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航天器发射场 |
释义 | 航天器发射场是指发射航天器的特定区域。场区内有整套试验设施和设备,用以装配、贮存、检测和发射航天器,测量飞行轨道,发送控制指令,接收和处理遥测信息。航天器发射场的组成和功能与导弹试验靶场基本相同,有的是根据航天试验的特殊需要专门建造的。发射场通常建在人烟稀少、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气候和气象条件适宜的地方,并且应考虑所发射方向的主动段航区上没有大城市、重要工程。 简介航天器发射场是发射航天器的特定区域。场区内有整套试验设施和设备,用以装配、贮存、检测和发射航天器,测量飞行轨道,发送控制指令,接收和处理遥测信息。 航天器发射场多数是由火箭(导弹)试验场改建或扩建成的,它的组成和功能与导弹试验靶场基本相同,有的是根据航天试验的特殊需要专门建造的。 发射场通常建在人烟稀少、地势平坦、视野开阔、气候和气象条件适宜的地方,并且应考虑所发射方向的主动段航区上没有大城市、重要工程。 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或小倾角轨道航天器的发射场,宜选择在地球赤道附近或低纬度地区,以减少入轨所需要的推进能量。 位置航天器发射场的位置根据航天器发射试验技术的特点和安全要求选定。运载火箭发动机所用的推进剂多有毒性,易燃和易爆,火箭发动机点火后喷出的有害气体会污染周围的环境,助推火箭或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在完成工作后坠落地面,或因故障和失误造成发射失败,都会对地面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通常把航天器发射场选在人口稀少,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地质、水源、气候和气象条件适宜的内陆沙漠、草原或海滨地区,也有建在山区或岛屿上的。地球自转的影响也是选址的考虑因素。特别是发射地球静止卫星或小倾角轨道航天器的发射场,宜选建在地球赤道附近或低纬度地区。这样的地区比较容易获得小倾角轨道,能减少远地点变轨所需要的能量,缩短从发射点到入轨点的航程。法国圭亚那航天中心就是根据这一考虑选址的。 组成通常由测试区、发射区、发射指挥控制中心、综合测量设施、各勤务保障设施和一些管理服务部门组成。某些航天器发射场还包括助推火箭或运载火箭的第一级工作完成后的坠落区和再入航天器(如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或回收舱的着陆(溅落)区。航天器发射场的全部设备分为专用技术设备和通用技术设备。专用技术设备包括:运输设备、起重装卸设备、装配对接设备、地面供电设备、地面检测和发射用电气设备、自动控制设备、推进剂贮存和加注设备、废气和废液处理设备、发射勤务设备、遥控和监控设备、测量和数据处理设备。通用技术设备有:动力、通信、气象、计量、给排水、供气、消防、修理等设备。固体火箭的航天器发射场设有专门的固体火箭装配厂房及其辅助设施。航天飞机发射场,还设有轨道器返回着陆设施(如跑道和其他着陆设施),设有轨道器检修、装卸载荷、有毒燃料处理等设施和设备,以便修整后重复使用。 综合测量设施监测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各系统工作状况的多功能综合设施,包括:计算中心、航区测控站和测量船。测控站、测量船布设在运载火箭和航天器飞行航区的沿线,装备有测量设备、时间统一勤务设备、通信和电视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和遥控设备以及相应的辅助设备。测量设备有无线电遥测接收设备、无线电弹道测量设备、光学(激光、红外)测量设备等。测量站对获得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弹道参数、遥测信息、电视图像进行处理、显示和记录,同时传送给计算机中心和发射指挥控制中心处理、显示、判断,然后发送到航天控制中心。 勤务保障设施和管理服务部门包括:各种推进剂、低温液体和润滑材料贮存库,生产液氧、液氦和液氢的工厂,通信设施,气象保障设施,供电、供水设施,大地测量部门,行政管理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这些勤务保障、管理服务设施和居住区通常建在离发射区较远的地方。 世界十大航天器发射场肯尼迪航天中心位于美国东部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梅里特岛,成立于1962年7月,是美国宇航局(NASA)进行载人与不载人航天器测试、准备和实施发射的最重要场所。 西部航天和导弹试验中心位于美国西部洛杉矶北面的西海岸,成立于1964年5月,是美国最重要的军用航天发射基地,主要用于战略导弹武器试验,武器系统作战试验和发射各种军用卫星、极地卫星等,航天发射次数居全美之首。 拜科努尔发射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拜克努尔市西南288公里处,建于1955年,是前苏联最大的导弹和各种航天飞行器发射场地。 普列谢茨克基地位于俄罗斯白海以南300公里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地区,建于1957年,主要用于发射大倾角的侦察、电子情报、导弹预警、通信、气象和雷达校准卫星,是世界上发射卫星最多的发射场,发射次数占全世界总数一半以上。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以北的戈壁滩上,建于1958年,是利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大倾角、中低轨道的各种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的主要基地。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的幽深峡谷中,建成于1983年,专门用于发射地球静止卫星。 种子岛航天中心位于日本本土最南部种子岛南端,建成于1974年,主要用于发射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 库鲁发射场位于南美洲北部法属圭亚那中部的库鲁地区,建成于1971年,是目前法国唯一的航天发射场所,也是欧空局(ESA)开展航天活动的主要场所。 圣马科发射场位于肯尼亚福莫萨湾海岸约5公里的海上,正式启用于1967年,是世界是唯一的海上航天发射场,曾多次用美国的“侦察兵”火箭发射小型航天飞行器。 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位于印度南部东海岸的斯里哈里科塔岛,正式使用于1977年,是印度的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场 中国航天中心简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主要承担运载火箭、卫星、飞船等各种航天器的发射试验任务,是中国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发射场,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战略战术武器试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以其居于世界前列的发射成功率而蜚声中外。在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九个第一”的基础上,于2003年10月15日成功发射并回收了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被誉为“中国航天第一港”。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于1958年10月,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其实酒泉发射中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这里距离酒泉还有近300公里之遥。当时以“酒泉”命名,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茫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是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另外,当时在行政区划上额济纳旗归属甘肃省,直到1979年才归属内蒙古阿拉善盟。 酒泉发射中心海拔1000米,始建于1958年10月,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该地区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7摄氏度,相对湿度为35%-55%,常年干燥少雨,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一年四季多晴天,云量小,日照时间长,生活环境艰苦,但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几十多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发射设施,拥有一支过硬的科技队伍。先后发射卫星37颗,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多个第一:1960年11月5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试验成功。自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长征二号丙及长征二号丁火箭已成功发射了20多颗科学实验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1987年8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也在这里发射成功。1992年10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成功。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神舟二号飞船”, “神舟三号飞船”,“神舟四号飞船”,“神舟五号飞船”,“神舟六号”飞船相继从这里成功发射。 在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发射场区的组织指挥,实施火箭的测试、加注、发射,逃逸塔测试,整流罩测试,人船箭地联合检查,船箭塔对接和整体转运,提供发射场区的气象、计量和技术勤务保障,并在紧急情况下组织实施待发段航天员撤离及逃逸救生。在世界的23个发射场中,中国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目前,已建成具有多功能、多发射方式,集指挥控制、测控通信、综合保障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射场,航天发射综合能力实现了从年执行1次发射任务到每年执行10次以上高密度火箭卫星发射任务的跃升。中心先后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第一颗中巴“资源一号”卫星,第一颗海洋资源勘察卫星等,创造了中国卫星发射史上的9个第一。 太原航天发射中心坐落于山西省的西北部,距离太原市284公里。该发射场三面环山,西边是黄河,气候较寒冷,属大陆性气候。那里的环境未受污染,生活十分安頙祥和。太原航天发射场可以发射多种卫星 ,已成功发射了所有中国产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12颗美国的铱星。 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还进行过一系列运载火箭试验。1997年12月8日,该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1999年5月10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高度为87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是该中心连续第七次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进行的航天发射。 1997年至2002年的5年多时间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一共发送22颗卫星,成功率100%,扭转了“八五”期间、“九五”初年中国航天发射的严峻局面,使中国航天在国际上重树雄风。 不断放飞的卫星绚丽着晋西北高原的夜空。2003年10月21日,中心发射“资源一号”02星和“创新一号”搭载星取得成功;2004年7月25日,“探测二号”卫星从这里冲向太空,准确入轨;2004年9月9日,两颗“实践六号”卫星从这里成功进入太空,相映生辉;2004年11月6日,中心发射“中国资源二号”卫星再传捷报。 中国航天发射技术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承揽发射了多颗国外商业卫星。20世纪90年代,中心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签订了“铱星”通信网的卫星发射服务合同,从1997年9月开始,连续6次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12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在整个组网发射中,该中心以发射时间最准、入轨精度最高,赢得客户的高度赞誉。此后,中心还成功发射了巴西、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4颗商业卫星。2007年9月发射第三颗中巴“资源一号”卫星,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又一经典之作”。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XSLC)又称“西昌卫星城”,始建于1970年,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它是以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任务的航天发射基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目前对外开放中规模最大、设备技术最先进、承揽外星发射任务最多、具备发射多型号卫星能力的新型航天器发射场。发射中心拥有测试发射、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技术勤务保障等系统。发射场区的两个发射工位及技术测试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等配套设施,能担负和完成多种型号的国内外卫星发射服务。在中国目前的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中,功能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完善,既能发射采用低温推进剂的“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又能发射运载能力较大的捆绑火箭。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总部、发射场(技术区和两个发射工位)、通信总站、指挥控制中心和三个跟踪测量站,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生活保障(医院、宾馆等)单位组成。主要担负广播、通信和气象等地球同步轨道(GTO)卫星发射的组织指挥、测试发射、主动段测量、安全控制、数据处理、信息传递、气象保障、残骸回收、试验技术研究等任务。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中心总部设在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约60公里处的秀山丽水间,卫星发射场位于西昌市西北65公里处的大凉山峡谷腹地。卫星发射测试、指挥控制、跟踪测量、通信、气象、勤务保障六大系统的相应场区,都分散在峡谷之中的不同区域。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6度,全年地面风力柔和适度。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发射季节。自古人们在西昌能经常观赏到分外明亮皎洁的地球卫星--月亮,历来传为佳话,故西昌以“月城”的美称闻名海内。而今,又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服务于人类而声震环宇。她除了拥有“月城”、“小春城”、“攀西聚宝盆”和“黄金地带”等富有大自然美好情调的名字外,又增添了充满现代科学技术魅力的名称:“中国航天城”、“东方休斯敦”等。发射场的坐标位置为东经102度、北纬28.2度。 据航天专家介绍,这里具有“天然发射场”的优越条件:一是纬度低(北纬28.2度),海拔高(1500米),发射倾角好,地空距离短,纬度越低,离赤道越近,这既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又可缩短地面到卫星轨道的距离,从而节省火箭的有效负荷。 二是峡谷地形好,地质结构坚实,有利于发射场的总体布局,对地面发射设施、技术设备及跟踪测量,通讯的布网有利,能满足多个发射场的建设。 三是晴好天气,“发射窗口”好。年平均气温18摄氏度,是全国气候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日照多达320天,几乎没有雾天,试验周期和允许发射的时间较多。总之西昌的纬度低、海拔高、云雾少,无污染,空气透明度高。因此,一座现代化高科技的卫星发射中心,就高高矗立在西昌北部的大山里,这里也是中国目前唯一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航天基地。 为中国航天史上写下了三个第一。第一,是在1984年6月8号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第二 ,是在1986年的2月1号,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广播卫星,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的发射成功,结束了中国租用外国卫星看电视的历史,中们现在看的电视节目和天气预报都是中们自己的卫星传送的;这些卫星都是用老三号发射功位,让他们从这里发射升空的。第三,1990年成功发射中国承揽的商务卫星,亚洲一号,亚洲一号是美国休斯敦制造的,可以说它在当时被称作“灾星”,它转到五个国家都没发射成功,后来用航天飞机抓回来,于1990年的4月7日又从老三号发射塔将它成功从这里发射出去。所以说它是一个功勋塔。现在是功成身退。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于1982 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发射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以来,已发射国内外卫星28次。1985年10月,XSLC正式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接待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考察团体。先进可靠的设施和条件,为外星的发射提供了安全优质的服务。1984年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先后发射了17个颗国内外通讯卫星,这表明中国已是世界上几个重要的掌握商业发射能力与技术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航天城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随着西昌航天城建设的加速和西昌内陆开放城市的崛起及西昌青山机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的设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给许多参观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与回忆。 自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以来,截至2003年底,已先后成功组织了34次国内外卫星发射。1986年,西昌卫星发射场正式对外开放。发射中心于1983年建成,1984年以来发射过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及实用通信卫星,1990年又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2004年4月,“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是这个中心首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标志着这个中心的航天发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以进行多射向、多轨道卫星的发射。截至2004年4月,中心拥有两个自成系统的发射工位,可以发射不同类型的长征运载火箭,既能将大吨位的卫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也能将小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UTC+8时),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10---12天。预计卫星的总重量为2350千克左右,寿命大于1年。该卫星的主要探测目标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预计于11月下旬发回第一张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14种有用元素(K, Th, U, O, Si, Mg, Al, Ca, Fe, Na, Mn, Cr, Gd)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约北纬19度19分0秒,东经109度48分0秒。是中国以前的一个发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地。现在正在扩建,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低,距离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建设是为未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该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制的重型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建设新航天发射场,是为了适应中国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要。建成后,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 海南岛是中国陆地纬度最低、距离赤道最近的地区。火箭发射场距离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发射卫星时就可以尽可能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因此所需要的能耗较低,使用同样燃料可以达到的速度也更快。据称,在海南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比在西昌发射火箭的运载能力可提高10%至15%,卫星寿命可延长2年以上。同时,发射基地选在海南,火箭可以通过水陆运输,火箭的大小就不受铁轨的限制(长征二号系列由于受到铁路运输的限制,其组件的最大直径只能限制在3.5米)。另外,从海南岛发射的火箭,其发射方向1000公里范围内是茫茫大海,因此坠落的残骸不易造成意外。 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设航天发射场时,就曾经把海南岛列为最佳场址之一,但鉴于当时冷战的国际环境,沿海地区很容易被外国军队占领,最终不得不改在较为不易被攻击的西昌。文昌发射中心在冷战后重新开工建设。海南发射火箭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88年12月5日,中国第一座用于科学研究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在海南岛西海岸建成,主要是发射亚轨道火箭(如弹道导弹)的测试基地。同年12月19日成功发射了火箭。该发射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靠近赤道的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它的建成对中国发展空间科学和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海南航天发射基地项目从1994年开始启动。从1988年至2006年,此发射场已经五次成功的发射了织女系列火箭。现在正在修建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最早可在2010年之前投入使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