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核上瘫 |
释义 | 定义核上瘫是指损伤发生在脑神经核以上节段,如一侧上运动神经元包括皮质核束或其起始区锥体细胞受损,可产生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低垂、嘴歪向病灶侧、流口水,不能作鼓颊、露齿和吹哨等动作;伸舌时舌尖偏向病灶对侧。 不同病位面神经核上瘫的特点一侧上运动元面肌麻痹的特点是:病灶对侧面部口角周围肌肉麻痹,一侧锥体束纤维病变时,对侧面肌下1/2~2/3的随意运动消失,但情感运动,如自发性笑、哭或其他情感表现时的不随意收缩仍存在。 支配面肌的中央前回小部分皮质受损,可引起单纯核上瘫痪,并可伴有面肌的Jackson发作。由于面神经与锥体外系的联系未受破坏,尽管有面神经核上性瘫痪,面肌仍可有不自主运动(阵挛性抽搐或张力性面肌痉挛)。 病变位于大脑半球,而未累及丘脑到面神经核的纤维,则核上性面神经瘫痪患者,于欢笑时并不表现瘫痪,但同时也累及丘脑的面神经核上性瘫痪,在欢笑时也表现出瘫痪。 丘脑病变时,随意运动可以保留,但对侧“下意识”表情动作丧失。 苍白球至面肌的神经作用中断时,面肌僵硬呆板,称为震颤麻痹的假面具,但在这种“冻僵 ”了的面肌上,还是发现一些由随意性和情感性冲动引起的肌肉收缩。 上运动元(锥体束、丘脑、苍白球)面神经麻痹,均不发生肌萎缩,没有肌束震颤,没有电变性反应。而且,各自伴有锥体束、丘脑、基底节的其他症状。故实际上并不难辨认。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