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核外染色微粒 |
释义 | 原核细胞(无细胞核)的DNA存在于细胞质中,而真核生物的DNA存在于细胞核中,DNA片断并不像人们通常想像的那样,是单链的分子。严格的说,DNA是由两条单链像葡萄藤那样相互盘绕成双螺旋形,根据螺旋的不同分为A型DNA,B型DNA和Z型DNA,詹姆斯·沃森与佛朗西斯·克里克所发现的双螺旋,是称为B型的水结合型DNA,在细胞中最为常见。 简介这种核酸高聚物是由核苷酸链接成的序列,每一个核苷酸都由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以及一分子碱基组成。DNA有四种不同的核苷酸结构,它们是腺嘌呤(adenine,缩写为A),胸腺嘧啶(thymine,缩写为T),胞嘧啶(cytosine,缩写为C)和鸟嘌呤(guanine,缩写为G)。在双螺旋的DNA中,分子链是由互补的核苷酸配对组成的,两条链依靠氢键结合在一起。由于氢键键数的限制,DNA的碱基排列配对方式只能是A对T或C对G。因此,一条链的碱基序列就可以决定了另一条的碱基序列,因为每一条链的碱基对和另一条链的碱基对都必须是互补的。在DNA复制时也是采用这种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的:当DNA双螺旋被展开时,每一条链都用作一个模板,通过互补的原则补齐另外的一条链。 分子链的开头部分称为3'端而结尾部分称为5'端,这些数字表示脱氧核糖中的碳原子编号。 相关资料DNA是一种由核苷酸重复排列组成的长链聚合物[20][21],宽度约22到24埃(2.2到2.4纳米),每一个核苷酸单位则大约长3.3埃(0.33纳米)[22]。在整个DNA聚合物中,可能含有数百万个相连的核苷酸。例如人类细胞中最大的1号染色体中,就有2亿2千万个碱基对[23]。通常在生物体内,DNA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形成两条互相配对并紧密结合[8][24],且如蔓藤般地缠绕成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每个核苷酸分子的其中一部分会相互连结,组成长链骨架;另一部分称为碱基,可使成对的两条DNA相互结合。所谓核苷酸,是指一个核苷加上一个或多个磷酸基团,核苷则是指一个碱基加上一个糖类分子[25]。 DNA骨架是由磷酸与糖类基团交互排列而成[26]。组成DNA的糖类分子为环状的2-脱氧核糖,属于五碳糖的一种。磷酸基团上的两个氧原子分别接在五碳糖的3号及5号碳原子上,形成磷酸双酯键。这种两侧不对称的共价键位置,使每一条DNA长链皆具方向性。双螺旋中的两股核苷酸互以相反方向排列,这种排列方式称为反平行。DNA链上互不对称的两末端一边叫做5'端,另一边则称3'端。DNA与RNA最主要的差异之一,在于组成糖分子的不同,DNA为2-脱氧核糖,RNA则为核糖[24]。 两股DNA长链上的碱基以氢键相互吸引,使双螺旋形态得以维持。这些碱基可分为两大类,以5角及6角杂环化合物组合而成的一类称为嘌呤;只有一个6角杂环的则称为嘧啶[25]。组成DNA的碱基,分别是腺嘌呤(缩写A)、胞嘧啶(C)、鸟嘌呤(G)与胸腺嘧啶(T)。碱基、糖类分子与磷酸三者结合之后,便成为完整的核苷酸。还有一种碱基称为尿嘧啶(U),此种碱基比胸腺嘧啶少了一个位于环上的甲基,一般出现在RNA分子中,角色相当于DNA里的胸腺嘧啶。通常在DNA中,它会作为胞嘧啶的分解产物,或是CpG岛中未经甲基化的胞嘧啶突变产物。少见的例外发现于一种称为PBS1的细菌病毒,此类病毒的DNA中含有尿嘧啶[27]。在某些特定RNA分子的合成过程中,会有许多尿嘧啶在酵素的作用下失去一个甲基,因而转变成胸腺嘧啶,这种情形大多出现于一些在构造上具有功能,或者具有酵素能力的RNA上,例如转运RNA与核糖体RNA[2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