0年末,全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1个座,艺术表演团体1个。电视台、广播电台、有线电视台各1座。电视综合覆盖率96%、广播综合覆盖率100.0%。全年县庐剧团演出96场,观众达190千人次。

2010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6个,其中医院5个;拥有床位1107张,其中医院床位569张。拥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9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7人,注册护士434人。农村卫生服务得到改善。农村卫生室达到107所,平均每个行政村拥有1.04个卫生所。全县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9.25‰、11.85‰。

2010年,举办 “华星化工杯”全县象棋围棋赛、全县“虎跃新春”县直机关干部职工越野长跑活动、 “三八”妇女节县直机关女子运动会、“移动杯”县直机关领导干部乒乓球赛、“佳和电缆杯”和县周边城市篮球邀请赛、“鑫通杯”迎国庆全县职工篮球邀请赛、供电公司第三届职工运动会、华星化工职工运动会等比赛和群众文体活动。在全省县级田径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李豪获金牌1枚;在省十二届运动会中,我县运动员获金牌13枚、银牌1枚、铜牌6枚。

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县全年人工造林面积479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986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2.23%,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

全县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32,比上年下降34.7%;安全生产受伤人员56人,同比下降32.5%,其中:道路交通死亡22人,下降35.3%。

人口和社会保障

根据公安部门统计,201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6.5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11.12‰,死亡率6.99‰,人口自然增长率4.13‰。

全县劳动力资源人数47.5万人,经济活动人数40.7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86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72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54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0593人,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90万元。

全县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977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987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005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1472,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800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巩固,参合人数达56.2万人,参合率98.48%。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2所,床位3250张。全县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462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22320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人数分别为2184人和62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23元,增长26%。

和县经济开发区简介

和县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位于县城北郊1.5公里处,距县行政中心仅500米。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起步区5平方公里,规划了四园一区,重点发展轻纺、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项目以及为开发区配套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目前开发区已建成面积2.4平方公里,全面实现了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讯、宽带、有线电视及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已引进千万元规模的国内外工业项目数十家。

和县经济开发区有精干高效的管理服务队伍,对入园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积极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开发区还制定了包括税收、规费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和县特产

·和县:香酥麻雀 炸牛肉

·善厚乡:红辣椒

·螺百乡:皮蛋

·乌江镇:羽毛画,霸王酥

·和城特产:卤鸭,甜叶菊 ,姥半夏

·白桥:茶干

·姥桥:花生酥

·绰庙:绰庙酥

和县小吃更是遍布全国,像灌汤包,各色大饼馅饼,馄饨,蛋糕点心以及豆制品等等。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和县人的身影。

和县名人

唐朝著名诗人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宋朝歌豪杜默

杜默(1019-约1085),字师雄,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北宋著名歌豪。他幼读经史,爱写诗文,20岁游学开封。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爱慕杜默的才华,请其任幕府书记官,杜默推辞未赴。同年六月,自谋任武成军节度判官,后应如进京都任秘阁校勘。与诗人欧阳修、石曼卿相处甚密。其师石介作诗曰:“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词,师雄歌变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后人因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杜默不愿追逐名利,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辞官还乡,特意购六株玉蝶梅植于住宅边旁,平日邀宴宾朋,饮酒赋诗,赏梅遣兴。著有《诗豪集》一卷。后,以特奏名仕,任新淦县尉,终年68岁。

爱国诗人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人。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公元1154年)进士第一名(状元)。因廷试第一,居秦桧孙秦埙之上,登第后即上书为岳飞叫屈,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张孝祥谋反,将其父子投入监狱,秦桧死后获释。历任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都督府参赞军事、抚州知州、建康留守等职。其词风格豪迈。在建康留守任上所作《六州歌头》,表现出要求恢复国家统一的激情,对南宋政权的苟且偷安予以强烈谴责,力主抗金的大臣张浚为之感动罢席。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其中尤以表现爱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成就最为突出。如《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写“万里中原烽火北”,表达了对在金人统治下的北中国的怀念;《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以“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表达北伐抗敌的热情。他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概括了自绍兴和议、隆兴元年符离兵败后20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对于南宋王朝不修边备、不用贤才、实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词中写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据说当时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此词,张浚读了之后深为感动,为之罢席而去(《说郛》引《朝野遗记》)。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这首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可见其影响之大。张孝祥词中较多的是写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娇·离思》《水调歌头·泛湘江》,通过对江上“处处风波恶”的描绘和对屈原的吊念,表达了自己“天涯漂泊”和无辜被黜的感慨。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放旷、豁达的人生态度,显然是受到苏轼很深的影响。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等,在清疏淡远的韵调中隐含着作者在饱受打击之后的牢骚不平。又如《念奴娇·过洞庭》是乾道二年(1166)因受谗毁罢官后自桂林北归的途中所作。上阕描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湖景色,下阕抒发“肝肺皆冰雪”的高洁胸怀,被前人推为其词作中最杰出的一首。这类词作境界清疏空阔,情调凄凉萧飒,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现实,但却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色彩。

据说张孝祥“平昔为词,未尝著稿,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初若不经意,反复究观,未有一字无来处……,所谓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汤衡《张紫微雅词序》)因为是凭借激情进行创作,所以情感连贯,热情澎湃,语言流畅自然,又能融汇前人诗句而不见雕琢痕迹。查礼说:“于湖词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意缓而语峭”(《铜鼓书堂遗稿》),正概括了张孝祥词的基本特点。他写词也是有意地学习苏轼,评论者也多以为二人极其相似,如汤衡说:“自仇池(苏轼)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张紫微雅词序》)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在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清朝文学家陈廷桂

陈廷桂(1768—1842)清朝文学家。别名梦湖,今安徽和县历阳镇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著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秦三绝录》等。晚年回归故里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

当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浦口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1岁。

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

许海峰,1957年8月1日生于福建省龙海县,安徽和县人,我国著名的射击运动员。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从教后,他带选手获得了两枚奥运会金牌。许海峰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运动员和金牌教练。

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

侯学煜(1912——1991),和县历阳镇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为我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全国人大、政协常委。1991年4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