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韩山书院 |
释义 | 韩山书院可追溯到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的韩文公祠。早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来潮州任刺史。在任期间,他置办乡校,开启潮州兴学育才之风,驱鳄除弊,纾解民困,深得地方百姓拥戴。潮州人崇敬他,遂将山水易姓。韩愈登临手植橡树的笔架山被称为韩山,韩愈驱鳄的恶溪被改称韩江。宋代潮州兴建韩文公祠,祀贤传道,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于是有了韩山书院, “潮人以思韩之故,而有庙祀,而有书院,扁以韩山”。“庙学结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规制。书院以祀贤为第一要义,韩山书院的出现,与潮人祠祀韩愈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文名:韩山师范学院(原韩山书院) 简称:韩师 创办时间: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 现任校长:林伦伦 所属地区:潮州市 主要院系: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系、外语系、生物系、数学与信息技术系 主管部门:广东省教育厅 最初目的:祠祀韩愈 书院历史宋元祐五年(1090),潮州知州王涤,在城南建昌黎伯庙。“置膳田,养庶士”,祠祀韩文公,号称书院(参见祖植椿《重修韩祠碑》,载《潮州市文物志》6-16页)。 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迁韩庙建于水东之韩山,原地遂墟。 淳祐三年(1243),郡守郑良臣在韩庙故地建韩山书院。 “外敞二门,讲堂中峙,匾曰城南书庄。后有堂匾曰泰山北斗,公之祠在焉,旁立天水先生赵德像。翼以两庑,四辟斋庐,曰由道,曰行义,曰进学,曰勤业。山长堂长位于祠堂之左右,仓廪庖湢井厕,靡不毕备。复拨置田亩山地为廪士之费,租入附于学库收支,董于佥幕。 洞主郡守为之,山长郡博士为之。职事则堂长、司计各一员,斋长四员,斋生以二十员为额。春秋二试,则用四书讲义,堂计斋职以分数升点,一如郡庠规式。春秋二祀,则用次丁,郡率僚属以牲币酒醴献,工歌东坡祀公之诗以侑之。此书院创始之规模也。”(《永乐大典》卷5343第44页) 淳祐五年(1245),陈圭任郡守,对韩山书院“尤切加意,春秋课试,亲为命题,讲明四书及濂洛诸老议论,以示正学之标的。捐金市朱文公所著书,实于书庄,与士友共切劘之。又刊复斋所书仁说于二壁,以广诸生之见闻。拨钱一千五百贯,置田益廪。增塑周濂溪、廖槎溪二先生像,并祠其中。”(《永乐大典》卷5343第44页) 林希逸在咸淳五年(1269)撰写的《潮州重修韩山书院记》中云:“韩山书院余闻之旧矣..….前使君郑公良臣筑室于斯,匾其三门:曰城南书庄论堂;曰宗道祠室;曰泰山北斗,文公居中,天水赵公左,濂溪槎溪二公右。两庑四斋,职员十,生徒倍,食之以田。”(《四库全书》第1185册第669—670页)可见当时韩山书院已具相当规模。一是有主事机构,设洞主、山长、堂长、斋长、司计等职事;二是讲堂、祠堂及斋舍等设施完备;三是拨廪置田养士,经费有着落;四是讲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四书经义及周张程朱理学为讲学考课内容,重讨论切磋以广诸生见闻;五是每岁行春秋二试、二祀,成为定制。世人评曰:“潮为广左甲郡,文物亦诸郡甲,在昔学宫雄伟,韩山书院亦然。”(见《永乐大典》卷5345第31页) 宋元更替之际,韩山书院毁于兵火。 元至元廿一年(1284),韩山书院重兴。 至顺二年(1331),潮州路总管王元恭,拓建书院祠祀孔子、颜子、子思、曾子、孟子一圣四师,韩公、赵德、陈尧佐配享,宋代王涤等诸贤守从祀。建原道堂及“由道”、“进学”二斋舍,作为诸生肄习之所。院舍祠祀一一具备,宏敞壮伟倍加于前。书院弦诵之声,成为潮郡之一伟观。(见《永乐大典》卷5345第36页) 至正十二年(1352),书院又毁于火。 至正廿六年(1366),潮州路总管王翰,在城西南大隐庵旧址重建韩山书院。 明代,建在城西南大隐庵旧址的韩山书院继续办学。永乐至万历年间,先后8次重修、维修。 康熙廿七年(1688),韩山书院改为南隅社学。 康熙卅年(1691),惠潮巡道史起贤,于笔架山麓新建昌黎书院,南隅社学后改称城南书院。自此,昌黎书院与城南书院分立。昌黎书院建于韩文公祠左,“文庙为展谒释奠之地,书院则讲学课文之所,相须有成,不可阙也。”(见《昌黎书院碑记》) 雍正十年(1732),潮州知府龙为霖将昌黎书院扩而新之:为楼曰振华(作藏书之所),为堂曰原道,为书舍厅屋凡110间。复称韩山书院。此后的韩山书院隶于惠潮嘉道,广录惠、潮、嘉3州生童来院肄业,由巡道主持课试甄别。 嘉庆至光绪初年,驻潮巡道曾先后3次重修韩山书院。 光绪廿八年(1902),岭东兵备使者丁宝铨,重修韩山书院院舍。“书院适居韩山之半,韩公祠及陆公(注:陆秀夫)祠均附丽焉。院门前临清池,气象轩朗。院宇随山势为转曲,颇极涵蕴幽窕之致。入院摄层而上,江山之胜,揖于几席。三州人士读书其中,实足存养天机,蓄蕴奇伟。”(见《重修韩山书院记》) 据资料考查,清代在韩山书院担任过山长、主讲的人士中,有进士15名,举人5名。如乾隆七年(1742)担任山长的佘圣言,是雍正年间进士,当过纂修官,后回陆丰,出任韩山书院山长后,为韩山书院制定学约8条:敦实行、崇经学、正文体、严课程、习声律、谨礼节、重友谊、戒轻薄。任职5年,严于管教,倍受称赞。光绪年间,韩山书院所课,除四书经文律赋等旧学外,也兼授西学。台湾著名爱国志士、诗人、教育家丘逢甲,于光绪廿三年(1897)掌教韩山书院,主讲维新之学,对传播民主爱国思想,培育时代新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宋创建起到清末,韩山书院迁建、重建、修葺达20多次,一直是粤东兴学育才、人文荟萃之地,始终占据着州、路、府、道之学的重要位置,对粤东地区文化的传播、教育的发展、民风的善化、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 韩山书院简介韩山书院,位于广东潮州。宋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涤始建于城西南。匾为“昌黎伯庙”,祀韩愈。 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移建于河东韩山(又名双旌山);淳祐三年(1243)知州郑良臣迁回原址,外敞二门,中峙讲堂,匾题“城南书庄”,后为祠,匾题“泰山北斗”,祀韩愈,配祀赵德;两庑设由道、行义、进学、勤业4斋,仓廪庖湢井厕俱备,拨田亩山地为廪士之费。设洞主1员,郡守为之;山长1员,郡博士为之;堂长、司计各1员,斋长4员。斋生额20名。春秋各课试1次,内容为“四书”讲义。春秋各祭祀1次,“郡率僚属以牲币酒醴献,歌东坡祀公之诗以侑之”。 五年,“陈圭以复斋(陆九龄)嫡嗣来守是邦,尤切加意,春秋课试,亲自命题,讲明“四书”及濂洛诸公议论,以示正学之标的”。捐银购朱熹(文公)所著书,藏于书庄,“与士友切磋之”。又刊陆九龄所书“仁说”于壁,以广诸生见闻。增塑周敦颐(濂溪)、廖槎溪像祀于祠。宋、元之际毁于兵燹。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修复,以山长1员主之,祀孔子、韩愈。 至顺二年(1331)潮州路总管王元慕扩建,祠祀孔子、颜子、子思、曾子、孟子,配祀韩愈、赵德、陈尧佐,两庑从祀贤守王涤、李迈、丁允元、廖德明、郑良臣、林寿公、陈圭。 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火,二十六年修复,增建鸢飞鱼跃亭。 明永乐二年(1404)、天顺七年(1463)、嘉靖七年(1528)和二十五年累有修葺拓建。万历五年(1577)巡道副使夏道南重修后堂,匾题“明经馆”,置田租600石以赡士。十一年知府郭子章又修,撰联悬于浩然堂。联为:“跃虎凤,翔蛟龙,斯文百代雄山斗;尊孔孟,拂佛老,正气千年配邹鲁。” 清顺治四年(1647)、康熙二十二年(1683)分别修缮、重修。二十七年知府右文晟改名南隅社学。三十年惠潮道巡道使起贤改社学为海阳县属之城南书院,又于笔架山麓蔡梦悦祠新建昌黎书院,为惠潮嘉道属书院。 雍正十年(1732)知府龙为霖扩建“昌黎”,厅堂书舍屋计110间,复名韩山书院,其原道堂有联:“多士讲习斯堂,当思文起衰,道济溺,体具用周,方信韩山有地;大儒温饱非志,与其月赏钱,岁靡禄,名存实亡,何如椽木无花。”择录3州生童肄业其中,巡道主课试“四书”、“五经”、律赋、策论。 嘉庆二年(1797)知府韩义、同治十年(1871)巡道张铣先后重修。 光绪二年(1876)知县温树棻拨银1540两发商生息,加增膏火。十八年知县李微庸改建院舍,延师掌教,设监院1人,以县学官兼任。每年甄别1次,招正课生童各25名,加额各5名,副课无定额,由知县录取。副课连续3次列优等者准补正课。每年二月开课,十月止课。正课生每月膏火银1.4两。 光绪后期兼授西学。历任山长之最著名者有邱建猷、丁杰、何如璋、邱逢甲等。二十四、二十七年先后奉文改为学堂,二十九年,由惠潮嘉兵备道褚成博再改为惠潮嘉师范学堂。 辛亥革命后,相继改为广东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省立二师、省立韩师、韩山师范等。 相关图片韩山书院相关图片 韩山书院对联好古偶疑鹦鹉字; 登高常记凤凰诗。 清代钟迈宾题韩山书院 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让前贤留姓氏; 把酒吊马将军庙,奈何天地,竞将残局付英雄。 清代丘逢甲题韩山书院 五载赋栖迟,看桑海婆娑,南珠正媚; 三山忆俦倡,愿天风鼓落,北斗常依。 清代何秋槎题韩山书院 跃虎凤,翔蚁龙,斯文百代雄山斗; 尊孔孟,拂佛老,正气千年配邹鲁。 明代郭子章题浩然堂 多士讲习斯堂,当思文起衰,道济溺,体具用周,方信韩山有地; 大儒温饱非志,与其月赏钱,岁靡禄,名存实亡,何如椽木无花。 清代龙为霖题原道堂 如此江山,对海碧天青,万里烟云归咫尺; 莫辞樽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 佚名题望远楼 历代书院掌教名贤录翁廷资翁廷资,雍正年间韩山书院主讲。字尔偕,号海庄,广东海阳(今潮安)人。 少时读书阴那山,3年不返,学有根底。康熙四十年(1702)壬午乡试名列第三。己丑(1709)中进士,授四川渠县令,后为韶郡教授。雍正年间任韩山书院主讲,士习文风翕然一变。擅于诗文,著有《韩山诗笺》、《栋花小署诸草》。 佘圣言佘圣言,乾隆初年韩山书院山长,广东陆丰县人。 雍正元年(1723)中举,翌年 (1724) 甲辰科登进士,授宗府主事充玉牒纂修官,在京3年,以亲老归家。乾隆初年,应潮州金知府之聘到韩山书院任山长,制订韩山书院学约八条:敦实行,崇经学,正文体,严课程,习声律,谨礼节,重友谊,戒轻薄。每条都讲明道理,提出要求,勉励诸生“加意造就”,“虚心以求实益”,“潜心玩索,则思若启,行若翼,有德有造”。掌教有方,士子有成者多。著有《眺远楼诗集》传世。 詹学海詹学海,乾隆廿年(1755)韩山书院主讲,原籍是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华城镇。 乾隆九年(1744)甲子举于乡。十六年(1751)辛未科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山西行走,兼律馆纂修。廿年(1755)乙亥主讲韩山书院。廿七年(1762)壬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四十年(1764)甲申升任山东司员外郎,曾蒙御赐家风淳厚额仕。人品学术,为邑人所推重。 郑家兰郑家兰,嘉庆年间韩山书院主讲,广东丰顺县人。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中举亚元,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登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授福建邵武县知县。在官清操自持,多施惠政,民赞称之为郑菩萨。归里后受聘为韩山书院主讲,岭东优秀之士多出自其门下。工书法,楷行兼美,为世所珍,著有《正初文集》四卷。 王利亨王利亨,嘉庆年间韩山书院主讲,字寿山,号竹航,广东嘉应(今梅县)松源镇园岭村人。 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举人。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山西广灵县知县、忻州知府,政声卓越。因无心于仕途,中年辞官,于嘉庆年间主讲韩山书院10余年。诗词书画,兼擅其长。著有《族籁阁诗钞》八卷、《梅水诗传》卷一。 李光彦道光九年(1829)韩山书院主讲,原名炽昌,字子迪,原籍广东嘉应(今梅县)。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恩科举人,考取教习留京,后以知县闲归数年。九年(1829)主讲韩山书院。至廿一年(1841),选送会试,登进士,授翰林院检讨。益嗜学不倦,常手抄《十三经注疏》,尤熟阮仪德辑《皇清经解》。著有《易铜》、《职恩斋文集》。 黄 钊黄钊,道光十八年(1838)韩山书院主讲。又名香铁,字谷生,原籍广东镇平县 (今蕉岭县) 城西霞黄村。 嘉庆廿四年(1819)己卯科举人,授官内阁中书。先生结交文人学士甚多,在京师与广东阳春县谭敬昭、吴川县林辛山、顺德县吴秋航及黄小舟、番禺县张维屏、香山县黄香石等人,有“粤东七才子”之称。在嘉应州 (今梅州) 与宋湘、李甫平齐名,被誉为“梅诗三家”。 道光十八年(1838)任韩山书院山长。晚年在潮州城购买“雁来红馆”,从事教育。一生著作甚丰,有《读白华堂诗集》、《梅水诗传》卷十、《诗纫》八卷、《赋钞》一卷、《经后》四卷、《铁盒随笔》以及《落叶诗》等大量诗文著作。 黄仲容黄仲容,道光年间韩山书院主讲。号雪蕉,别字纫兰,原籍广东嘉应 (今梅县) 白渡镇象湖村。嘉庆廿一年(1816)丙子科举人。道光三年(1823)癸未,以二甲进士入翰林散馆一等五名,授职编修,寻转御史,掌江西、广西道署理刑科。后掌教丰湖、韩山、城南各书院,多所造就。晚年自订《诗文集》藏于家。 丘建猷丘建猷,咸丰四年(1854)韩山书院山长。 广东大埔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进士,曾任知府。咸丰四年(1854)任韩山书院山长,躬行教士,以实学课文,著有诗文集。 李铿载李铿载,咸丰年间韩山书院主讲。原名龙孙,字湘宾,原籍广东嘉应(今梅县)。 咸丰元年(1851)辛亥恩科举人。性廉介,非其道不苟取于人,而体恤贫困,唯恐不及,虽屡空弗计也。屡主韩山书院,以及培风、榕江、东山书院讲席。著有《绿云山诗钞》及《绿云山词钞》各四卷、《梅水诗传》卷五和《蕉鹿梦传奇》四卷。 何探源何探源,同治元年(1862)韩山书院主讲。原籍广东大埔县。 清代举人,同科廪生中49名,咸丰九年(1859)己未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知县。同治元年(1862)任韩山书院主讲。 丁杰丁杰,同治五年(1866)韩山书院山长。广东番禺县人。 道光廿九年(1849)己酉科举人。同治五年(1866)任韩山书院山长。著有《阴符经直解》一卷,《道德经直解》一卷,《峨术斋诗草》七卷。 吴道镕吴道镕,光绪七至十(1881—1884)年韩山书院主讲。字玉臣,号用庵、澹庵,祖籍浙江会稽,生于广东番禺。 光绪六年(1880)登进士,进翰林院,曾授散馆编修。后返广东,潜心经典,从事讲学,先后担任潮、惠、穗等地多家书院掌教。光绪七至十年(1881~1884)主持韩山书院讲席。后掌教金山书院,并为《海阳县志》总纂。光绪卅年(1904)起任两广高等学堂监督,同时历任学部谘议官、广东学务公所议长。民国后闭门著述。著有《澹庵诗存》、《澹庵文存》、《明史乐府》,编有巨著《广东文徵》,总纂光绪《海阳县志》、宣统《番禺县续志》。 何如璋光绪十四至十七年(1888—1891)韩山书院山长,广东大埔县人。 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翰林,光绪三至八年(1877~1882) 受命为钦差大臣出使日本,被誉为“不辱使命的何如璋”。后任福建船政大臣,主管马尾造船厂。 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中,因马尾港军舰为法军击毁而被革职戍军3年后归家。光绪十四年(1888)出任韩山书院山长,掌教3年,主张西学,介绍传播近代科学文化,所识拔多知名之士。 光绪十七年(1891)卒于韩山任上。著有《使东述略》、《使东杂咏》、《使日函牍》、《塞上秋怀》等诗文集。 丘逢甲丘逢甲,光绪廿三年(1897)韩山书院主讲。台湾苗栗县人,祖籍广东蕉岭县。爱国志士、教育家、著名诗人。 光绪十五年(1889)登进士。中日甲午之役,在台湾参与领导抗日斗争,事败内渡,附籍广东海阳县(今潮安)。光绪廿三年(1897)任韩山书院主讲,曾在院里栽小松纪念。先生专以维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对培育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人才,产生较大影响,竟被视为异端,岁终愤而辞职。 此后,先生仍常眷念韩山,有诗文如“前年韩山留瓣香”,“我昔在韩山,有石曰双旌,种松其中,畀成梁栋,支大厦之倾,而惜其迟生”等。1905年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员,曾莅惠潮嘉师范学堂整顿学务,督修葺校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