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号子 |
释义 | 1.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2.监房。3.在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4.犹品类。5.管乐器。 简介号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作演唱、并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传统的劳动号子按不同工种可分为搬运、工程、农事、船渔和作坊五类。搬运号子指在人力直接负扭重物的运输劳动过程中所唱用的,包括装卸先物、挑抬重物、推车拉磙等劳动号子;工程号子指在建筑(造房、修路、开河、修田等)、开采(采司石、伐木等)工程等协作性强的劳动中(如打夯、打硪、打桩、撬石、大锤等)所唱用的号子;农事号子,是专指在农业劳动中,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有较强的实用性功能的民歌,主要有车水号子、打粮号子等;船渔号子指唱用于水运、打鱼、船务等水上劳动过程中的号子;作坊号子有盐工、木工、榨油、榨菜、打蓝(染料制作)等号子。 解释1.科举考场中生员答卷和食宿之所。人各一小间,每间有编号。《糊涂世界》卷十一:“我时常听说号子里闹鬼,我第一场就遇到这事,我不可不去看看。” 2.监房。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二等普通号(即三等号)是最苦最糟的号子。”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尤妙的是 李公朴 先生,他好像在学校时代准备演说竞赛似的,不但把所备的材料念得烂熟,而且还要在号子里大练其嗓子。”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七章:“昏暗的号子里十分拥挤,犯人们多得连翻转身也不方便。”3.在集体劳动中协同使劲时,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多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西游记》第七三回:“每一个小 行者 ……一齐着力,打个号子,把那丝绳都搅断,各搅了有十馀斤。” 杨朔 《鸭绿江南北》:“许多 朝鲜 战士点起一堆一堆的木柴照着亮,紧张的叫着号子,动手往外拉那些死车。” 4.犹品类。常与指示代词“这”、“那”连用。 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有我们这号子人,不用说捞船,就是一座一座山,也会托起来的!” 华纯 等《秧歌剧选·大家好》:“快不要提那号子事啦!” 5.管乐器。即号筒。参见“ 号筒 ”。 (1) [work song sung to synchronize movement,with one person leading]∶劳动时大伙一起唱的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以统一步调减轻疲劳 (2) [mark]∶标志;记号 民间歌曲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有一段记我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先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而且,还说出了一个极朴素又极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一些协作性较强而劳动动作在节奏、速度上经常变化的集体劳动,需要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这类劳动场合,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唱的一种歌。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诸如出海打鱼,森林伐木、拾木,江河摇撸、拉纤、放排,码头搬运,建筑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盐等劳动几乎都要有不同的劳动号子相伴。 劳动号子总述劳动号子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一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变化多端。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还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同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动。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劳动号子的歌唱以吆喝呐喊的特点,因此,民间习惯称它为“吆号子”、“喊号子”和“哨子”等。 分类劳动号子从大的方面分,主要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活号子、渔船号子和作坊号子五大类。每一类号子歌词内容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少数为见景生情、即兴编歌。由于劳动强度不一、号子的节奏有的规整有力,有的短促轻捷,有的长而舒展。唱法有独唱、对唱和一人领唱众人和等等,后者最为常见。领唱者既是劳动者又是指挥者,其歌词复杂、曲调高扬舒展;和者为劳动者,曲调深沉有力、节奏性强、但没什么歌词,只是“嘿”、“哟”、“嗬”等。 山西号子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亦即“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一类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以上各种号子都是采取一领众和的形式。大都无固定唱词,唱词都是在劳动进行中领号人见景生情,随时即兴编出的。 甘肃号子甘肃的号子有劳动号子、花号子和山歌号子三种。甘肃陇南和陇东的劳动号子,词曲佳妙,风格独特。花号子,是甘肃陇南两当的一种民歌,曲调有“唢呐号子”、“鸡公号子”、“乌鸦号子”等,曲式结构变化很多,节奏多种多样,唱词中多用衬词,加入摹拟乐器或鸟鸣的种种声响,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多在当地婚丧礼仪和喜庆等场合演唱,是甘肃民歌中的一支奇葩。山歌号子,是流行在陇南一带的一种以号子曲调套用民歌歌词演唱的民歌。独特的组合形式产生了独特的声响效果。由于演唱和劳动无直接关系,加之曲调音域窄,但音区较高,演唱很有激情。演唱形式有领唱、对唱、齐唱。曲目有“久不唱歌忘了歌”、“唱个莲花对牡丹”、“十二月”、“老号子”、“晒兰花”等。 青海号子青海沿黄河岸边有船头号子、放木号子,林区有伐木号子,农区有打夯号子、打墙号子、打连枷号子等。 民间歌曲中,劳动号子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劳动号子是民歌音调的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号子是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 关河号子关河,古称朱提江,发源于五莲峰南段,从南向北流经鲁甸、昭通、大关、盐津、水富5县、市。鲁甸县境内称龙树河,昭通市境内称洒渔河,大关、盐津至水富县两碗乡一段称关河,两碗乡以下称横江,入金沙江。 清乾隆七年(1742)二月,云南总督张允随奏疏:"昭通府地阻舟楫,物贵民艰。查盐井渡水达川江,可通商运。自渡至叙州府安边汛七十二滩,惟黄角槽等十一险滩宜大疏凿,暂须起驳,余只略修,并开纤道。其自昭通抵渡,旱路崎岖九处,开广便行。现运铜赴渡入船,脚费多省;以积省之费开修险滩,帑不糜而功可就,不独昭、东各郡物价得平,即黔省威宁等处亦可运米流通。"一为缓解铜运艰难,二为返程上运油 米以济流通,关河航运于当年开工,至乾隆九年竣工。据载籍资料,每年仅转运京铜即达百万斤。迄至20世纪60年代,关河水路运输既是盐津县客货运输的主要形式,也是昭通地区货物入川的重要通道。1979年,213国道全线开通,关河水运停止。 关河航道近百公里,水道迂曲,滩陡流急,更因两岸地势高差悬殊,沿江险滩年有变更,防不胜防,行船极为艰难。行下水,时有倾覆之虞;行上水,难逃背纤之苦;喊号子以统一行动,倾吐积郁,鼓舞斗志,共闯难关,便成了船工们无奈之中的选择。漫漫两百多年间,关河号子响彻关河沿岸。 关河号子分上水、下水号子,唱词多五言句、七言句,一人领唱,众人应和帮腔,"或领唱上句,应和下句,音调高低,随航行经历的平水、激流、险滩等境遇而变换。关河号子无通行的套本,见人唱人,见物唱物,触景生情,即兴而歌。曲调虽有一定范式,表达都很自由。或长调铺陈,或短章急奏,或慷慨激昂,或低沉悲凉,倾吐积郁,提神鼓劲,怎样适宜表达就怎样唱。关河停航后,关河号子并没有消声匿迹,反倒"随风潜入夜",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歌唱方式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个,领句、合句都卜分短促。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 总之,各种劳动号子作为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早在原始时代人们开始从事集体劳动时 就已产生,而直到现代社会某种机器取代某种集体劳动才逐渐消失。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号子又是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因此,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最牛号子百名山歌迷唱爆端阳 连日来,湖南省沅陵县百余名“山歌迷”云集该县胜利公园,围绕“端阳”主题,唱响了端阳山歌赛。被称为湘西号子王的向上,是该县文化局的党组书记,也是宣传沅陵号子,推广沅陵传统文化的代言人之一,他和来自全县的百余名山歌迷一起唱起了号子。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引起了记者们的关注。 “近二十年来,我就是用沅陵人质朴的情怀,呐喊着沅陵的号子,吟唱着沅陵的山歌”。向上告诉记者,自己曾为电影《湘女潇潇》配唱,参加了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艺术节,并在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中献唱,去年还为2008奥运湘军键儿出征呐喊助威。“我所表现的号子,不仅震撼了观众,同时也无时不刻地感动着自己的心灵”。 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需要挖掘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作为从事艺术工作多年的老兵,向上坦言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岁月不饶人,时感力不从心,但乡音未改,乡情难泯。生活在这方神奇的山水,会用心去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唱出更多更好的沅陵山歌与号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