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韩瑗 |
释义 | 韩瑗(606-659)字伯玉,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唐朝宰相,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韩仲良之子。贞观年间,累官至兵部侍郎,袭爵颍川公。永徽三年(652年),迁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永徽六年(655年),拜侍中,兼太子宾客。高宗废后时,韩瑷与褚遂良极力反对。显庆二年(657年),为许敬宗、李义府所谮,贬振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又被诬陷谋反,处死,年五十四。神龙元年(705年),中宗遵照武后遗制复其官爵。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韩瑗的祖父韩绍,隋朝时曾任太仆少卿。父亲韩仲良,武德初年任大理少卿,参与《武德律》的制定,贞观年间,位至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韩瑗少年有节操,博学有吏才,后来在贞观年间,累官兵部侍郎,后袭父爵为颍川公。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任命韩瑗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永徽五年(654年),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永徽六年(655年),担任侍中,兼太子宾客(当时太子为李忠)。 反对废后当时,高宗想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即武则天)为后,韩瑗反对。同年,唐高宗拟将武昭仪升为宸妃(仅次于皇后),当时韩瑗和来济阻止皇帝:“宸妃古无此号,事将不可。”高宗因此没有施行。 武昭仪指控王皇后和她的母亲柳氏用巫蛊之术诅咒皇帝。高宗开始召集宰相讨论废立皇后的事。司空李勣没有参与;唐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虽然没有表态,但支持褚遂良的意见;于志宁没敢说话。韩瑗痛哭上书:“皇后乃陛下在籓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又言“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月。匹夫匹妇尚知相择,况天子乎?《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高宗不听,将褚遂良贬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年底,高宗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不久,王皇后与萧淑妃被武后杀害。 武后被册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表彰韩瑗、来济,说他们虽然表示反对自己为后,但还是忠于国家的表现。韩瑗、来济不敢接受,并且屡次请辞,但是高宗没有同意。 被诬谋反显庆元年(656年),韩瑗为褚遂良求情,说褚遂良忠心辅佐高宗父子:“遂良受先帝顾托,一德无二,向日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而尘史册哉?遭厚谤丑言,损陛下之明,折志士之锐。况被迁以来,再离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 高宗对韩瑗说:“遂良之情,朕知之矣。其悖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韩瑗回答:“遂良可谓社稷忠臣,臣恐以谀佞之辈,苍蝇点白,损陷忠贞。昔微子去之而殷国以亡,张华不死而纲纪不乱,国之欲谢,善人其衰。今陛下富有四海,八纮清泰,忽驱逐旧臣,而不垂省察乎!伏愿违彼覆车,以收往过,垂劝诫于事君,则群生幸甚。”唐高宗不纳其言。韩瑗因言不得用,忧愤上表,请归田里,唐高宗不许。 显庆二年(657年),许敬宗、李义府诬告韩瑗与褚遂良(时为桂州都督)图谋不轨。于是,韩瑗贬振州(今海南三亚市)刺史,终身不许回京,褚遂良贬爱州,柳奭贬象州。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与韩瑗、柳奭、褚遂良谋反。长孙无忌被逼自杀;褚遂良已死,夺官爵;韩瑗、柳奭处死。命令下达以前,韩瑗已死在振州。行刑官命人开棺验尸,之后返回长安。家产被籍没,家族子孙发配岭南。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去世,中宗遵其遗命,赦免褚遂良、韩瑗、柳奭和他们的家族。 据史籍记载,自唐迄明,被封建王朝贬谪、流放到崖州的贤相名臣,以及各种原因留居水南村的社会名流就有10余人。最先来到水南村的汉族名宦是唐高宗朝宰相韩瑗,显庆2年(公元657年)被贬为振州刺史,显庆4年卒于贬所。 史籍记载新唐书《新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 韩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人。父仲良,武德初,与定律令,建言:“周律,其属三千,秦、汉后约为五百。依古则繁,请崇宽简,以示惟新。”于是采《开皇律》宜于时者定之。终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 瑗少负节行。博学,晓吏事。贞观中,以兵部侍郎袭爵。永徽三年,迁黄门侍郎。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进侍中,兼太子宾客。王后之废,瑗雪泣言曰:“皇后乃陛下在籓时先帝所娶,今无罪辄废,非社稷计。”不纳。明日复谏曰:“王者立后,配天地,象日月。匹夫匹妇尚知相择,况天子乎?《诗》云:‘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臣读至此,常辍卷太息,不图本朝亲见此祸。宗庙其不血食乎!”帝大怒,诏引出。褚遂良贬潭州都督,明年瑗上言:“遂良受先帝顾托,一德无二,向日论事,至诚恳切,讵肯令陛下后尧、舜而尘史册哉?遭厚谤丑言,损陛下之明,折志士之锐。况被迁以来,再离寒暑,其责塞矣。愿宽无辜,以顺众心。”帝曰:“遂良之情,朕知之矣。其孛戾好犯上,朕责之,讵有过邪?”瑗曰:“遂良,社稷臣。苍蝇点白,傅致有罪。昔微子既去,殷以亡;张华不死,晋不及乱。陛下富有四海,安于清泰,忽驱逐旧臣,遂不省察乎?”帝愈不听。瑗忧愤,自表归田里,不报。 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奏“瑗以桂州授遂良,桂用武地,倚之谋不轨。”于是贬振州刺史,逾年,卒,年五十四。长孙无忌死,义府等复奏瑗与通谋,遣使即杀之;既至,瑗已死,发棺验视乃还。追削官爵,籍其家,子孙谪广州官奴。神龙初,武后遗诏复官爵。自瑗与遂良相继死,内外以言为读将二十年。帝造奉天宫,御史李善感始上疏极言,时人喜之,谓为“凤鸣朝阳”。 旧唐书《旧唐书·卷八十·列传第三十》 韩瑗,雍州三原人也。祖绍,隋太仆少卿。父仲良,武德初为大理少卿,受诏与郎楚之等掌定律令。仲良言于高祖曰:“周代之律,其属三千,秦法已来,约为五百。若远依周制,繁紊更多。且官吏至公,自当奉法,苟若徇己,岂顾刑名?请崇宽简,以允惟新之望。”高祖然之。于是采定《开皇律》行之,时以为便。贞观中,位至刑部尚书、秦州都督府长史、颍川县公。瑗少有节操,博学有吏才。贞观中,累至兵部侍郎,袭父颍川公。永徽三年,拜黄门侍郎。四年,与中书侍郎来济皆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五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六年,迁侍中,其年兼太子宾客。时高宗欲废王皇后,瑗涕泣谏曰:“皇后是陛下在籓府时先帝所娶,今无愆过,欲行废黜,四海之士,谁不惕然?且国家屡有废立,非长久之术。愿陛下为社稷大计,无以臣愚,不垂采察。”帝不纳。明日,瑗又谏,悲泣不能自胜。帝大怒,促令引出。寻而尚书左仆射褚遂良以忤旨左授潭州都督,瑗复上疏理之曰: 古之圣王,立谏鼓,设谤木,冀欲闻逆耳之言,甘苦口之议,发扬大化,裨益洪猷,垂令誉于将来,播休声于不朽者也。伏见诏书以褚遂良为潭州都督,臣夙夜思之,用增感激。臣识惭知远,业谢通经,载抚愚情,诚为未可。遂良运偶升平,道昭前烈,束发从宦,方淹累稔。趋侍陛下,俄历岁年,不闻涓滴之愆,常睹勤劳之效。竭忠诚于早岁,罄直道于兹年。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风霜其操,铁石其心。诚可重于皇明,讵专方于曩昔?且先帝纳之于帷幄,寄之以心膂,德逾水石,义冠舟车,公家之利,言无不可。及缠悲四海,遏密八音,竭忠国家,亲承顾托,一德无二,千古懔然。此不待臣言,陛下备知之矣。臣尝有此心,未敢闻奏。且万姓失业,旰食忘劳;一物不安,纳隍轸虑,在于微细,宁得过差。况社稷之旧臣,陛下之贤佐,无闻罪状,斥去朝廷,内外氓黎,咸嗟举措。观其近日言事,披诚恳切,讵肯后陛下之德,异于尧、舜;惧陛下之过,尘于史册。而乃深遭厚谤,重负丑言,可以痛志士之心,损陛下之明也。臣闻晋武弘裕,不贻刘毅之诛;汉祖深仁,无恚周昌之直。而遂良被迁,已经寒暑,违忤陛下,其罚塞焉。伏愿纟面鉴无辜,稍宽非罪,俯矜微款,以顺人情。 疏奏,帝谓瑗曰:“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矣。然其悖戾犯上,以此责之,朕岂有过,卿言何若是之深也!”瑗对曰:“遂良可谓社稷忠臣,臣恐以谀佞之辈,苍蝇点白,损陷忠贞。昔微子去之而殷国以亡,张华不死而纲纪不乱,国之欲谢,善人其衰。今陛下富有四海,八纮清泰,忽驱逐旧臣,而不垂省察乎!伏愿违彼覆车,以收往过,垂劝诫于事君,则群生幸甚。”帝竟不纳。瑗以言不见用,忧愤上表,请归田里,诏不许。显庆二年,许敬宗、李义府希皇后之旨,诬奏瑗与褚遂良潜谋不轨,以桂州用武之地,故授遂良桂州刺史,实以为外援。于是更贬遂良为爱州刺史,左授瑗振州刺史。四年,卒官,年五十四。明年,长孙无忌死,敬宗等又奏瑗与无忌通谋,遣使杀之。及使至,瑗已死,更发棺验尸而还,籍没其家,孙配徙岭表。神龙元年,则天遗制令复其官爵。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