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莎同盟
释义

汉莎同盟(the Hanseatic League)是北欧沿海各商业城市和同业公会为维持自身贸易垄断而结成的经济同盟。同盟从中世纪晚期一直持续到早期现代时期(约13-17世纪),范围西起北海,东至波罗的海,并延伸至内陆地区。

基本信息

汉莎同盟(Hanseatic League )是历史上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的商业、政治联盟。

汉莎

汉莎(de:hanse)一词,德文意为“公所”或者“会馆”,来自哥特语“军队”或“ 连队”,初指同业公会或行会,后指在国外的德国商人团体。在14世纪以前,“汉莎”只是用来称呼伦敦和布鲁日的德意志人团体,如“科隆汉莎”、“汉堡汉莎”,至此也被用来统称北德意志商人的商业共同体,商人汉莎自此演变为城市汉莎。

发展

背景

汉莎同盟出现之前,德意志地区曾经存在过两个自由市同盟——莱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莱茵河流域的城市和士瓦本地区的城市通过结盟的方式来防卫地方贵族对商队的掠夺和强盗的抢劫。很快这种城市联盟发展为一种互利手段,成员城市间相互放弃征收水路和陆路的通行税,并通过协调的方式解决彼此争端。这种城市同盟是德意志地区市民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觉醒并发挥影响的表现之一。然而莱茵同盟和士瓦本同盟到14世纪时都先后解散了。

溯源

汉莎同盟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2世纪。科隆、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这四座城市先后继承了诺曼征服以前丹麦、挪威、冰岛与盎格鲁-撒克逊诸国和爱尔兰之间的贸易关系。科隆商人在英格兰取得了贸易特权和建立侨居地的特权,而且曾慷慨地为狮心王理查支付赎金,以此获得了在英格兰的免税特许状。此后继位的英格兰国王相继给予吕贝克和汉堡的商人以相似的特权,这几个城市的商人在英格兰形成了早期的商业联盟。

1158年/1159年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从荷尔斯泰因公爵手中夺占吕贝克城。通过这一占领,经济繁荣的萨克森王国打开了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下德意志地区的商人很快以此为基地,将商业活动扩展至整个波罗的海地区。吕贝克商人很快在瑞典城市维斯比和俄罗斯的赫尔姆加德(诺夫哥罗德)设立了商站,并在1299年控制了里加的商业。

同盟条件

由于种族相同,以及拥有共同利益,在国外的德意志商人集团开始趋向于联合,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盟,以减少竞争。1210年吕贝克和汉堡同意在某些事务中使用共同的民法和刑法,并彼此在本城中保护对方的商人,可视为汉萨同盟的肇端。1241年,两城为保护其商人抵御抢劫者和海盗的袭击而结成了正式的联盟。1259年,吕贝克、罗斯托克和维斯马为镇压海盗而结成了类似的联盟。到1282年,伦敦和布鲁日的汉莎同吕贝克和汉堡等城市的汉莎合为单一的合作团体时,就北德意志的四座主要商业城市而言,汉莎同盟已经形成。

发展历程

1293年,应吕贝克的一再要求,来自梅克伦堡和波美拉尼亚的商人在罗斯托克召开代表大会,决定今后凡与他们有关的案件都按吕贝克法律解决。有26个城市投票通过这一决议。吕贝克成为汉莎同盟总部所在地,吕贝克法律成为同盟之共同法律。

汉莎同盟成立之后,其宗旨很快从镇压海盗、打击掠夺行为和取消不合理的通行税等保护商业的行为转至在海外扩展商业势力,垄断商业利益,压制来自同盟外的德意志城市以及来自英国、俄罗斯和佛兰德本土的商业竞争。

随着北方来自丹麦和南方来自勃兰登堡的军事威胁的扩大,汉莎同盟开始建造海军,并由单纯的经济同盟演化成经济-政治-军事同盟。许多城市为了获得商业利益或获得安全保障而加入同盟。

到14世纪中叶,汉莎同盟已经扩展至波罗的海南岸、东岸的所有德国港口城市,并扩展到英国、佛兰德、丹麦、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芬兰等地。波罗的海东岸的德意志殖民者按照严格的汉莎法律建造了一大批汉莎城市。

13世纪逐渐形成,14世纪达到兴盛,加盟城市最多达到160个。1367年成立以吕贝克城为首的领导机构,有汉堡、科隆、不莱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贵族参加。拥有武装和金库。1370年战胜丹麦,订立《斯特拉尔松德条约》。同盟垄断波罗的海地区贸易,并在西起伦敦,东至诺夫哥罗德的沿海地区建立商站,实力雄厚。15世纪转衰,1669年解体。

14世纪晚期和15世纪早期是汉莎同盟的鼎盛时期,虽然其商站只局限于波罗的海、北海和俄罗斯,但是其商船却远及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从南欧运来橄榄油、水果、各种酒和盐。其注册商船大至1000到2000吨,汉莎商人通过向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领主和其他国家的君主提供借款而获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特许权。在其全盛时期,汉莎同盟左右着丹麦和瑞典的王位继承人人选,而英国国王甚至不止一次将王冠抵押给汉莎商人换取贷款,或向其央借舰队和海员。汉莎同盟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凭借商业和武力赢得了各国的尊敬。

随后在英国的伦敦、佛兰德的布鲁日、挪威的卑尔根和俄罗斯的诺夫哥罗德出现了四大汉莎同盟商站

衰落

自15世纪早期开始,汉莎同盟出现衰落的迹象。随着汉莎同盟所采取的重商主义和保护主义手段在其他国家的兴起,汉莎同盟开始遇到对手的竞争。享有特权和豁免权的汉莎商人开始受到各国本国商人的仇恨,英国和荷兰商人开始绕过汉莎同盟,同北欧和俄罗斯建立直接的商业联系,对汉莎同盟的生意构成了严重威胁。

先是英国、荷兰、瑞典、俄罗斯先后宣布断绝与汉莎同盟的关系。然后汉莎同盟内部开始分裂,1669年,历史上最后一次汉莎同盟大会在吕贝克召开。罗斯托克、布伦瑞克、科隆、汉堡和不来梅等市派代表参加,但此时的同盟已名存实亡。会议结束以后,许多城市宣布脱离汉莎同盟,最后只剩下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三城仍保留“汉莎自由市”(Freie Hansestadt)的称谓。

拿破仑战争为汉莎同盟带来了最后的打击,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商船队被封锁欧洲大陆的英国海军消灭,吕贝克从此以后彻底衰落,汉堡和不来梅则借助19世纪新德意志帝国的兴起而获得了新的商业中心地位。1937年,作为对吕贝克早年曾禁止其发表竞选演说的报复,希特勒取消了吕贝克的“汉莎自由市”称呼,将其并入大汉堡地区。

历史意义

汉萨同盟的历史又是这个城市联盟同北海海盗斗争最后又同流合污的历史。同盟初期尚能取得对海盗斗争的胜利,尽管胜利来之不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盟自身又蜕变成为制造海盗行为的根源。事情的本质在于,同盟船只的水手受命同海盗行为进行斗争,时间一久,他们更是受到海盗劫掠的巨额财富的诱惑,也就逐渐和海盗联合起来,宁愿与海盗坐地分赃,而不再履行起缉捕海盗的主要任务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