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浩齐特部 |
释义 | 浩齐特部,在独石口外,至京师千八百一十五里。东西距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五里。东及北乌珠穆沁,西阿巴噶,南克什克腾。元太元太祖十六世孙图噜博罗特,再传至库登汗,号其部曰浩齐特。 名词含义浩齐特一词含意是天长日久,旧的不是新的等。 历史渊源浩齐特的建立元太祖16世孙图鲁博罗特由杭爱山徙牧瀚海南,子博第阿喇克继之,其生三子,长子库登号所部为浩齐特,巴图孟克达延汗之后,浩齐特部划其七子阿鲁博鲁特,阿鲁博罗特之长子纳楚台吉和次子头喇台吉二人治理浩齐特部族。但是,在记述蒙古各部变迁较为详细的《蒙古王公表传》一书中,又作为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达赉逊库登汗领有的部落,谓库登汗“号其所部曰浩齐特”。《清太宗实录》卷17曰:“遣尼堪往迎喀尔喀所属蒿齐忒部落归降额林臣台吉、巴特玛塔布囊。”该部归入喀尔喀万户。后人认为浩齐特又称“好陈察哈尔”,即旧察哈尔。在蒙古历史上,由于封建世袭关系的中断,导致某一部的领属关系的变迁,是屡见不鲜的事。因而,有浩齐特部从最初达延汗第七子阿喇博罗特领有的部,后又隶属于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后裔达赉逊库登汗的变化。 发展达赉逊库登汗以后,领有浩齐特部的图们汗同他的9个儿子,皆驻牧于明朝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县)的正北边一带。当时,图们汗的汗帐设于“山后地名阿力素”(《武备志》所引《兵略》)之地。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山后”所指,即今辽宁省的松岭山脉之北。在松岭山脉之南,为图们汗叔父埃塔必(系博迪汗之弟乜密力长子)和其诸子的驻牧地。他们的驻牧地东南端,距广宁卫约有七百余里。埃塔必有10个儿子,其中以长子挪门达(脑毛)大黄台吉(清译《蒙古源流》作阿穆岱洪台吉)和幼子宫图台吉最著名。他们兄弟十人,拥有部众万骑。宫图台吉的驻牧地位于最南端,其牧地的东南边距锦州西边的边墙约有250千米。宫图台吉经常率领部众前往锦州西边墙的大福堡地方,同明朝进行互市贸易。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浩齐特部族归附满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博罗特额尔德尼王被封为札萨克多罗贝勒,保留额尔德尼号。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晋升为札萨克多罗郡王,世袭统治浩齐特左翼旗。至此浩齐特部旗之名成为旗名。并分为左右二旗。 浩齐特左旗 崇德二年(1637),博罗特率属从喀尔喀徙回漠南,归依清朝。旗地濒大、小吉里河(今伊和吉林郭勒和巴嘎吉日音高勒),东接乌珠穆沁右旗(今东西乌珠穆沁旗中部),南接克什克腾旗,西接浩齐特右旗(今锡林浩特市东北部和东、西乌珠穆沁西部各一部分),北接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 浩齐特右旗 旗地在锡林河下游,东接浩齐特左旗,南接克什克腾旗,北与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交界,西与阿巴哈纳尔左旗相交。 辖域相当于今锡林浩特东北和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西部各一部分地区。旗札萨克府原设在图力格胡都嘎的王爷庙。民国三年至民国十七年(1914年—1928年)属口北三厅察哈尔特区,民国十八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29年—1933年)归绥远省管辖,1934—1944年归属伪蒙疆自治政府。1949年2月中共锡林郭勒盟工委决定将乌珠穆沁左翼旗、乌珠穆沁右翼旗、浩齐特左旗合并为东部联合旗,旗政府驻地为乌珠穆沁右翼旗乌兰哈拉嘎庙(现在的西乌旗乌兰哈拉嘎苏木)。1956年7月,撤销东部联合旗建制,分设为东、西乌珠穆沁旗至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