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豪普特曼 |
释义 | 戈哈特·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1862-1946)德国剧作家、诗人。生于德国西里西亚中部的萨兹布隆。祖父是织工,父亲是旅店老板,哥哥卡尔·豪普特曼是著名的诗人。戈哈特·豪普特曼早年学过雕塑,后接受自然主义诗潮影响开始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由于受列夫·托尔斯泰和易卜生的影响,他并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文学主张,作品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成名剧作《日出之前》(1889)首演成功,他又转入写实主义,接连发表了《织工》(1892)、《獭皮》(1893)和《弗洛里安·盖尔》(1896)等现实主义剧作。其中《织工》被看作是德国戏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者由此播全欧。 1894年,梦幻剧《翰奈尔升天》的发表,标志着作家的创作又发生了转折,开始走向象征主义,并成为德国戏剧界新浪漫主义的代表。这一时期的重要剧作《沉钟》,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声誉。此外还有《可怜的亨利希》(1902)、《碧芭在跳舞》(1906)等。但就在此期间,作家也写过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剧《车夫亨舍尔》(1998)、《罗泽·伯恩德》(1903)和悲剧《大老鼠》(1911)等。在他的65个创作春秋中,总共为后世留下47个剧本,5首的文叙事诗,21首散文诗,还有一些小说,其中长篇小说《信奉基督的愚人:伊曼纽·曼特》(1910)被评论界认为是探求基督教及其创建人的登峰之作。 主要成就影响豪普特曼终生创作的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赫拉克利特,文学家莎士比亚的歌德,以及古希腊作品和基督教圣经。他在吸收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的同时,又对印度宗教、《可兰经》以及中国的老子作了透彻的研究。他把书籍的各种思想和文体熔为一炉,因此在德国以及世界文学史的坐标上很难确定他的准确位置。用纪德的话说,“他懂得不断更新自己”。 豪普特曼杰出的创作,使他生前获得国内外的众多荣誉和奖励,仅维也纳皇家学院第三次颁发给他格瑞帕泽奖。1912年,由于“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又出色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85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一九一七年二月十四日,伟大的美国晶体学家豪普特曼出生于纽约。1937年,他毕业于纽约市立大学,193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5年获马里兰大学数学博士学位。1940年到1942年,他在人口统计局当统计员,1942到1947年先后在美国空军中当雷达指挥员。1947到1961年,任美国海军实验室物理学专家。1970年起,兼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生物物理学教授。 豪普特曼主要从事 x射线晶体学中的相角问题和矩阵理论的研究。X射线衍射是研究晶体结构的重要手段。50年代以来,豪普特曼和卡尔勒用统计数学方法研究了晶体的衍射数据,发现其中隐含有相角的信息。他们经过大量的工作,推导出衍射线相角的关系式。可直接从衍射强度的统计中得到各衍射线相角的信息。这就是晶体学中的直接法。他们用这种方法确定5、6种分子结构。到了70年代,借助于先进的电子计算机,不用假设就能迅速确定分子的化学结构。他们的成果为探索新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提供了基本方法。他因与卡尔勒合作,建立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而共获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