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陵 |
释义 | 简介中国历史上有两位皇帝的墓葬称为和陵。一为今位于河南洛阳的唐代昭宗李晔的和陵。另一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知详的和陵,位于四川成都市。 一、洛阳唐昭宗李晔和陵李晔(867年-904年)的和陵在今洛阳偃师市顾县镇曲家寨村南地域内,东距唐恭陵1.5公里,与之相比,墓冢规模形制较小,故当地群众称之谓“小冢”。1974年,村民为了扩大耕田,已将陵台夷为平地,陵前神道石刻多散失。 1984年的文物大普查,偃师县对和陵作了调查和铲探。该陵园地表上建筑已荡然无存,经钻探知陵墓坐北朝南,地宫居北,墓道在南。地宫由青石条垒砌拱券,南北长约8米,东西宽约4米,距现地表深约11.5米。地宫正南的斜坡墓道南北长约60米,宽约3米。据村民回忆,近百年来遭多次盗挠,铲探时亦发现地宫有盗洞。在神道正南约500米处地面上,倒卧一残高约2米的无头石翁仲,现仍在原处。 和陵已遭人为平灭,地面了无遗迹。而恭陵土筑,象生石雕,久历风雨,面貌日衰。 和陵2011年被公布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唐昭宗李晔(867~904),原名杰,又名敏,是唐朝第十九位皇帝(武则天以外,889年—904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38岁。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弟。葬于和陵,死后谥号为圣穆景文孝皇帝。 唐昭宗即位后,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但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唐昭宗根本没有实权。后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朱温为了灭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接着镇压各地藩镇,最后又于天佑元年(904年 )杀害了唐昭宗。 唐昭宗在他即皇帝位以来16年间,一直是藩镇手中的傀儡。二、成都孟之祥和陵 孟知祥墓史称和陵。在成都市北郊约7公里磨盘山麓。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知样(874-934)陵墓。1971年发掘。墓型特殊,分墓道及宝城两部分,全用青石砌成。墓道长12.5米,由青砖砌作步梯。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刻青龙白虎等浮雕;内侧两壁,画男女宫人彩绘像。墓室为圆锥形穹窿顶,中为主室,两旁有耳室各一,结构相同,与主室相通。主室高8.16米、直径65米。耳室高6米、直径3.4米。主室中置有一座青石棺台,台长5.1米、宽2.7米、高2.1米,前后各有圆雕裸体卷发力士5人。四角各雕身披甲胄作跪 地荷台状力士各一人。上边四周浮雕双龙戏珠图案。弯崖顶正中以蟠龙封顶,顶系铁链,为挂帷帐罩棺之用。发掘时墓已被盗,仅出土器物残片及残玉哀册、溢册、玉饰片。还出土孟妻福庆长公主墓志铭,证明是孟氏夫妇合葬墓。 特点“和陵”位于成都市北郊磨盘山南麓,该处海拔594米,为成都市城区最高海拔点。墓主孟知祥,934年后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因与其妻福庆长公主合葬,故史称“和陵”。据介绍,和陵是我国墓葬史上较晚出现的一种特殊墓葬形制,为左、中、右并列式三个穹窿顶圆形墓室,中为主室,两侧为耳室,全部采用青石砌成,地面铺以石板。墓门为仿牌楼式结构石材建筑,两侧各有圆雕守门武士一人,东持剑、西执斧,形象威武生动。棺台为须弥座,四周绕以莲瓣、力士、武士浮雕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出土文物有现保存在省博物馆内的完整的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孟知祥玉册残简及青瓷、白瓷器物残片、石质油缸等。和陵历时千余年,历经大小地震多次,砌体和地面均未变形,充分显示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建筑技术。它的发现,不仅对研究五代时期后蜀的社会经济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且对补充和纠正史书中关于孟知祥父子的某些记载提供了很重要的佐证。 意义尽管该陵墓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即已正式清理发掘,上世纪80年代初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陵墓的开发利用一直未能提上日程,连很多成都人都不了解在其居住的城市还有这样一座帝王墓。陵墓四周已有围墙围住,围墙内占地约3亩左右,陵墓旁有一排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平房,现有专人看护。而整个陵墓呈现出刚刚发掘时的状态。成华区建区后,区文广局接手和陵,在排水系统、照明系统、环境绿化方面,做了大量的保护整改工作。据文广局文化文物科的人员介绍,日前,他们已会同有关方面申报“和陵”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