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字排检法
释义

汉字排检法(filing order of Chinese characters )对汉字单字或词组进行排序,以便查检的方法。又称汉字检字法。汉字排检法除用于词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编排外,还普遍用于字顺目录、索引以及文书、档案中各种名称等的排序。在印刷排版、电子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

中国汉代以前尚未出现正规的检字法。当时的字书均按汉字的意义排列。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检字法。梁代顾野王编《玉篇》,辽代僧人行均编《龙龛手鉴》,北宋司马光等编《类编》,金代韩孝彦编《四声篇海》,明代梅膺祚编《字汇》,先后对部首法进行了改进。直至清代 《康熙字典》 以及近现代《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等都以部首法作为主要检字法。在部首查字法盛行时,人们又根据汉语的声韵调关系编列排检汉字,其中以三国魏李登的《声类》为最早,当时的声韵调都是用汉字来代替的。尔后又出现一种作为辅助部首检字法的笔画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依汉字起笔分类,以及将笔画、笔形相结合的检字法。 近代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后, 受西文字典及其排序方法的影响,曾出版了多种以罗马字拼音编制的字典。20世纪20~30年代新检字法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高梦旦的改良部首方案、林玉堂的汉字索引制、杜定友的汉字形位排检法。沈祖荣和胡庆生的12种笔画检字法、王云五的四角号码法等。据蒋一前《中国检字法沿革史略》统计,至1933年共有检字法77种。1958年以后,由于汉语拼音方案公布,遂产生多种汉语拼音排检法。1961年11月,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联合组成汉字查字法整理工作组,于1964年4月提出4种标准草案推荐使用,即改良部首查字法、四角号码查字法、 笔形查字法、 拼音字母查字法。80年代,汉字排检法研究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研制出各种汉字信息处理方法及汉字编码技术。汉字排检法已有数百种,但多数因使用不便而被淘汰;即使较为通用的几种也优劣并存,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汉字排检法可分为 3种类型:义序排检法、形序排检法和音序排检法。

分类

义序排检法

是中国古代字书的一种编排法,它将汉字按字义归类排比,《史籀》、《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书皆用此法。由于汉字存在一字多义现象,义序排检法一般不用作正规的排检法。

形序排检法

根据汉字形体结构进行分类排列的方法。主要有部首法、笔划与笔顺法、号码法等。

部首法

部首是由分析概括汉字的偏旁 (汉字的组成部分)而确定的。《说文解字》将小篆9653字分为540个部首;部首之间依字形相近为次序,也兼取字义。例如,一、上、示、三、王、玉、珏。每个部首之中以字义间的联系为次序。例如玉部中,自“?”以下皆玉名,自“璧”以下皆玉器,自“瑳”以下皆玉事。明代梅膺祚的《字汇》依宋代印刷书籍的字体,将部首归并为214个。《康熙字典》、 《中华大字典》等都采用部首法。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版的字典大都对部首的数量作了调整删减,例如,《新华字典》为189个,《 现代汉语词典》为188个,《辞源》1979年版为 250个,部首归属也由以往注重字义改为依形定部,一般采取字形的上、下、左、右、外等部位偏旁作部首。使用部首法必须首先分析字形结构,熟悉部首的位置,查出部首,再按部首以外的笔画数查字。对其中较难确定部首的字,可查“部首目录”或“难查字表”。

笔画与笔顺法

笔画法又称笔数法,是按汉字笔画多少为排列顺序,笔画数少的在前,笔画数多的在后;笔画数相同的,再按每个汉字的笔形或部首排列。笔顺法是按笔形顺序确定汉字排列先后或以点(丶)、横(一)、竖(丨)、撇(丿)为序,或以横(一)、竖(丨)、点(丶)、 撇(丿)为序,或以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折(乛)为序等等。笔画法与笔顺法一般相互结合使用,即先按笔画数排列,然后再按笔顺排列。

号码法

它把汉字的各种笔形用号码表示,再按各个汉字代号的大小顺序编排。主要有四角号码法、中国字庋?法、起笔笔形法、起笔末笔法。近年来又出现了三角号码法和五码检字法。其中采用四角号码法较为普遍。四角号码法是根据汉字方块形状的特点,以汉字字角的各种笔形配一个阿拉伯数字代号,其口诀为:横 1,垂2,3点捺,叉4,串5,方框6,角7,八8,小是9,点下有横变 0头。代号按“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的次序组合,然后按号码大小依次编排。四角号码法原称“四角号码查字法”,最早发表于 1926年3月出版的《东方杂志》,两年后又出版了“第二次改订四角号码检索法”,两次均以王云五名义发表。该检字法经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查字法整理工作组的若干修改, 公布了新的 “四角号码查字法”(草案)。1977年出版的《四角号码新词典》(修订重排本)即以新法编排,致使四角号码法有新法、旧法之分。四角号码法曾在多种文史工具书中采用。

中国字庋?法

是1931年由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负责人洪业所创。将“庋?”两字拆散为10种笔形,各配以阿拉伯数字(0~9)号码,再按“中国字庋?”5个字的形体,分别以“1~5”数码代表。检查时,须先辨字形,再定取号的次序。此法仅在哈佛-燕京学社所编64种索引中使用。

起笔笔形法

将汉字起笔笔形分为5 种,每种笔形以1个号码代替。即横(一)为“1”, 竖(丨)为“2”,点(丶)为“3”,撇(丿)为“4”,折(乛)为 “5”。确定起笔的原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左右(如“小”、“水”、“幽”)。此法最多只取 5个字即5位数,作为书名的排检方法。此法曾被《全国总书目》、《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采用。

起笔末笔法

将笔形分为5种。即横(一) 为“1”,竖(丨)为“2”,点(丶)为“3”,撇 (丿)为“4”,折(乛) 为“5”。以第一个字的笔形取号,依各个笔画笔顺号码为序。例如, “ 中”为 “2512”, “ 国” 为“25112131”。此法为《汉字属性字典》(1987)所采用。

音序排检法

按字音排检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韵部顺序法、注音字母顺序法和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法等。

韵部顺序法

是古代按音排列汉字的一种方法。汉字字音都是单音节,每个音节都由声、韵、调组成。把韵母相同的字集中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一个韵部。韵部顺序大体可分为 3种:第一种,按汉字平、上、去、入四声分类,同一声调下再分韵部,韵部之内再按同声字分类编排,例如《广韵》(宋陈彭年等修订)。现存韵书大都按这种方法编排,即“以声为纲,以韵目为经”分列韵部。第二种,先分韵部,韵内分声调,声调内再按同声字分类编排,如《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第三种,先分韵部,韵内分同声字,同声字内再按四声分别编排,例如《韵略易通》(明兰茂著)。

注音字母顺序法

注音字母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一套字母。从20世纪30年代到《汉语拼音方案》(1958)公布之前,音序排检法大都按注音顺序排列。它的排列顺序是先声母,后韵母,韵母的ㄧ,ㄨ、ㄩ依1931年公布的国音字母表, 列于儿韵之后。 声母从ㄅ(b)ㄆ(p)、ㄇ(m)、ㄈ(f)、 ㄉ(d)、ㄊ(t)、ㄋ(n)、ㄌ(l)、ㄍ(g)、ㄎ(k)、 ㄏ(h)、 ㄐ(j)、ㄑ(q)、ㄒ(x)、 ㄓ(zh)、ㄔ(ch)、ㄕ(sh)、ㄖ(r)、ㄗ(z)、ㄘ(c)、ㄙ(s)。韵母从ㄚ(a)、ㄜ(e)、ㄞ(ai)、ㄟ(ei)、ㄠ(ao)、ㄡ(ou)、ㄢ(an) 、ㄣ(en)、 ㄤ(ang)、ㄑ(eng)、 ㄦ(er)、ㄧ(i)、ㄨ(u)、ㄩ(ü)。声母与韵母拼合注音时,按音序先后排列。 如“八”(ㄅㄚ) “拨”(ㄅㄊ)、“爬”(ㄆㄚ)、“坡”(ㄆㄛ)。同声同韵的字母再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排列。如ㄌī哩、ㄌí离、ㄌǐ李、ㄌì立。

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

按1958年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顺序排列汉字的。 在26个字母中除I、U、V三个字母外,共23个部。每个汉字排列时先以声母与韵母所拼写的音节为序:如啊(a)、哀(ai)、班(ban)、国(guo)、祖(zu)。字节相同、按声调的阴平 (├)、阳平(′)、上声(ˇ)、去声(`) 顺次排列。如巴(bā)、拔(bá)、把(bǎ)、爸(bà)。字节声调都相同再按汉字的笔画笔形排列。例如“拉、拉、啦、邋”。汉语拼音字母排列法也可以用汉字所组成词语的音序进行排列。例如:mianhua(棉花)、mianhuahaichong(棉花害虫)、mianhuai(棉槐)、mianhuajiagong(棉花加工)、mianhuashouhuoji(棉花收获机)……。《汉语主题词表》(1979)、《现代汉语词典》(1984)等工具书都采取这一排列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3: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