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禾草白粉病 |
释义 | 白粉病是禾草常见的病害之一,是多年生草地利用年限缩短的一个诱因。该病可以为害多种禾本科牧草,其中早熟禾属、羊茅属、狗牙根、结缕草、小糠草受害尤重。 症状地上器官均可受侵染,但叶和叶鞘受害最重。病部出现蛛网状、白粉状霉层,初为点状,小形,后汇合成片,甚至覆盖全叶。霉层下的叶组织褪绿变黄,后期可呈黄褐色,霉层中出现黄色、橙色、褐黑色小点,即病菌的不同成熟程度的闭囊壳。发病严重时,草层似喷洒了白粉,影响植株光合,提高了呼吸强度,可使禾草减产1/3-1/2,导致草地早衰。 病原菌禾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DC.)。属子囊菌亚门。菌丝体存在寄主体外,只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吸收养分。菌丝体无色,产生直立的分生孢子梗,上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椭圆形,25-30微米×8-10微米,分生孢子寿命短暂,只有3-4天有侵染力。闭囊壳球形、扁球形,成熟后壁黑褐色,无孔口,直径135-180微米。壳外有线状附属丝,不分枝,无色,无隔膜,长度为11-192微米。闭囊壳内有子囊8-30个。子囊长卵圆形,无色,内有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20-33微米×10-13微米。 寄主范围禾白粉菌侵染山羊草属、冰草属、雀麦属、野牛草属、拂子茅属、单蕊草属、狗牙根属、野茅属、发草属、马唐属、披碱草属、偃麦草属、大麦属、猬草属、羊茅属、 草属、臭草属、早熟禾属、棒头草属、芨芨草属(Achnatherum)、小麦属、黑麦属、针茅属、结缕草属的若干种作物及牧草。此菌有高度寄主专化性,不同生理小种侵染的寄主不同。 发生规律白粉病借分生孢子在田间传播,孢子随气流、落到侵染部位,在潮湿凉爽(13-22℃,最适18.3℃)和多云的条件下,2小时就可以萌发并侵入。病部的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连续7-14天不断产生分生孢子,直至此处寄主组织死亡。受侵染部位一周后就开始产生分生孢子。闭囊壳产生于生长季后期,但许多禾本科植物上的白粉菌不产生闭囊壳。病菌以闭囊壳在残体上越冬,也可以休眠菌丝在活寄主上越冬。春季,又释放出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在田间开始侵染。白粉菌在饱和空气湿度下产孢和孢子萌发最好,但在水膜中孢子不能萌发。散射光有利于分生孢存活和萌发,故在荫蔽之处常发生较重。此病在5℃以下和25℃以上停止发展。持续降雨不利于此病发生。冬季温暖,生长季湿润而雨量不太大的年分,此病容易流行。干旱可使禾草抗病力下降也有助于发病。草层稠密使病性加重。 分布与危害白粉病是禾本科作物和禾草常见的病害之一。除了玉蜀黍族(Maydeae)、高粱族(Andropognaceae)、黍族(Paniceae)、稻族(Oryzeae)以外,可发生于其他几十属的禾本科植物上。分布遍及各大洲。此病虽不使寄主急性死亡,但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抗逆性,是多年生草地和草坪利用年限缩短的一个诱因,也是许多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和一年生禾草减产的原因之一。早熟禾属、羊茅属、狗牙根、结缕草、小糠草受害尤重。 防治方法1.使用抗病类型 不同属、种和品种的禾草对白粉病常表现显著的抗病差异。应选择在本地表现抗病的类型种植,是防治此病的最经济的途径。2.混播 与豆科牧草混播建立的草地,禾本科草的发病率可大幅度下降。将不同种类的禾本科草混播建成的草坪,对白粉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搞好草地卫生 耙除枯草或冬季焚烧残草,可有效控制次年流行。此措施不适用于草坪,仅用于收种草地。当草地已发生白粉病时,可适当提前刈牧,以减少田间病源,使下茬草发病较轻。4.减少荫蔽 草坪周围的灌丛及树木,在不影响观赏价值的前提下,应适当进行透光剪修,以保证草坪有良好的通风透光。5.合理施肥 勿过施速效氮肥,保证足够的磷、钾肥。6.药物防治 草坪绿地发生白粉病时,可用以下药物定期喷施,每7-10天喷施一次。(1)放线酮、(2)放线酮+五氯硝基苯、(3)放线酮+福美双、(4)粉锈宁、(5)乙基托布津、(6)多菌灵(7)多抗霉素、(8)粉病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