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韩世昌 |
释义 | 1 原北方昆曲剧院院长韩世昌(1897~1976) 中国北方昆曲演员,工旦。河北高阳人 。幼年搭庆长班从白云亭、王益友学艺,初习武生,后改正旦、贴旦及小旦。1917年在北京组荣庆社,拜吴梅、赵子敬为师,也曾师从吴畹卿。在音律、唱法及表演上日益精进。1928年东渡日本 ,在东京、京都、大阪等地演出,并观摩能乐等日本古典剧艺 。 中文名:韩世昌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北高阳人 出生日期:1897 逝世日期:1976年12月7日 职业:昆曲演员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闹学》、《思凡》、《胖姑学舌》、《刺虎》、《痴梦》等。 ◎ 昆曲演员◎ 基本介绍他戏路极宽,除工正旦、闺门旦外,兼精刺杀旦。尤擅运用手势、眼神和面部丰富的表情,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1957年任北方昆曲剧院院长。 ◎ 代表剧目有《闹学》、《思凡》、《胖姑学舌》、《刺虎》、《痴梦》等。 ◎ 文章报道韩 世 昌 张中行 我喜欢昆曲,起初,不是由于看演听唱,而是由于读《西厢记》和《桃花扇》等,觉得人物雅,辞句雅,有诗意。可是到北京之前一直没看过。30年代初来北京之后,一因为一直很穷,二因为精力的大部分放在故纸堆里,连当时大为流行的京剧也很少看。其时昆曲已经很不景气,现在回想,简直不记得哪里曾经上演过。大概是1931年的秋冬之际,记得由俞平伯先生主持,在崇文门外木场胡同广兴园演了一场昆曲。 事前在北京大学课堂上向学生宣传,说主旨是扶持雅音。剧目主要是韩世昌主演的《钗钏记》。票向学生推销,记得是六角一张,随票奉送唱词一纸。我乐得有此机会,买了一张。这个剧场,过去没听说过,一生也只去这么一次。时间是下午,我去了。剧场地点偏僻,建筑和设备都破旧,光线阴暗,气氛冷冷清清。上座情况很差,至多不过是三分之一吧,集中在台前池子一带。看看,不少人面熟,想来都是来自北京大学。其时蔡元培先生和吴瞿安(梅)先生都已不在北京,如果在,推想他们是一定来的。学校热心昆曲的人自然都来了,除俞平伯先生以外,其他都不记得了。韩世昌当然是扮柳鸾英。他天赋的细小身材,扮闺门少女,娇媚玲珑,简直就是十七八岁的姑娘。算来他那时候是三十三岁,足见功力深厚。 散戏之后,想到昆曲的现状和前途,感到很凄凉,时代风气的力量竟如此之大,简直是可怕。其后还看过韩世昌演什么戏,很怪,竟一点也不记得。但记得看过郝振基的猴戏,侯永奎的武生戏,白云生的生角戏,据理以推,总当是看过韩世昌的旦角戏。现在想来,其时我也是被时代之风刮得东倒西歪了,因为分明还记得看过马连良的《打渔杀家》,荀慧生的《钗头凤》,郝寿臣的《法门寺》,叶盛章的《巧连环》,萧长华的《蒋干盗书》,等等。 一转眼到了40年代晚期,友人曹君一次告诉我,昆曲完全没落了,韩世昌、白云生等生活无着落,白在某处摆摊卖纸烟,韩则变相卖唱。其时曹君在灯市口贝满女子中学教国文,因为课文中有曲,所以想请韩世昌来表演一次。不久就这样做了,我也参加,担任招待。大概是上午九点多吧,韩世昌来了,随着一个吹笛伴奏的。韩已经是半百之人,那个伴奏的也不年轻。我们招待他,奉茶,闲谈。韩朴实,温厚,没有一点曾是名演员的架子和习气。话题自然也转到昆曲的没落,大家都为此表示惋惜。问起为什么不改走其它的路,他说,他并不是不能演京剧,只是总觉得唱词太俗,没意思,所以甘心闲着。下一堂是国文课,算作讲曲的深化实化,听韩世昌演罢。实际是只唱不演,穿长袍便服,站在讲台上安安静静地唱,伴奏的坐在旁边吹笛。不化妆,不表演,一个半大老头子直挺挺地立着唱女声,效果自然不会好。唱了三四段,算作完课,即时送些车马费,送出校门,作别。此后就在没有见过他。 那次听过清唱之后,有时想到昆曲,心情总是很暗淡。韩世昌,艺高,人好,可是被时代的风吹倒了,想爬起来实在不易。到了50年代有了转机,“人力”十足,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人、地、钱,要什么有什么。可是一件大事的成败,用旧话说还要看“天命”如何,用科学的词语是,还不得不取决于时代的风气,再说明显一点,是还要看绝大多数年轻人爱好什么。我老了,很少到热闹场所去,听人说,近些年来,京剧上座的情况也不佳,而芭蕾舞、音乐会的票却难买。我想实况大概是这样。80年代初,江苏昆曲剧院来北京演唱,承北京昆曲界的老人物送来几张票,我去看,发现有名旦张继青的戏,上座的情况就好,没她,上座情况就差,远来的和尚尚如此,北方昆曲剧院就可想而知了。 其实,这种情况也可以不出户而知之。这就是电视机前,只要放映的是旧剧种,不管是昆曲还是京剧,三十岁以下的人,尤其是二十岁以下的人,总是“望影而逃”。为什么?理,我不知道,但这是事实。风气像是一股水,它会流到哪里呢?但倒流的可能总是很小的。有时想到这些,不由得就想到韩世昌,想到他的所谓雅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过去的除了让它过去,还有什么办法呢? ——摘自《负暄琐话》 ◎ 人物经历◎ 建国前韩世昌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弟兄排行在四,所以全家人都叫他四儿。1909年他年满12岁,父韩玉琢特意请来一位饱学的老秀才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世昌。随后将小世昌送入了本村的戏班庆长班。 韩世昌在庆长班学戏大约一年,随后就和原班人马转入荣庆社。到1916年他已开始登台唱应二戏,即主角戏,成为河北一带新兴的昆曲名角。1917年冬,迫于河北灾荒,荣庆社决定到北京寻找出路,在天乐园演出。1918年他拜吴瞿庵为师,后又拜在昆曲名家赵子敬门下学艺,经这两位名师指点,韩的唱功演技更趋精进,被誉为昆曲大王。故有黄季刚等贺赠别号“君青”,取“君山一发青”之意,以赞誉其昆曲成就。 为弘扬昆曲艺术,1928年秋韩世昌率20多位昆曲名角,应邀赵日本演出,每场座无虚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936年至1938年韩世昌随祥庆社到南方各省进行巡回演出,足迹遍及江南六省及诸多大城市,影响很大,是北方昆曲剧团向南方传播的一次壮举。但由于卢沟桥事变,演出只得草草收场,在此后八年抗战期间,韩世昌蛰居天津,靠教戏维持全家生计。 ◎ 建国后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韩世昌这位老艺人才又获得了新生。52岁的他被聘为人民艺术剧院的教员,传授昆曲表演艺术。1951年改在中央实验歌剧任教。1952年被文化部授予荣誉将,这使韩老更加精神焕发,重新登台,献身祖国的昆曲事业。 1957年北方昆曲剧院正式成立,韩世昌任院长。1960年63岁的韩世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6年12月7日这位一代昆曲师因病与世长辞,终年79岁。 ◎ 活动年表1925年7月,农历乙丑年: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 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举办救济陕甘两省难民义务戏。马连良随同当时声誉鹊起的杨小楼、梅兰芳、程艳秋、韩世昌到津,马与程合演的《审头刺汤》,顿即赢得观众的赞美。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在北京饭店举行。 会场悬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题词:“推陈出新”、“开展平剧改革运动”,指示了戏曲界当前的任务。到会者发起人百余人。由欧阳予倩主席,他说明召开这个大会是接受了文代大会的指示,来完成改革戏曲的任务。接着由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讲话,他说:在中国,旧戏曲的改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为戏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它是土生土长的民族形式,一种综合的艺术,是很重要的社会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这个崭新的人民自己的时代,不仅旧戏曲要改进,一切旧文艺都要改进,连同我们自己也要改造,应该坚决走向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改进戏曲,不仅是改进戏曲本身,而是为了改进社会,改造人民的旧思想。戏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进行自我教育,从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帮助教育别人,完成戏曲改革的任务。最后,他并就《霸王别姬》、《三岔口》两戏提出改进的意见。 接着有前延安平剧研究院院长杨绍萱、全国剧协主席田汉、全国曲艺改进筹委会主任委员赵树理、华北文委会旧剧处主任马彦祥、北平国剧工会负责人叶盛章等发言,大家一致认为今后戏曲的改进要在毛主席的文艺方向下,为广大的人民服务。并就“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组织、有计划、群众性、全国性的进行改革”以及“培养新干部”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 阿英同志报告筹备经过后,推选:王聪文、田汉、白云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纶、李少春、吴天宝、周扬、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马少波、马彦祥、马健翎、张庚、高步云、梅兰芳、程砚秋、焦菊隐、杨绍萱、叶盛章、董天民、赵树理、赵子岳、刘芝明、韩世昌、齐燕铭、欧阳予倩等三十一人为筹备委员。随后,周信芳、焦菊隐等多人发言,一致认为解放后旧艺人翻了身,今后应加强团结努力学习,改造自己为人民服务。最后并推出欧阳予倩、杨绍萱、田汉、阿英、马少波五人负责起草宣言。 ◎ 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名单(以姓氏笔划为序):丁聪、丁国岑、丁涛、于山、于伶、于宗昆、方华、王一达、王聪文、王学民、王颉竹、王瑶卿、王亚平、王谕、王铁夫、王元和、王若愚、王金璐、王少芳、王瑞林、王敏、六岁红、尤金圭、石小英、尹月樵、仇戴天、田汉、白云峰、白家麟、巴南冈、史曼尼、史若虚、江新熔、伍月华、沙可夫、沙梅、任桂林、任均、任开民、阿英、阿甲、何海生、何迟、李伯钊、李一氓、李和曾、李桂云、李金鸿、李紫贵、李云、李纶、李长山、李瑞来、李少春、李碧岩、李仲英、李永华、李桐森、李铁英、李实、宋之的、邱玉成、吕君樵、杜云振、沈金波、沈云陔、沈知白、沈傅斤、吴天宝、吴宝华、吴幻荪、郭沫若、郭兰英、郭砚芳、柯仲平、茅盾、林岩、林秋雯、林鹏程、金素雯、金素琴、孟丽君、武帼英、周扬、周巍峙、周亚川、周玑璋、周正、周奇之、周信芳、周达仁、周天栋、周啸天、洪深、哈鸿滨、南铁生、侯相林、荒煤、梁一鸣、栗金池、梁小鸾、唐远之、孙盛武、翁偶虹、范季高、范瑞娟、徐平羽、徐继声、徐特、徐玉兰、徐菊华、徐一鸣、袁世海、袁雪芬、袁灵云、袁广和、秦友梅、夏衍、夏青、马义兰、马少波、马龄童、马茂岭、马健翎、马彦祥、张致祥、许万恒、张凌霄、张国础、张春山、张青、张一然、张文俊、张梦庚、张庚、张和元、张东川、张僖、张革非、张忠民、张鲁、高玉倩、高连荣、高维廉、高步云、陶钝、陆定一、崔嵬、崔炳玉、崔东升、崔克、陈伯达、陈山、陈绮霞、陈其通、陈梅森、陈德明、曹禺、曹克英、曹慕髡、阳翰笙、云燕铭、汤增桐、康生、康农、程砚秋、梅兰芳、焦菊隐、杨绍萱、杨韵甫、杨菊萍、姜椿芳、景孤血、喜彩莲、董大民、郭玉昆、黄松龄、黄韦、冯玉昆、叶盛兰、叶盛章、虞棘、赵树理、赵子岳、赵毅敏、赵更生、赵光、赵奎英、筱文艳、熊佛西、管韵华、管韵声、鲁诰、刘芝明、刘沛、刘子西、刘小云、刘乃崇、刘念渠、齐燕铭、齐济民、盖玉亭、苏恩厚、潘之汀、潘喜云、郑振铎、裴东篱、魏静生、魏晨旭、关凤奎、邓泽、欧阳予倩、应云卫、韩世昌、罗合如、苏堃、苏世明、萧长华、萧盛萱、萧慎、严朴、萧三、栾少山、顾仲彝 1957年6月22日,农历丁酉年五月廿五日:北方昆曲剧院成立 北方昆曲剧院在北京成立,韩世昌任院长,白云生等任副院长。建院大会在文化部大厅举行,马彦祥应邀出席。会上陈毅就如何发展昆曲艺术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并同与会者合影留念。 2 山东韩世昌医师韩世昌 1950年7月28日生,主治医师 大专学历,中国疑难病研究协会专家技术委员。自幼酷爱中医事业,幼年随外祖父李广太耳濡目染,秉承祖传医道,幼承家训,后从师中医世家名医张冠学第三代传人张怀孔为师深造,中年授业于国务院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秘书长李建国父亲著名老中医(恩师李杰臣)老先生门下,老前辈毕生悬壶济世,医德高尚,治疗疑难顽症的绝技绝招秘方奇方,恩师言传身教,得以真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兼收并蓄,奋力求索,独具特色。“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禀受祖传师传,精研岐道,寻流求源,行医几十载。 从医以来获:发明专利十五项;外观设计专利四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2000年9月韩氏化刺丸、韩氏化刺膏’获“北京天然药物研究开发优秀成果”金杯奖;2000年12月获“中华特色名医金奖”奖杯;2001年12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名流周刊理事会授予“中华优秀发明创造者”荣誉理事称号;2002年参加全国特效医药专家(人才)论坛会,卫生部老中医局长中医泰斗吕炳奎合影签字、世界针灸协会主席王雪苔合影、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张瑞祥合影、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春合影留念。2002年8月“韩氏化刺丸、骨质增生胶囊”发明专利被评为第十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2002年发明专利“韩氏化刺丸”获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2003年6月国科联合科学技术开发研究院评审委员会对“骨质增生胶囊”严格审核被评为全国中小企业及中国市场需求项目。2003年7月“韩氏化刺丸、骨质增生胶囊”被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重点项目推荐被列入“重点推荐专利项目”;2003年12月被健康咨询报社推选为“当代特色诊疗名医”;2004年3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特色医药合作中心授予“中医治疗疑难病名医名院’”;2004年4月中国医促会国医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特色中医”荣誉称号。2004年5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药授予“韩世昌椎间盘中医名科”、“国医圣手”、“专科名医”、“全国特色中医”、“中华特色名医”等荣誉。2004年10月获中国药文化研究会颁发辉煌的中国医药事业大型纪念画册之“中华名医风采”纪念金牌。2007年7月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研究院对“韩氏化刺丸”进行了评审、论证。荣获“中华传统医学优秀诊疗技术成果”一等奖。2007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大会授予“中医名科”奖牌。2007年11月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名医、名科、名院”发展论坛“骨质增生胶囊治增生”获特等奖。2010年8月获山东省“第五届发明创业奖”优秀奖。2010年9月1日,获菏泽市发明专利三等奖。 2010年9月13日获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暨促进和谐社会诚信文明行医大型论坛特等奖。 个人业绩载入:《世界创新医药》、《中华医界名人》、《世界名医成果研究》、《世界华人英才录》、《中国民间名医大全.优秀名医.精选卷》、《世界中医药科技发明家大典》、《中国专利发明人大全》、《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国健康产业资讯大典.实用专家专科》、《中国科技成果》、《辉煌的中国医药事业》、《中国特色医疗大典.中国特色名医》、《世界名医论坛》、《中外名人辞典》、《跨世纪中华城乡名医大典》、《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专家名人辞典》、《中国民间名医大全》、《中华英才大典》、《中华新世纪兴国英才传略》、《中国名医论坛》、《中国特色医疗大典》、《中华特色医药金鉴》、《中国特色名医》、《当代传统医学优秀及成果通鉴》、《世界中医药科技发明家大典》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