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川历史
释义

倪波文(2008.5 发表)

------------------------------------

古代汉川建制

汉川置县始于公元561年(北周保定元年),县治在现马鞍乡甑山,故名甑山县,先后属甑山郡、复州和沔阳郡。隋大业末废县为镇,并人汉阳县。

公元621年(唐武德4年),县恢复,移治泐山下,因汊水流经县境而改名汊川县。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属汉阳郡。公元758年复属沔州。公元826年改属鄂州。公元958年(五代后周显德五年)改属安州,移治金鼓城(今刘家隔)。公元960年(宋建德元年)属荆湖北路,以竟陵义水流入县西,更名为义川县。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以汉水横贯县境,改名汉川县。公元1071年,废县为镇,属鄂州汉阳县。公元1086年,县恢复,仍隶汉阳县。公元1135年(绍兴5年)县又废。公元1137年复置。元代,各地改设行中书省,汉川属湖广行中书省汉阳府。公元1285年(元至22年),移县治于长城(今仙女山办事处)。明代改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汉川属湖广布政使司汉阳府。公元1376年,汉阳府降为州,汉川改隶武昌府。1380年,复隶汉阳府。1664年(清康熙3年),湖北、湖南分治,汉川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阳府。1912年,府设道,汉川属江汉道。

国共时期的两种政权

新民主主义时期,汉川几度出现国民党、共产党两种政权并存的局面。国民党领导的政权,称汉川县政府,1930年~1932年9月,属第六行政督察区。1936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38年日寇侵入汉川后,汉川县政府先后向南河渡、西江亭、田二河转移,次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汉川县政府进驻县城。

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初称汉川县苏维埃政府,建于1930年5月,驻南河渡。1931年12月,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将汉川的麻河、刘隔与云梦的道人桥、新店及孝感的3个乡组成云孝县苏维埃政府,驻汉川的葱担沟。1932年2月,汉川县苏维埃政府撤销,汉川的襄北部分与天门的东部地区组建为天汉县苏维埃政府,驻汉川的韩家集。汉川的襄南部分与天门的西部地区组建为川阳县苏维埃政府,驻汉川的南河渡。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两县苏维埃政府于同年8、9月先后解体。1940年7月,中共先后在韩集、杨业坡建立汉川县行政委员会,隶属鄂豫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天汉办事处;次年12月改为汉川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驻杨业坡、谢家长汾,隶属天汉办事处、襄河专署。1941年8月,汉川的刘家隔、神灵等地与孝感、黄陂的部分地区组成汉孝陂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孝感的东山头,先后隶属鄂中行政办事处、鄂中专署。1942年10月,汉川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建为汉川中心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与隶属关系未变。1943年10月恢复汉川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名。1944年6月,改为天汉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驻汉川的杨业坡、倪家集和天门的刘家集,相继隶属襄河、襄北、鄂中专署。同年9月,汉川的襄南部分与沔阳的脉南部分组成川沔行政委员会,驻沔阳彭家场的月洲湖,先后隶属襄河专署和沔阳政务委员会,1946年2月,天汉县民主政府改为天汉县中心民主政府,驻杨业坡,隶属鄂中专署,同年6月中原突围时撤销。1948年2月,在襄南地区建立川汉沔爱国民主政府,驻沔阳杨林尾,隶属襄南专署。4月,在襄北地区建立天汉县爱国民主政府,先后驻天门的蒋家场、张家大湾和汉川的陡埠头,隶属鄂中专署。11月,在襄南地区建立川汉县爱国民主政府,先后驻汉阳的侏儒山和汉川的西江亭,隶属襄南专署。

建国后的建制

1949年5月,汉川全境解放,国民党汉川县政府灭亡。同年7月,天汉、川汉两县爱国民主政府撤销,汉川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属鄂中专区。同年8月,改属沔阳专区。1951年7月,沔阳专区撤销,隶属孝感专区。后孝感专区改名地区,汉川隶属孝感地区管辖。1994年,孝感撤区设市,汉川隶属孝感市。1997年3月汉川撤县设市,仍由孝感市代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