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韩振纪 |
释义 | 韩振纪(1905-1975),河北省高邑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中文名:韩振纪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河北省高邑县 出生日期:1905年 逝世日期:1975年 职业:中将 生平概况韩振纪,一九二四年入保定陆军讲武堂学习。曾任国民军第二军见习参谋,西北军总司令部科员,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上尉参谋。一九三一年参加宁都起义。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四军侦察科科长,红十三军参谋处处长,瑞金红军学校教员、副营长、营长、副团长,中央苏区步兵学校训练主任,红军干部团参谋长,红军大学教员、队长、大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七团副团长、六八七团政治委员,延安中央党校军研究主任,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参谋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参谋长,新四军军工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副校长、校长,新四军第二师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东北重工业机械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机械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驻苏联大使馆武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投身革命1905年,韩振纪出生在河北省高邑县东林村一个地主家庭。1916年,韩振纪考入本县县立高小读书,参加“五四”运动时举行的罢课、游行等进步活动。为了振兴中华,高小毕业后立,他志学习工业,于1920年考入保定甲种工业学校(曾改为高级职业学校)机械科。1924年,韩振纪从该校毕业,又考入保定军官讲武堂学习军事。1925年讲武堂被解散,韩振纪到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某旅任科员、见习参谋,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起,韩振纪先后在河南王维城23师任参谋,1927年回到西北军,任西北督办署及西北军总司令部当科员,1928年蒋冯闫中原大战后,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任上尉参谋。在二十六路军奉蒋介石命令进驻江西期间,韩振纪在共产党员、总参谋长赵博生的身边工作,接受了革命教育,“思想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而有了参加革命的准备” 韩振纪负责保管重要机密文(包括红军散发的传单等宣传材料),并按照赵博生的指示,到二十七师等部监视部队动态,陪同赵博生检阅驻宁都各团,到各部军营了解舆论情况,随时直接向赵博生汇报。韩振纪冒极大危险,亲自带着挑夫,挑着几万大洋秘密送到七十四旅旅部,做该旅旅长季振同的说服工作,随后起义总指挥部也搬到那里。这一行动,对于起义成功起到重要作用。 1931年12月14日,直接在赵博生的领导下,韩振纪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路军两个师、一万七千余名官兵携带二万多件武器,加入了红军的队伍。韩振纪在起义中功不可没。 宁都起义后,韩振纪先后担任红五军团十四军侦察科长,十三军参谋处长。1932年6月,红十三军参加了以红一军团为主组成的东路军,攻打漳州,在水口以东击溃敌人两个团。7月9日,红十三军、红三军与敌军九个团激烈战斗,给敌军以重创。1933年1月,该军编入红五军团,参加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两战两捷,取得重大胜利。 1933年2月,韩振纪被调到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简称红军学校,刘伯承、叶剑英等同志先后担任过该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工作,任教员、副营长、政治营营长、步兵团副团长等职,同年春,由黄火青等三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3年10月,中央军委决定扩编红军学校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韩振纪调任军事教员。1933年12月,韩振纪任中央苏区鄂都公署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训练主任,该校主要训练连、排干部,全校人员最多时达千人。在此期间,韩振纪一方面编写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组织教学,一方面进行艰苦战斗,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1934年10月,韩振纪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任中央红军干部团作战科长,同年冬,任干部团参谋长(团长陈庚,政委宋任穷)。他所在的干部团,清一色共产党员、营连干部,有着最强的战斗力,在长征中担任先头部队,而韩振纪所带领的部队又是干部团的前卫,担任着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艰巨任务。长征中,他参加强渡金沙江、攻占腊子口和娄山关战斗,和红军官兵们一起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斩关夺隘,勇往直前。过草地时,他患了严重的疟疾,持续发高烧,昏倒在路上,几乎牺牲。此时,陈赓团长坚定说:“干部团需要韩振纪,要不惜一切把他带出草地!”陈赓命令战士把他用绑腿带子缚住,硬是把他拖出草地。9月17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攻克天险腊子口,先头部队在交接防务过程中,误以为敌军被歼灭,于是放松警惕,以致兵力出现空当,此时,残余敌军趁机反扑上来,如果敌人得手,重新占领腊子口,红军主力将被断为两截,后果十分严重。此时,韩振纪正在带领干部团一个连执行掩护任务,见形势危机,果断率部队与数倍敌军拼死抢夺,终于阻止敌人行动,红军后续部队上来合兵一处,终将敌军击溃,保卫了天险腊子口。 到达陕北后,韩振纪任红军大学任军事教员、队长。1937年1月,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队队长,1937年8月初,韩振纪担任抗大第三期第一大队长大队长。在抗大期间,韩振纪和曹里怀、谭希林等同志对某领导生活和工作作风提出意见,毛泽东知道以后说:“大家都敢把下面骂娘的话讲给领导同志听,我们就能耳聪目明,把抗大的事情办好。” 抗击日寇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韩振纪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七团副团长(团政委)、政治委员,率部9月25日参加 著名的平型关战役。7时,日军进入伏击区,韩振纪与团长张绍东、副团长田守尧率六八七团两个营从小寨到老爷庙一线高地同时发起冲锋,仅用二十分钟就炸毁敌军车二十余辆,韩振纪率部队与日寇展开激烈的白刃战,用集束手榴弹轰炸负隅顽抗之敌。战斗结束后,一一五师共歼敌千余人,击毁汽车百余辆,其中六八七团就歼敌数百人,缴获汽车二十余辆。 平型关战役后,韩振纪于1938年春任延安中央党校军研室主任,后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写信给八路军总方政治部主任谭政,任命为八路军第三四四旅参谋长(旅长徐海东、政委黄克诚)。1938年8月,三四四旅南下,活跃在豫北、冀南、冀鲁豫地区,粉碎日伪“伪化”计划和多次大扫荡,进行大小战斗百余次,毙伤日伪一千四百余名,俘敌五百六十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到1940年初,三四四旅发展为七个团。1940年初,八路军总部命令将晋豫和冀鲁豫边区部队统一编为八路军二纵队,纵队司令员由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兼任,政委黄克诚,副司令员杨得志,韩振纪任参谋长。全纵队兵力为2.5万人。纵队统一指挥太行山南段、山西新军决死队及河北民军等部。 1940年5月下旬,中央军委命令八路军二纵的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南下增援新四军。黄克诚和韩振纪指挥部队分两翼迅速向豫皖苏边区挺进,边战边走,于6月27日抵豫皖苏边区腹地。8月20日,该部与当地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韩振纪任参谋长。同时成立苏皖军政委员会,黄克诚为书记,委员有:张爱萍、韦国清、韩振纪、彭明治、金明、刘瑞龙、朱涤新。纵队编成后,黄克诚和韩振纪等同志率主力挺进苏北,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并接应新四军北上。1940年10月1日,顽军韩得勤部向黄桥新四军大举进攻,陈毅急电黄克诚增援,黄克诚和韩振纪率主力从淮海地区出发,分多路昼夜兼程,连克十多城镇,直拔盐城,沿途扫灭顽军常备十旅全部、八旅大部和独三旅七百多人。从战略上构成对韩德勤顽军夹击之势,对决战黄桥之役胜利起了重大作用。1940年,受韩振纪的影响参加八路军的胞弟韩振铎,在百团大战中英勇牺牲。 1941年2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刘少奇指示下,决定组建军工部,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大规模的军工生产,韩振纪任新四军军直党委委员、新四军军工部部长,创建了新四军的军工事业。韩振纪制订总体规划,研究攻克制造武器弹药的难关,通过宋庆龄及国际友人援助解决无烟火药,在残酷的战斗中组织军工生产,还培养了大批军工人才。7月上旬,日伪军对盐城水网地区进行扫荡,新四军军工部奉命转移,韩振纪急令将大型设备弃入河中或埋进地下,小型器材随身携带,全体人员乘民船转入河港之中与敌周旋,还不时派武装出击,打得敌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1941年9月,韩振纪调任抗大五分校校长兼学委书记,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决定,以抗大五分校为基础成立华中抗大总分校,陈毅兼校长、政委,韩振纪任副校长兼学委书记,主持工作,为新四军的发展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培养了大批军政素质高的人才。1942年1月20日到3月5日,韩振纪参加了在盐城阜宁县召开了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 1942年秋后,淮南路西根据地形势严峻,中共中央书记处为新四军二师干部配备问题复电陈毅、饶漱石,同意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二师师长,谭震林为政委,韩振纪为参谋长。韩振纪参与指挥曹甸战役、高沟、杨口地区反扫荡和五尖山战斗。时,顽军万余人妄图一举吃掉路西根据地,韩振纪亲赴前沿查看敌情,协助罗炳辉研究战法、确定部署,举一役歼敌一千五百余人。由于二师在津浦路东、路西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连续胜利,淮南成为华中最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军部一度也迁于此地。新四军二师主力共歼敌两万余,发展到三万多人,建立了十八个县级民主政权,在对敌斗争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共产党十万大军进入东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紧急从各解放区调干部奔赴东北,抓紧军工生产,以保障解 放东北和全国急需。韩振纪奉命率骨干干部百余人乘大木船进发东北,创建东北军事工业,首任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伍修权到东北时与之并列军工部部长,后东北局明确伍修权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副参谋长身份领导军工部工作,韩振纪仍任军工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韩振纪在沈阳、鞍山、本溪一带搜集机器物资,创办解放军自己的军工厂,组织生产。韩振纪曾兼任珲春办事处党委书记,并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安全隐蔽的珲春地区建立军工生产基地,把生产重点首先放在部队急需的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弹上,先后建立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这六个厂是东北人民解放军最早的军工基础。 1947年9月14日至10月7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军工会议,宣布何长工为东北军区军工部长,伍修权为政委,韩振纪改任军工部副部长。韩振纪在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作期间,东北军事工业从无到有,由分散到集中,由小到大,由生产简单兵器到生产枪炮、大口径炮弹,无论从人员还是生产规模都发生了极大变化。至1948年11月,拥有企业五十五个,职工两万余人,生产了大量武器弹药,为保障辽沈战役等大战役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有力支援了关内的各地区的解放战争,东北军事工业的创业和发展,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军事工业干部。1948年,韩振纪任东北工业部机器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解放以后,韩振纪于1950年9月1日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党组成员、机器局局长,1953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1955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 任武官四年期间,韩振纪参加了以毛泽东、朱德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的接待工作,并作为以彭德怀为团长的中国军事代表团成员,参加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和访问活动。韩振纪很重视做苏军上层工作,尽最大努力加强两军友好关系。平时,韩振纪十分注意对在苏联大批军事留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管理,同时也很重视军事调研工作,在这方面成就斐然。在使馆里,他的级别高、资格老,但他从不摆架子,注意维护大使威信,搞好党委内部团结,尽职尽责履行武官职责。于1958年8月,韩振纪奉调回国。 1959年3月,韩振纪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首任部长,196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并主管军械工作。韩振纪长期主管军队军械工作,在领导加强军械装备的研究、生产、供应、保障、管理、仓库建设及军械物资筹措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建树和成效的工作。韩振纪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狠抓落实,严肃解决军械工作存在的问题,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和总后党委的指示精神,使军械工作出现新局面。他从1958年起,把全军军械装备大规模换装列为工作重点,组织自行研制了1963年式130和107毫米火箭炮及弹药,1964年式手枪、微型冲锋枪及枪弹,1965年式82毫米无后座力炮及弹药,到1965年底全军的通用制式军械装备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以上工作,对于中国军队装备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960年和1962年,韩振纪参加重要的军委扩大会议。1970年,韩振纪先后被“疏散”到山东泰安和西安,受到不公正待遇。他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在思想、作风、生活上保持了老共产党员的高尚的品德。他善于学习,学识渊博,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字写得苍劲挺拔、遒劲丰润,既得颜鲁公遗风,且又自成一体,享有盛名。1974年9月底韩振纪和部分尚未落实政策的党政军老同志一起应邀参加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庆招待会。 1975年3月30日晨,韩振纪将军患心肌梗塞症在北京病逝。 白手起家搞军工1945年年底进军东北时,中共中央从延安和各解放区抽调了一批军工干部到东北去开展工作。他们在沈阳、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机器设备,打算在通化建立军工基地。1946年夏季,国民党军大举进攻南满,占领了通化和丹东。时任东北军工部长的韩振纪带领大家将机器和物资运到朝鲜境内,还带着一批沿途招收的工人和技术人员。7月底他们到了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小城珲春。珲春是个山间盆地,图们江和珲春河在此汇合,与朝鲜仅一江之隔,交通便利。这里到苏联边境仅30里,到朝鲜仅10里,有公路和铁路通行。大家认为这里隐蔽的条件好,资源、动力和交通情况也都不错,决定在这里建立东北的军工基地。 据现有条件,韩振纪决定把重点放在生产部队急需的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弹上。枪炮生产的技术太复杂,不是短时期能办到的。他们在珲春先建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这6个厂是东北解放区最早的军工基础。 子弹厂是在日本人遗留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延吉郊外。原来有300多部机器、日产量40万发。抗战结束后,这个厂遭到毁坏,机器被人偷盗,所剩无几。韩振纪组织把这个厂剩下的东西搬到珲春,共有子弹机14部、半成品弹头300万粒、空弹壳2000万发,还有二十多个日本技术工人。经过一个月紧张的装机与试生产,到9月初生产出第一批子弹。头一个月统计下来,共生产三种型号的子弹近13万发。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干部和设备、原料的问题解决后,最重要的就是工人和技术人员的问题。珲春基地的工人和技术员来自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政治和政策性问题,军工干部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付出的精力,但是当时只有240名工人,真正懂技术的就更少了。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领导上都给予重用,让他们担任各级生产部门的负责人。这些技术工人有的是从鞍山、本溪、通化带来的,有的是在当地招收的。子弹厂的股长于震密是招聘来的技工,享受薪金待遇。他看到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供给制,还处处干在前面,受了感动,主动要求取消薪水,与干部们一样吃供给制,当股长后工作一直很出色。 军工厂由于缺乏中高级技术人员,所以只能从留用的日本人中挑选。在珲春的军工厂里,日本人担任的都是关键性的技术工作。如手榴弹厂有六十多名日本人,几乎都在重要技术岗位上。制造科科长是个小资本家,原来在日本开工厂。美国空军炸毁了他的工厂,才到中国来谋生,对手榴弹制造技术是内行。手榴弹装配的主要工序拉火精药股,股长也是个日本老头,思想很顽固,但工作很认真,对拉火技术很有研究。精药组的装配工人也全部是日本人。 这些日本人由于生活困难,情绪低落,经常在一起酝酿回国,消极怠工。1947年8月,东北遣返日本侨民回国,日本人得到消息,就秘密开会,在厂房里写标语:“我们回国,你们回家!”由于语言不通,道理讲了不少,但收效甚微。干部们软硬兼施,不听劝就下命令,在车间里建立严格的统计,每天产量高的就表扬,产量低或质量差的就批评。在大会上严厉指责坏人的活动,不许法西斯的思想抬头。日本人服从意识较强,也就不闹事了。 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炮火发威 1946年是在艰苦奋斗中度过的,到了1947年,东北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韩振纪领导的珲春基地是北满地区规模最大的,在其他地方也陆续建起了若干军工厂。罗荣桓政委亲自抓军工生产工作。1947年8月,东北局任命黄克诚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总管后勤的供应、军工和军需工作。1947年9月东北局在哈尔滨召开东北军工会议,会上任命何长工为军工部长,伍修权为政委。韩振纪、王逢源为副部长。东北军工生产告别了分散和小规模经营状态,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淮海战役中,大口径火炮发挥了巨大作用。 1947年的生产情况:每月生产5万颗手榴弹,迫击炮弹全年完成10万发。利用旧子弹壳复装子弹,完成500万发。生产掷弹筒弹10万发,打下了炼钢和化学厂明年生产的基础。 为了完成1948年军工生产任务,东北局从财政上拨款180万东北币,折合粮食9万吨。再抽调一批干部加强军工部门。这次重要的军工会议,将东北的军工生产统一组织起来,形成了有领导、有计划的联合生产部门。在有军工厂的地方设立办事处,直属军工部领导。当时在珲春、兴山、鸡西、东安、齐齐哈尔、牡丹江、吉林、哈尔滨和大连设了9个办事处。 东北军工生产了充足的弹药,为东北野战军进行大规模战役提供了物质保证。所以东北最先进行战略决战,歼灭国民党重兵集团,解放东北全境。但是北满生产的弹药由于路途遥远,还不能满足关内解放军的作战需求。中央军委作出了在大连建设军工生产基地的决策。 北满和大连军工体系的建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解放军的火炮有了充足的弹药,改变了长期以来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在1948年年底的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的炮火发挥了巨大威力。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又接管了沈阳的几个大兵工厂和弹药仓库,获得大批军火,生产能力大为增强。随着东北的解放和铁路线的贯通,满载物资和弹药的火车昼夜不停地运往关内,支援中原地区和渡江作战。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将黄维兵团包围。黄维凭借众多的美式火炮,收缩成一个圈圈,用密集火力让解放军无法接近。他自称是个啃不动的“硬核桃”。华东野战军调集了重炮猛轰,终于敲碎了这个“硬核桃”。粟裕大将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要感谢山东老乡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