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代祠堂 |
释义 | 概述汉代祠堂,是建造在坟墓前供其亲属祭祀的享堂,亦称祠堂、庙祠、食堂、庙祠、斋祠等。一般有土木结构和纯石结构两种,由于种种原因,土木结构的建筑早已了无踪迹,不知其形制。但是,石材建筑的祠堂不易损毁,在山东、安徽等地已经被大量发现。根据祠主财力、身份,祠堂建造的规模大小不一,常见的形式有:由基石、左右侧壁、后壁、屋顶和屋脊组成的双开间悬山顶式;由基石、左右侧壁、后壁、屋顶和屋脊组成的双开间悬山顶且后带小龛式;由基石、左右侧壁、后壁、屋顶和屋脊石组成的单开间平顶式;小龛式等四种。祠前通常有供案,有的案上刻画杯盘盛鱼、鸡等。一般祠堂都刻画画像,其东西壁和后壁刻画有画像,有历史故事、孝子列女、义士忠臣、歌舞宴饮、百戏杂技、车骑出行、庖厨狩猎、死后升仙、神人鬼怪、祥瑞辟邪和祠主受谒等场景;屋顶刻画有升仙、辟邪和神话场景,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修缮位于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傅家埠社区的童真宫,始建于东汉末年,是东汉名吏不其县县令童恢的祠堂,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2009年,城阳区委、区政府将童真宫修复工程列为全区重点建设项目。拨巨资进行修缮,2010年11月4日,这座纪念史料记载的“岛城第一清官”的祠堂重新对外开放。 童真宫重修后开放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诸城)人。公元182年担任不其县令。童恢在不其县政绩卓著,深受朝廷赏识和百姓爱戴,他不畏强权,造福黎民,在当地留下了很多故事。由于操劳过度,童恢死于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太守任上。童恢死后,不其县人感念他的功德,于东汉末年,在今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傅家埠社区建起“童公祠”,后改为“童真宫”,祠后筑有童恢的“衣冠冢”,墓前立有石虎一对。 童真宫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由于年久失修,童真宫面临倒塌。2009年,城阳区委、区政府将童真宫修复工程列为全区重点建设项目。区财政拨款百万元用于修复童真宫,青岛海都集团也捐资306万元修复资金。2010年11月4日,这座祠堂重新对外开放。 展示不其文化的展览馆新修缮的童真宫建有四座正殿、两座厢房、两座展览馆,规模与明清时修缮的童真宫大致相仿。漫步童真宫,随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气息:参考汉代建筑风格建造的殿堂、门前矗立的两尊汉代原址流传下来的石虎、五根明清时代的大梁、汉代原址保存完好的三幅壁画、童恢的“衣冠冢”…… 两座展览馆成为开放当天的焦点,这里展出了大量展板、史书和实物,其中仅仅一小部分涉及童恢,更多的是展示古代不其县。“不其县是汉代青岛地区行政、文化、经济中心,是汉代的东方重镇。”市考古研究所专家巩升起说,童真宫里展出的就是一部分研究成果。“童真宫是岛城第一座不其文化展览馆。”城阳区文化局副局长姜振明说。 修建不其古城童真宫不是城阳区恢复的第一个体现“不其文化”的景观,今年9月底,位于夏庄街道源头社区的法海寺在重现修缮后也正式对外开放。据史料记载,这座古刹为魏晋时期所建,距今1600余年,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寺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其县已经成为城阳区文化产业的突破口,在城阳区的规划中,重现这座汉代沿海重镇繁华景象的项目还将陆续上马。这些项目中,甚至还可能包括重造一座不其古城。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