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杭埠河 |
释义 | 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南溪,清代称前河、巴洋河。1949年舒城县人民政府定名为杭埠河,沿用迄今。杭埠河以晓天河为上源,出岳西县境大别山区的猫耳尖(海拔1415米)东麓,东北流,经白果、姚河,至南岳畈左纳龙井河;折东流至晓天镇,右纳双河、黄河;折北流至大河口,左纳救母河;折东北右纳山七河后,于石滩进入龙河口水库库区。库区左纳滑石河等支流来水,右纳乌沙河等支流来水;原中梅镇是山区商贸重镇,排筏上通晓天镇,舟楫下达三河镇入巢湖。 河流介绍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南溪,清代称前河、巴洋河。1949年舒城县人民政府定名为杭埠河,沿用迄今。杭埠河以晓天河为上源,出岳西县境大别山区的猫耳尖(海拔1415米)东麓,东北流,经白果、姚河,至南岳畈左纳龙井河;折东流至晓天镇,右纳双河、黄河;折北流至大河口,左纳救母河;折东北右纳山七河后,于石滩进入龙河口水库库区。库区左纳滑石河等支流来水,右纳乌沙河等支流来水;原中梅镇是山区商贸重镇,排筏上通晓天镇,舟楫下达三河镇入巢湖,1958年建龙河口水库后被淹入库底,拆迁至水库大坝下游重建,名新梅镇,现改名龙河口镇。出库后河床有2000米已湮废。河道现从溢洪道出口开始,河槽宽约500米,沙质河床,东北流,至九井寺纳九井河来水,至龙潭右纳龙潭河,左岸开始有堤,过七门堰(西汉初兴建的古引水灌溉工程),经新街至干汊河老河口,河宽扩至800~1000米,续东北流,经河口(马河口)至白马,右纳南港河,至合兴荡,左有朱槽沟与丰乐河沟通,已建闸控制;东流,至周公渡右纳清水河,过将军后折北流,经钱大山有南北向水道通丰乐河,1976年杭埠河改道时已堵塞。折东流经杭埠,至广寒右纳马槽河,经王世六渡至大潭湾,左纳丰乐河来水,续东流至北闸注入巢湖。河道全长145.5公里,本干龙河口至入巢湖口长68.59公里,其中龙河口至马家河口段长21.5公里,河底镇是山区Y(高程36.8~15.8米;马家河口至将军段长21.2公里,河底高程15.9~9.4米;下游将军以下河道,为1977年治理后的情况,将军至大潭湾长15.2公里,河底高程9.4~5.5米,河底宽90~130米;大潭湾至巢湖口长10.69公里,河底高程5.5米,河底宽190米。在杭埠河整治的同时,调整马槽河自广寒桥汇入杭埠河,封闭了小南河及与丰乐河相联接的钱大山河,还封堵了联接丰、杭两河的朱槽沟河,划清了丰、杭两河在大潭湾以上的水系。总流域面积415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35.1%,丘陵区占53.6%,圩区占11.3%。将军至大潭湾的泄洪能力已达到1960立方米每秒,大潭湾至入巢湖口达到2700立方米每秒。 历史简介1985年建龙河口水库后被淹入库底,拆迁至水库大坝下游重建,名新梅镇,现改名龙河口镇。出库后河床有2000米已湮废。河道现从溢洪道出口开始,河槽宽约500米,沙质河床,东北流,至九井寺纳九井河来水,至龙潭右纳龙潭河,左岸开始有堤,过七门堰(西汉初兴建的古引水灌溉工程),经新街至干汊河老河口,河宽扩至800~1000米,续东北流,经河口(马河口)至白马,右纳南港河,至合兴荡,左有朱槽沟与丰乐河沟通,已建闸控制;东流,至周公渡右纳清水河,过将军后折北流,经钱大山有南北向水道通丰乐河, 1976年杭埠河改道时已堵塞。折东流经杭埠,至广寒右纳马槽河,经王世六渡至大潭湾,左纳丰乐河来水,续东流至北闸注入巢湖。河道全长145.5公里,本干龙河口至入巢湖口长68.59公里,其中龙河口至马家河口段长21.5公里,河底镇是山区Y(高程3.68~15.8米;马家河口至将军段长21.2公里,河底高程15.9~9.4米;下游将军以下河道,为1977年治理后的情况,将军至大潭湾长15.2公里,河底高程9.4~5.5米,河底宽90~130米;大潭湾至巢湖口长10.69公里,河底高程5.5米,河底宽190米。在杭埠河整治的同时,调整马槽河自广寒桥汇入杭埠河,封闭了小南河及与丰乐河相联接的钱大山河,还封堵了联接丰、杭两河的朱槽沟河,划清了丰、杭两河在大潭湾以上的水系。总流域面积415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35.1%,丘陵区占53.6%,圩区占11.3%。将军至大潭湾的泄洪能力已达到1960立方米每秒,大潭湾至入巢湖口达到2700立方米每秒。 淠史杭运河中国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千米。灌区水源来自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和梅山水库。总库容66亿立方米。该灌区于1958年开工,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1987年干渠以上工程完工,支渠以下工程还在进行。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渠首枢纽工程,7级渠道的2条总干渠,11条干渠,19条分干渠,总长1384千米;1.3万条支渠、斗渠、农渠,总长2.26万千米;大小渠系建筑物2万多座;中小型调节水库1066座和21万口塘坝,有效库容12.3亿立方米;抽水站、补水站总装机容量14.1万千瓦。该工程实现了40万公顷农田的自流灌溉,实灌面积达58万公顷,并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灾,减轻了淮河干流的洪灾。 采砂整治综述随着舒城县砂石资源日渐枯竭,一些违法采砂业主,受利益驱动,在杭埠河道违法开采砂石资源,严重影响河堤、沿河桥梁和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甚至引发矿权纠纷,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媒体高度关注。 为严厉打击和震慑违法采砂行为,确保杭埠河圩堤、沿河桥梁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县政府集中组织多部门的力量,集中70天的时间,依法对杭埠河违法采砂行为进行专项整治。 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安、水利、国土资源、环保、工商、安监、林业、农委、砂石公司,千人桥镇和百神庙镇等有关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并对千人桥、百神庙派驻工作组开展工作。 是动员部署县政府召开杭埠河采砂专项整治动员会,对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动员和具体部署,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金德元、副县长韩锋分别对专项整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是广泛宣传通过广播电视、张贴整治通告、印发专项整治工作简报、县、乡召开动员会和召开采砂业主座谈会等形式,营造整治舆论氛围,扩大整治工作的知情面和法律、法规普及面,教育群众依法开采采砂石资源。努力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宣传教育阶段。 是落实责任明确乡镇为本次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对不履行职责、监管不力的主要责任人,严格追究责任。 是联合执法联合执法队伍深入河道砂场开展工作,规定采砂业主把采矿设备集中停放至指定的地点,对整治中拒不执行的“钉子户”组织力量,重拳打击,由乡镇政府和联合执法组织依法拆除船只、销毁采矿设备、推广堆场、查封工棚。 是规范开采通过整治,违法开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积极引导采砂户通过公开、公平、公平的方式依法取得采矿权。 2008年08月7日已完成采矿业主的调查摸底,并列出了本次整治的具体对象;大部分采矿设备已按要求集中停放在指定地点,并卸载了动力设备;砂票的收缴清理工作正在展开,各项整治工作扎实推进。 影响力杭埠河和丰乐河是舒城县两条主要河流,皆有境内西南山区向东北冈畈区蜿蜒而下,进巢湖入长江。唯有西南端与霍山县临界的查湾乡桃李河,北流进东西溪,经淠河入淮河。舒城县西南山区处大别山东北麓,这里山清水秀,林茂水丰,河流蜿蜒曲折,跌宕多姿,或奔腾湍急,或安详平缓,或卵石铺陈,或细沙推浪。一年四季,川流不息,不仅蕴藏了丰富的水力资源,而且也为旅游观光创造了极佳的环境。杭埠河,古称龙舒水,又称巴洋河、前河、南溪河。建国初,县人民政府鉴于涵义不明,故以下游重镇杭埠而正式命名为杭埠河,属长江水系。该河发源于岳西县主簿园,流经舒城晓天、山七镇,入万佛湖。由万佛湖溢洪道向东,经马河口、千人桥、杭埠、三河等集镇汇巢湖入长江。全长145.5公里,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沿途纳入晓天河、五显河、胡家河、九井河、朝阳河、曹家河、河棚河、龙潭河、南港河、清水河等十数条支流,为舒城县境内最大的天然河流,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矿产和旅游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杭埠河灌区是淠史杭灌区组成部分。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岗丘区水源不足,经常干旱;而圩区每逢汛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龙河口水库兴建后,开通了杭北、舒庐两条干渠和杭淠分干渠,经配套、扩建,规模空前。灌区内发电站、电灌站、放水涵闸、塘坝等水利工程建筑物星罗棋布;支、斗、农、毛渠道纵横交错。防洪标准大大提高,灌溉效益逐年增加。给舒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城市创卫提供可靠的水利保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