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韩信墓
释义

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的墓地有三座。一是,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的“山西韩信墓”;二是,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的“陕西韩信墓”;三是,淮阴的“江苏韩信墓”。

人物概述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楚汉战争时,刘邦重用韩信,攻占关中。后来韩信与刘邦会合,灭项羽于垓下。汉朝建立,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因有人告其谋反,韩信被降为淮阴侯。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担心刘邦死后韩信篡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九月十三日,吕后让萧何诱韩信至长安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据说,因韩信功劳大,刘邦曾许下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即免死),吕后等杀死韩信时是将其吊在钟室中,钟室四周用布遮上,用竹片戳死的。韩信屈死后,留下了三处墓葬,分别在陕西西安、山西灵石县和韩信的故乡江苏淮阴。

在西安和山西灵石各有一个韩信墓,当地群众对韩信墓确证无疑,并见诸当地志书。一个大军事家在身后留下两个墓葬,这在古代历史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刘汉王朝辜负功臣的重要物证。

山西韩信墓

西省灵石县南焉乡高壁村的高壁岭山,距县城10公里,海拔1200米,山势险峻,峭壁深涧,北倚绵山,南接霍岳,东与灵空山对峙,西与秦王岭相望,乃秦汉时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川陕通衢”之美誉。据明朝万历二十九年《灵石县志》记:“韩信岭在县南二十里。汉高帝远征,吕后杀信未央,乃遣人函首送帝,值帝还兵此处,葬其首级于岭上,后人即其墓庙祀之。”庙门楹联是:“西望关中,百战十年空鸟兔;北临绵上,千秋一例感龙蛇。”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汉代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汉初诸侯王,楚汉相争时被刘邦拜为大将,统率全军,足智多谋,辅佐刘邦破项羽,项羽战败,自刎乌江,刘邦遂成帝业。刘邦封他为齐王,汉朝建立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北方陈豨反,与匈奴联合进犯中 原,刘邦率师亲征。吕后策划在未央宫变将韩信谋杀,遣人带韩信首级送往山西代县晋见高祖,行至灵石城南高壁岭逢高祖凯旋,遂令葬于岭上,随从军士每人捧土一掬即堆成墓。现存韩信墓丘方圆30米,高10米,墓外原有砖切围墙,内有1米多宽的通道,墓前现遗存有青石刻“汉淮阴侯墓”碑一通。

墓前建有韩信庙,祠庙坐北朝南,始建于金明昌年间,元代时曾修复三次,大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扩修祠庙,现存初创建的三孔砖券拱型十字窑(正殿),其它建筑物毁于战火。历代过往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明代监察御史于谦曾题诗云:“蹑足危机肇子房,将军不解避锋芒。功成自合归真主,守土何须乞假王。汉帝规模应豁达,蒯生筹策岂忠良,荒坟埋骨腰山路,驻马令人一叹伤!”

韩信为历史名臣,汉朝的开国元勋,其知名度很高,人文价值非同一般。灵石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韩信墓

西安市的韩信墓位于灞桥区新筑镇新农村,这里埋葬着韩信的身躯。据《咸宁县志》卷十四的《陵墓志》中记载:淮阴侯韩信墓在古长安城东三十里,新店墓前有庙。淮阴侯韩信墓为一奇特古冢,五丈见方,形似馒头,上有四棵千年古柏高耸古冢之上。冢的南侧立一龟座石碑,上书“汉淮阴侯韩信之墓”,为大清乾隆四十一年陕西巡抚毕沅立石题字。平整土地过程中,韩信墓冢里出土有一个铜质头盔帽架,铜锈斑驳,形制古朴,工艺精美,是极其珍贵的文物。灞桥文史资料记载,1926年河南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城期间,部下军官若干人筹资修建碑楼,后由龙王庙村保正窦谦监造,火烧村工匠呈师领工建成。《马氏通志》中记载:今在霸城,计去未央四十里,其《陵墓志》所载霸东者,非也。韩信墓在龙王庙堡西北,乾隆四十一年巡抚毕源立石题其墓,周围二十五丈五尺,守墓户一户。《灞桥文史资料》记载:“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兼左都御史毕源为韩信墓立碑:‘汉淮阴侯韩公信墓。’抗日战争期间墓旁三株古柏被焚。‘文革’期间,碑楼破坏,墓碑被推倒,农民取土,墓冢夷为平地。”后残碑移存于灞桥文化馆。同时资料中也记有民间关于韩信的传说,且颇为离奇:“韩信被斩后,其首级滚至灞桥东岸,怒气冲天,化火而去。”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汉淮阴侯韩信墓在古长安城东三十里新店,墓前有小庙,有多人题诗的石碑。其一诗碑雕刻的诗文曰:

楚汉争雄日,将军亦奋扬。

一时分去就,两处系兴亡。

幸得逢真主,何需求假王。

惜乎高鸟尽,不免良弓藏。

民间流传着韩信墓前有一副对联: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秦汉之际三位杰出的历史人物项羽、刘邦和韩信,在楚汉战争的历史大舞台上同台竞技,战无不胜的项羽在垓下最终被韩信所败,奸诈的刘邦在自折股肱冤杀韩信后,面对内忧外患不得不由衷地发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

当地群众说,“文化大革命”前,韩信墓有10多米高,占地超过2亩,有四棵千年古柏高耸古冢之上,其形婆娑有势,如苍龙从天而降,其茎干和根部盘虬错节,裸露如龙爪抓物,形象逼真。冢的南侧立一龟座石碑,墓前有庙,立有牌坊,周围有短墙圈围防护,有守墓的人在围墙内种地植树。可惜“破四旧”时,庙、碑全部被砸毁。由于村民长期在冢上取土,韩信墓冢被平整为农田。

据当地人说,抗日战争前后,韩信墓古柏被焚,“文革”期间,碑楼破坏,墓碑被推倒,农民取土使墓夷为平地。65岁的村民窦四明说,以前见过韩信墓冢,有两层楼高,1958年后村里垫圈取土挖掘墓冢,还从墓里出土青砖、粗碗、帽子和白亮的细沙。孟拴祥讲墓里的砖都是卯套卯,出土的生锈铜铆钉被人抢走拿去配中药。63岁的冯振海讲了“火烧十三村”传说,据说,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屈杀于未央宫后,头颅却轱辘辘地滚出了宫门,在灞河以西的一洼水边漱了漱口,便凫水过了灞河,在河东停下辨别了方向,之后便朝东横冲直撞地兜圈子,以寻吕后的娘家吕家堡报仇,东海龙王出面化解,事后当地百姓感谢龙王恩德在此修庙祭祀。此村就叫龙王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破损的碑基和裂成几块的碑身上部,弃置于原址。前些年有人将残破碑基和碑石碎块收集迁移到附近的市第八十中学存放。目前尚存碑基和碑石碎块,其中一块残存四字“威镇西秦”,当非毕沅所题墓碑。还看到9个鼓形柱础石,据说是墓旁韩信庙旧物。

韩信被草草葬于灞桥,其故冢在“文革”动乱中被夷为平地,令人遗憾;但灞桥地区民间关于韩信的故事和传说却历经两千年而不衰。韩信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得到许多深刻的启示。

已被夷为平地的韩信墓像它的主人一样风雨萧索,充满悲剧气氛,观者心中无不感慨万千。为保护韩信墓遗址这一重要文物古迹,西安市灞桥区政府已经规划在这里建设一座韩信墓遗址公园。

江苏韩信墓

江苏淮阴也处韩信墓有一,也有淮阴侯祠,祠堂有一名联,“成败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指萧何先是“月下追韩信”,力荐韩信为大将,也指萧何遵吕后命诱韩信至钟室屈死;下联指韩信因漂母赠食而得生,又因吕后毒计而被杀。有人说这处墓是衣冠冢,《西汉演义》的说法是,韩信死后,刘邦要杀曾劝韩信自立为王的同乡谋士蒯通,蒯通喊冤说他只是各为其主,于是刘邦赦免了蒯通死罪,反要重用他,蒯通没有答应,请求刘邦让他把韩信的头颅带回淮阴老家安葬,刘邦感其忠义,同意了他的请求,所以韩信家乡就有了墓和祠堂。

淮阴侯祠在淮安市镇淮楼东约200米处。祠始建年代不详,但唐代已有诗文记述韩侯祠,据《重修山阳县志》记载,祠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推官曹于汴重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县令徐恕重修。祠坐北朝南,东西宽约23米,南北长约130米。前为大门,门上挂“汉韩侯祠”匾额;中殿是穿堂,道中立一石刻碑记,后殿前檐有走廊,殿内设神台,帷幕佛龛,韩信坐象置于龛中,两山墙内嵌韩信事迹和明、清名人题词石刻。主殿后有一座3间两层楼房,楼前有株大银杏,两侧各有蝴蝶厅一个,楼后是小花园。韩侯祠是淮安城著名的名胜古迹。1959年和1982年淮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缮,修建了院墙和门楼,维修了后殿,殿中供韩信塑像,殿门外两侧挂着一副对联:“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