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中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 |
释义 | 基本简介龙江系在古“褒国”境内,早在一百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南郑梁山龙岗寺与龙江隔江相望,近在千米。诗经《汉广》中所载的昔汉游女所游之处的汉庙堆就指今日龙江镇境内的孤山。 龙江自古地处汉江,黑龙江(今褒河)环抱之中,夏秋之季,常遇洪涝,干早之灾,故历史上有敬天畏龙之习。当地敬龙舞龙习俗久远,制作龙舞道具也随之应运而生。 历史渊源龙江舞龙,据镇内周营村“双龙寺”内碑文记载,“明初此地敬奉神龙,嘉庆二年修建寺庙”。这里敬奉神龙与夏禹兴起时,这个龙的部族一起“行域外”南征北战,这个龙氏族又以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伏羲氏族始终在汉水流域活动着有关。至今,在龙江龙氏家族在三个村存在。位于褒河下游的新营村临江建有“望江寺”。这充分说明早期人们在这里已有敬龙舞龙,敬龙祈雨活动,距21世纪已有600多年历史。 全镇近—半村民沿江居住。千百年来,老百姓在这里繁衍生息,饱经了干旱和水患的苦难,村庄、耕地被淹没,人畜被大水吞走,经历了三年二不收的苦难遭遇。人们沿江修建龙王庙,搭建祭台,供上全猪、全羊、全鸡,焚烧香纸,叩拜龙王,干旱时为祈雨求水,雨淋水患时为祈福保安宁,丰年时为表达感恩之情,年节时为求吉祥福运。辖区尚存敬奉神龙的寺庙,井神庙20余处。敬龙、舞龙已成为当地民间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村都有舞龙队伍和制作各种龙舞道具的艺人。 早期举行祭祀活动以草龙扎制为主。明清时期,沿江村民多以稻草、柳条、芦苇叶、龙须草,布料为主扎制而成,以在寺庙、沿江举行祭祀活动为主,牵头由寺庙主持或氏族长辈。 民国时期,一般由当地地头王操办祭祀活动,大多以布龙,握杆龙为主。 解放初期以农会为主持,制龙成为人们的民间乐趣,习俗,属兴盛时期,年青人入伍,欢送劳模,丰收庆贺,年节喜庆都以制作龙、组织人员挥舞迎送庆贺。“文化大革命”时期龙舞被做为“四旧”“牛鬼蛇神”而禁止,与此有关的道具烧砸一空;八十年代初期,龙江镇成立了文化站,在文化站的引导下,各村的舞龙又重新掀起了热潮,制作龙舞道具得以恢复。 基本内容龙江龙舞的道具以草龙、板凳龙、握杆龙、彩龙(布龙)四大部分组成。现存的有四类十二项不同特点,不同表演方式的龙制作和造形。 一草龙。草龙分三种:一是早期人们用柳条编制而成长约五米,直径十五至二十公分,二人挥舞,头一人,尾一人手举二节,大都用来祈雨。二是用龙须草(又名钢草)编制而成。由骨架,长绳(龙须草合成)长约11—13米分九节,直径30公分左右,一般为水患时祈求保佑敬奉挥舞。三是用稻草(上呈糯米草,又名酒谷草)编制而咸,由骨架,长绳组成,头尾骨架用竹篾绑扎,长约13-15米,也可长、可短,分七节、九节、十一节,直径17-30公分左右,一般为喜庆丰年或节日挥舞。 草龙有一种最原始的制作方法就是将糯米草或普通稻草辫在一起,合成粗约13-15公分不等,一般分三股,木棍插入草辫,用绳子固定,挥舞者光着膀子,大多用于寺庙祭祀活动,挥舞要用火把点燃龙头,边舞边着,燃烧完为止,人们称其为火龙。 二、板凳龙:一般由一条三条腿长凳为骨架,腿高约30-50公分,凳面宽10-15公分,长1.2-1.5米,长凳单腿一头用稻草或竹篾作成笼骨架绑扎成龙头,中间用稻草绑成起伏的龙身,另一头(双腿)用稻草或竹篾作成笼骨架绑扎成龙尾,龙身用红布装饰,龙的头部为一条腿,尾部两条腿,构成三条腿凳子,三人翻转挥舞。 三、握杆龙:龙身部分用长1.4丈,粗约20-25公分元木作为龙身,两头各用竹篾制作成龙的头、尾,两端垂直打孔,竖装木桩,用于固定表演者之用,中间用竹篾制作成龙的身,固定在长杆上部,外表进行表糊,用颜料绘画龙身。底座一般有两种作法,一是二人肩抬行走,常用一根长1.8米,粗8-10公分木杠放在龙身平衡点的下部做为支撑点,抬起后龙的头尾上下起伏。表演时童男、童女化妆固定在头尾两端。二是早期用牛车,后用拖拉机,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用汽车做为行走工具,人抬部分改为1.5-2米高架子支撑龙身,表演时可上下起伏,也可旋转360度,旋转可快可慢,表演时给人留下惊、悬、奇空中飞翔之感。 四、布龙:布龙(又称彩龙)头尾用竹篾木棍编制,钉做成骨架,裱糊、着色,龙身用竹笼长绳四根串起,用各种颜色布料制作而成,一般粗25-38公分,长9--25米,也可长达40多米,分七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或更多节不等,但必须是单数。 基本特征草龙属当地由最原始龙崇拜、祭祀活动演变成今天的由草类编制的各种早期带有工艺作品,既存在想象中的龙的形体,又属于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品,挥舞给人以活龙、活显之感。 特征: 1、与地域生产、生活的紧密性。 龙舞道具制作工艺与人们的地域地理条件,生产环境紧密相关。随着社会进步,龙舞演化为一种庆典祝丰,文化兴助的娱乐形式。龙——制作工艺也随之亚化。 2、制作材料的特殊性 草龙制作在这里较原始采用的材料有芦苇叶、柳条、糯米草(又名酒谷草),龙须草(又名纲草)。草龙编织自成体系,地方性很强。 这些材料在沿江一带随处可取,堤坝柳树成阴,堤内随季可种稻谷,龙须草河滩遍地生长,资源较为丰富。 芦苇叶采集成熟叶片,晒干后用硫磺熏后呈白色,光泽好。 糯米草,龙须草经过烧开的水加入适量食盐浸泡,凉干后再用颜料按段加色蒸煮编织具有韧性,耐高温,不怕雨淋,光泽较好。 3、制做工艺的精细性 一条成形的草龙或握杆龙,板凳龙,彩龙,从取材到完全制做结束,5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没有文字记载,仍靠千余年来那样仰靠师父,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凭悟性、灵感、灵巧来掌握。各种龙的形体编织、制作自成体系,地方性很强,采用当地材料,龙江镇的工艺,选用不同材料,不同编染技术,可编织出不同颜色龙的形体和种类,编织工艺细腻,保持一种原生态风貌。 木棍(手柄)要求光滑,做铆讲究,竹篾薄厚均匀,编织龙体鱼鳞考究,头尾编制着色细腻,工艺复杂全靠技艺来完成。 4、制作工艺的艺术性 龙江草龙编织技艺是全国最具有地方特色、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表演艺术和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众多的手工艺种类,广泛的社会影响。 草龙可长、可短、可粗、可细,除龙骨架用木棍在一头做铆,用竹篾外,龙的整体为鱼鳞状,光泽夺目,体现鲜活。挥舞翻转尤如龙翻腾。由于整体通风透气,表演时阻力较小,挥舞体现一个“轻”,速度力求一个“快”。老人、小孩、妇女均可挥舞。也可说是一种极好工艺品,在制作工艺上已超过布龙制作艺术。小巧玲珑,体现了汉水流域山清水秀、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感觉。 主要价值1、研究“汉水文化”的鲜活资料。 现存的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及其由此而产生舞龙活动,为研究汉水流域特别是汉水上游人们古今的文化信仰、生产习俗、娱乐习俗、节日习俗提供了第一手可供佐证研究资料。 2、研究龙舞文化的“活化石”。 龙舞是中华“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龙舞道具的制作技艺及其演变,又是研究龙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龙江镇龙舞道具的制作工艺,门类多样,技艺精湛,富于变化,一些技艺与成品又具有原生态的特点,成为研究龙文化及其分支龙舞文化的活体佐证资料。 3、传承龙舞艺术的物资支撑。 龙舞是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的龙江龙舞,在龙舞大家族中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而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需要龙舞道具制作技艺的支持。龙江龙舞道具技艺的传承,特使具有龙江特色的龙舞得以“活态”传承。 4、具有活跃群众文化和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关器具与制品握杆龙、板凳龙、草龙、彩龙制作时共同所使用的工具有锯子、推刨子、琢刀、手工钻子、斧子、钉锤,竹篾刀。 握杆龙所需材料有元木、木棒、铁骨环、竹篾,多种颜色纸、麻丝、浆糊,各种颜料。 板凳龙所需材料有木板、木棒、竹篾、纸张、麻丝、浆糊、稻草、布料,各种颜料。 草龙所需材料有稻草(上呈糯米草)、龙须草(又名纲萆)、棕丝(棕树板)、竹篾、木棒、麻绳、浆糊、食盐、纸张、麻丝,各色颜料。 彩龙所需材料有竹篾、布料、木棒、麻绳、纸张、浆糊、麻丝,各色颜料。 表演时以打击乐,吹奏乐相配合,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大锣(社锣)、小锣(马锣)、土钹、苏铰。吹奏有二马驹(自制、类似长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