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
释义 |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诗人对参禅悟道的看法,体现了诗人在佛理上的深厚造诣。 作品名称:《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①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经②。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③。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④。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⑤? 作品注释①李澧州:李建时任澧州刺史。韦开州:韦处厚时任开州刺史(韦氏816年由考功员外郎贬官开州刺史,因知诗写于此时)。 ②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经:既然领悟了佛性真如(即“莲花藏”),就应该将佛经抛开。读经是为了开悟,既已开悟,还要佛经干什么呢。 ③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获得觉悟并没有固定的方法,佛经上的文字未能完全表现出佛理,所以是空虚的。说出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意旨。 ④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这两句,一用佛经,一用道论。《大智度论》:“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以看指而不视月呢。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读佛经可得佛理,但佛经并不就是佛理。以佛经同佛理,亦如求月而观指。又《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也就是首联所说的意思。 ⑤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这两句说明“舍”的道理。佛教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既已悟入,踏上彼岸,则就应该及时“舍筏”。须知,没有舍,也就不可能有得。 作品鉴赏读这首诗,首联“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经”既然已经禅悟佛法,就已经不在需要阅览经书,文中用“莲花藏”、“贝叶经”分别指代了佛学真谛与佛经。第二联“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禅悟佛法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途径,佛学博大精深,经书上的文字也不能够全部将其阐述出来,因此文字就是“空虚”的了。第三联“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是引用了两个典故,其引申义意为阅读经书,可以从中领悟佛法,但是佛经并不是佛理。这两句诗是对首联的呼应。尾联则是讲述了佛家“舍”的道义。通读全文,可知白居易对佛理所涉甚深。由此生发开去,也多启人联想。譬如作诗,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读书穷理乃是作好诗的重要途径,但如果以为读书穷理就能诗,那就如视月观指了。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