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西海郡城遗址 |
释义 | 古城概况西海郡城,位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上。 这个古城俗名“三角城”,实际上其平面呈不规则的四方形。其南城墙为正东西向,总长659米,正中开门,由于城门被破坏,原有宽度已不清。东城墙为正南北向,总长630米,正中开门,门宽11.5米。北城墙从东向西看略偏西南向,总长612米,城墙西北约100米长,一段向西南折转约13米与西城墙对接。西城墙由北向南看稍偏西南,总长540米。城墙现存厚度13-14米左右、高8-12米,夯土筑,夯层8-10厘米。城内西南部地势较高而平坦,东北部低于西南部3米左右,是一个较大的平坦广场。北部有一小院,小院北墙与城墙重合,小院南北宽105米,东西长314米。城内西南角有一直径24米、高18米左右的夯土台。 南北、东西两条大道。南北大道由南门起向北至广场边缘有一下坡,与东西大道交叉到小院。东西大道自东门起向西沿南部离地北缘至西部高地东缘有一上坡,上坡以西则不清楚。西南较高处遍布砖瓦碎块、杂骨和陶器残片,并暴露有较厚的灰层和部分房屋墓址。小院内地面散布有大量的砖瓦碎块和陶器残片,未见遗迹。广场内基本上不见遗迹与遗物。推测城内西南部是官署基址,小院为居民区,广场为操练军队的场所。 考古发现西海郡城在民国时期曾遭马步芳部属的滥挖盗掘,其滥掘部位主要在东南角处。1942年马步芳幕僚冯国瑞欲将该城西南部出土的“虎符石匮”上部移至西宁,但因其庞大笨重运至东大滩即弃之作昙。1956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石虎”又移至海晏县文化馆。“虎符石匮”的上部为一石虎,石虎昂首张口,卷尾伏于基座上,长132厘米、高46厘米。基座长137厘米、宽115厘米、高65厘米。正方刻三行九字,从右至左为 “西海郡、始建国、工河南”。这九字中“工河南”三字,曾经圆扰多年不得解。1987年,海晏县文化馆将尚弃在城内露出的大石块移至馆内,发现大石块下面刻有“虎符石匮,元年十月癸卯,郭戎造”十三字。大石块与原石虎尺寸大小相同,扣合吻合,始知石虎与大石块为一物,前九字也得到正确读解,石虎应正名为“虎符石匮”,刻文应为“西海郡虎符石匮,始建国元年十月癸卯,工河南郭戎造”。西海郡为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秉政时所置。 历年考古者在调查中,在城内采集有五铢钱范、五铢钱、大布黄千铜钱、开元通宝钱、崇宁通宝钱等钱币、板瓦、筒瓦、长条砖及元兴元年文字瓦当等遗物。元兴年号,在历史上有三个,一为东汉和帝时期(公元105年),一为三国时东吴(公元264年),一为东晋安帝(公元402年)。根据城内的遗物,西海郡城曾使用至宋代时期。此城除马步芳滥掘和西部一角修筑铁路,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挖过战壕对遗址有所破坏外,保存基本完整。 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