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美村 |
释义 |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镇和美村村情概况和美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石井镇政府驻地以南1.2公里,以驻地和美村命名。民国年间与田边、东头合为三乡保,1949年解放后与仙景、桥头合为仙景乡湖美村,1958年公社化时期为建设大队辖,1980年自立和美大队,1984年改为和美村委会。村委会设和美村。东临石井江,辖和美一个自然村。有4个村民小组,413户1578人;半农半渔。耕地360亩,山地320亩,主种花生,地瓜。水产养殖业、建筑业占总收入50%以上。有医疗所、老人活动中心、建筑工程企业。 经济发展村距324线国道10公里,高速公路入口处14公里,距石井港口码头群2公里。村西有镇区的成功南路,北有生态大道,东有今后贯穿海岸线的沿海大通道和码头,四面环村水泥路。水泥路连接省道201线。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天然沙滩可作为休闲消暑的良好去处,海上有海产品养殖。 和美村是个传统建筑职业村,村民住宅造型特别,堪称一流,劳动力有60%从事建筑,拥有过硬的住宅工程、水利工程建设工人队伍,10%从事海上运输人员,20%海上水产养殖、捕鱼,其他职业从业人员占10%。全村人均纯收入8000元左右。 现今环境现今的环境被村内、村外工厂严重破坏,环境一度下降却从未被重视,原本被和美人引以为傲的海滩自然环境不复而在,村中除村里一口自行建造的大井外其余湖泊,小潭多被倾倒垃圾,排放石灰水等。美丽的田野被建起工厂,以前耕作的农田被倾放黄土等面目全非,空气质量令和美人堪忧,往日以沙滩著名的海边被建起了虾池,海域也被周围的大村侵占,先辈留给和美人自豪的环境在进几年被击垮了。 福建省漳浦县盘陀镇和美村和美村位于盘陀镇西部,东邻西厝村,南邻割埔村,北隔洞仔尖山与石榴镇交界,西至盘陀岭顶与云霄县火田镇交界。源自六齿山的小溪流经本村汇入盘陀溪。从前闽粤驿道经过本村,现在有可行汽车的村道与国道324线相接。? 政区沿革 ?清代属八都西山保所辖。民国时期属盘陀乡(后合并于绥安镇)的长林保所辖。新中国初期为第二区(1955年12月改称石榴区)和坑乡。1958年9月属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的和坑大队,1961年7月属盘陀公社管辖,1984年9月属盘陀乡(1992年2月改为镇)的和美村。1989年拆分为和美、西厝二村。和美村辖和坑、和坑院、济美林(?尾林)、崎脚、顶涂、顶埔、下埔、塘仔后、过溪、五里牌、泥鳅垄11社。现共有467户,2222人,其中,济美林110户,480人;崎脚60户,240人;和坑院17户,100人;顶涂30户,150人;顶埔、下埔60户,270人;塘仔后30户,157人;和坑、泥鳅垄70户,320人;过溪70户,360人;五里牌20户,145人。? 姓氏源流 ?济美林、顶涂为陈姓聚居地,祖先来自东林村。崎脚、和坑院、塘仔后、过溪为王姓聚居地,祖源不详。顶埔、下埔为林姓聚居地,部分林姓祖先来自乌石,部分林姓祖源不详。五里牌有王、陈、林等姓。和坑、泥鳅垄有谢、王、陈、李等姓,谢姓由白灰洋迁来(白灰洋为革命老区,民国时期被移民废村,解放后为农场)。? 经济状况与基本设施 ?全村有水田2027亩,农地32亩,有大片山地。主要农作物水稻、甘蔗及香蕉、荔枝、龙眼等果树。有养鸭专业户2户。有造纸厂、制氧厂、加油站各一座。从事运输业者50人,有汽车10辆,机板车2辆,手扶拖拉机6辆。在路边开小店者2家。外出做工者500人。家家饮用井水,用电灯照明,电视装机普及率70%,电话装机普及率60%,有手机500多支。村卫生所一所。和美小学,1993年建新校舍,校园面积4892平方米,建筑面积868平方米,设9班级,学生269人,教师13人。? 古迹 ?无象院,因址在和坑社边,俗称和坑院,以至“和坑院”成为地名,即今和坑院社。其前身无象庵,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那时,盘陀是闽粤交通要道,而岭下村舍稀疏,常有野象出没,行人提心吊胆。漳州知州傅伯寿始创“随庵立铺”办法(“铺”是驿路上的分站),招募和尚吴祖华带徒弟到和坑设庵,兼管铺事(负责招待过往官员和公差,传递文书),从此,定居岭下者渐多,象迹渐绝,潮州知州黄定路过,题给“无象庵”匾额,因此庵名无象庵,铺名无象铺。后来庵、铺分设,无象铺移设于讹称“牛上铺”地方(今属官陂村)。无象庵仍在原地,淳年间扩建,改称无象院,因为址在和坑,俗称和坑院。济美楼,圆形三合土楼,建于清代,今楼墙尚存。另有半圆形楼、方形楼各一座。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