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寒热病
释义

寒热病

即疟疾。 方光焘 《疟疾》:“初起的时候不过头痛,怕冷,怕热,倒也不十分在意;以为大约受了点外感,不久便可痊愈,后来那寒热竟是间日一发,她才明白她得了寒热病了。”《花城》1981年第1期:“他茫然、惶恐,象得寒热病一样颤抖。”

《黄帝内经灵枢》 寒热病第二十一

[关于篇名]

寒热,即发热恶寒。本篇是指由外邪引起以发热恶寒为主要表现的各种证候。因为篇首即讨论邪气在皮、在骨、在肌等寒热证的症状及针刺方法,所以篇名“寒热病”。正如名·马莳《灵枢注证发微》所云:“篇内所论诸证,不止寒热,然首节所论在寒热,故名篇。”

原文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1],不得汗,取三阳之络[2],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日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写阳补阴经也。

提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骨痹、体惰、厥痹等六种寒热病的证候、治疗和预后。

注释

[1]槁腊腊,干之意。"槁"、"腊"为同意复词,即干燥。

[2]三阳之络三阳指足太阳经。三阳之络是指足太阳经的络穴飞扬穴。

白话解

皮寒热病的表现为,皮肤疼痛甚至不能接近席子,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病寒热,故津液无以输布,而毛发焦黄,鼻中干燥,汗不能出。治疗时应泻足太阳之络以去表热,兼补手太阴经。

肌寒热病,表现为肌肉痛,毛发焦且口唇干裂,无汗。治疗时取足太阳经在部位穴位以除其瘀血,再补足太阴经,达到出汗而愈的效果。

骨寒热病表现为病人焦虑不安,汗大出不止。如果牙齿尚未枯槁,说明阴气尚存,治疗可取足少阴经在阴股部位的络脉;若是牙齿已经枯槁了,就是死证,无法救治了。骨厥病也是这样来判断的。骨痹病,全身关节活动不自如,而且关节疼痛,汗出如注,心烦意乱。治疗应补三阴经。受伤,出血较多,又受了风寒外邪,心中有一种像从高处堕下的感觉,四肢松散无力,这种病名为体惰。治疗应取病人小腹之下的三结交处。三结交就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在脐下三寸处相交的关元穴。厥痹,是厥逆之气由下上行至腹部。治疗应该取阴经或阳经的络脉,根据主要的病证,以泻阳经补阴经为原则进行治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1: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